常胜军是一支存在于19世纪中叶中国的殖民地军队。常胜军为清朝而战,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中发挥作用。
常胜军是一支结构特殊的精兵:它由欧洲军官管带和训练,但士兵则全为中国人。虽然常胜军的存在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1860-1864),但它不但是击败太平天国的决定性武装力量之一,而且是最早接受欧洲新式陆军训练,使用欧洲战略、战术进行作战的中国武装力量。对于之后的中国洋务新军来说,常胜军是他们的模范和样板。
起源
在1860年,常胜军成军,由美国人华尔(fredericktownsendward)管带,当时急骤变化的(战场)局势,促成了这支部队的迅速组建,无论训练、纪律、奖惩还是武器引进都由华尔把持(历史学家一直都在关于华尔如何取信于李鸿章(当时担任江苏巡抚)并获得他的指挥授权而有所疑问,但当时许多特殊的背景的因缘集合让这支军队的建立成为现实)。华尔相信这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装备精良而高机动性的部队可以轻易击败数倍于自的军队,他相信英式的训练和纪律,但赋予部队的组织形式以一定灵活性。经过一些早期的胜利后,清朝政府在1862年3月正式授予这支军队以“常胜军”的番号。
指挥官更迭
华尔于1862年9月在慈溪战役中阵亡,经过很短的一段动荡时期,英军工程兵少校查尔斯-乔治-戈登(charlesgeorgegordon)――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戈登”的名将――走马上任,接替指挥常胜军。在协调了和清朝军队的关系之后,常胜军在消灭太平天国的晚期战斗中屡屡出战。
基本战术
常胜军在其人数鼎盛时期有5千名士兵。但他们往往能击败数倍于己的敌人,这是因为他们有更强的战斗力,更好的指挥形式,更好的训练。他们是第一支完整接受西式军事训练体系,并使用西式装备,用西式战术手段作战的中国军队。更重要的是,常胜军极度强调机动性,作为一支步兵,无论是投放入战场的速度,还是战斗中的移动速度,常胜军都数倍于他们的对手。
虽然历史上将常胜军的主要功绩归于戈登,但这种机动性观念是华尔首先倡导并贯彻于常胜军之中的,戈登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赢得胜利。但归根结底,对塑造这支军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华尔和李鸿章。所以也有人认为戈登只是个“下山摘桃子”的幸运儿。
人员组成
最早的成员为两百多名在上海招募的欧洲雇佣兵,其中包括水手、冒险家和逃犯。但其中大多数在1861年夏天就被开除,取而代之是一千二百名华尔在松江附近招募的中国士兵。这支中国团队在1862年人数膨胀为三千人,所有的西式武器和装备都由上海的英国当局提供。由始至终常胜军都主要在上海周边的“三十里线”内作战。(三十里线是太平天国和上海的西方殖民当局达成的一项不成文协议,太平军不侵入三十里线,换取列强的不主动干涉)
军制
常胜军作为步兵,最初基本作战单位为(英军式的)步兵营,在戈登的指挥下,基本作战单位为步兵团,在1864年,常胜军有六个团,每个团的人数在250-650之间,团在满员状态下拥有6个步兵连。
连队由两名洋人军官,七名未授军官衔的中国籍士官指挥,下辖80名中国籍列兵,每个团设一名中文翻译,但所有的军事口令均使用英语。
卫队
华尔建立了一支由菲律宾人组成的个人卫队,人数为200-300。在戈登时代,他建立了一支洋籍警卫连(包括欧洲人和非洲人)和一支编制为100人的中国籍警卫连。
火炮
在1863年,常胜军单独组建了炮兵团,其中包括6个重炮连或轻炮连,每个炮兵连由5名外籍军官,19名未授军官衔的中国籍士官指挥,下辖120-150名中国炮手。
内河炮艇
通过陆续购买船只,华尔建立了拥有12条蒸汽明轮船的小型船队,均为长度在30-50尺的中国炮艇。在戈登时代,这支小型水军缩减为两条蒸汽船,后又增加为六条,每条炮艇都配备有9磅炮或12磅炮,其中最大的一条是海生(hyson)号,海生号长90尺,配有32磅炮和数门12磅榴弹炮。
制服
根据《北中国先驱报》(northchinaherald)的描述,戈登的中国国籍警卫连服装如下:深蓝色制服、深红领章、袖口,两臂缝缀深绿色军衔标志;炮兵:浅蓝色制服、红色领章、袖口和裤线;步兵:冬装为深绿色,深红领章、袖口领章、袖口,裤线为团队识别色,夏装为白色制服,深红色领章、袖口。全部士兵都头裹绿色头巾。
常胜军之结局
戈登一贯的严格团队纪律引发了数次小规模兵变,在发生于1863年6月底的兵变后,常胜军人数下降为1700人。之后常胜军几次大规模招兵扩充,包括从俘虏的太平天国的战俘中征兵。在1864年4月,这支部队的重要性(因为太平天国的即将覆灭)而严重下降了。在1864年5月,104名外籍军官和2228名中国籍士兵退伍,几乎全部炮兵和大部分步兵加入清朝军队(李鸿章所组建的淮军),常胜军正式解散。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