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牧樵注意了一下时间,准备阶段就用了1时50分钟。/p
准备就绪。/p
郝教授看着显示屏,在键盘上输进一组数字。/p
吴迪则紧守在病饶头部。/p
麻醉师已经注入了麻药。/p
“请报告准备情况。”郝教授喉咙有些发涩。/p
“1号位准备就绪。”/p
“麻醉就会。”/p
“巡回护理就位。”/p
“操作手到位。”/p
“ct定位到位。”/p
“ok!”郝教授重重地在键盘上打了一个回车键。/p
机械手开始移动,细微的轰鸣声直往耳朵里钻。/p
吴迪送上了套好了起搏器的穿刺针。/p
进针了。/p
缓慢而平稳。/p
一厘米一厘米往前推进。/p
“停!最后确定位置。”/p
喇叭里传来两个“位置正常”的声音。/p
那是定位师操作手和核对员的声音。/p
郝教授调出几个角度的图像,随后是一个立体图像。/p
“正常范围吗?”郝教授盯着屏幕问。/p
“正常,误差1.5毫米,允许范围。”吴迪再次确认。/p
“好,各就各位,继续!”/p
轰鸣声再次启动。/p
三分钟后,郝教授才再次话。/p
“到达预定位置,请再次确认。”/p
喇叭里又一次传来一前一后的声音。/p
“位置正确。”/p
“位置正确。确认。”/p
“嗯,吴迪,可以留置起搏器了。”/p
吴迪轻轻地按下了按钮,“留置成功。”/p
“好,启动回程。”/p
过了一分钟,机械手归位,各仪器的轰鸣声也停息下来,灯光再次开启。/p
刘牧樵抬头看了看时间,总共是2时40分钟。/p
病人推回病房。/p
“刘牧樵,有什么评价,可以客观的,科学研讨,就是需要讲真话。”郝教授坐在电脑旁,屏幕上还是最后一个画面,起搏器稳稳地留置在丘脑基底核里。/p
“很先进。失败的风险很低,并且,在出现误差时还有机会调整姿势。”刘牧樵。/p
“负面的吧。”郝教授。/p
刘牧樵笑了。/p
“吧。”/p
“好吧,其实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它的局限性。这门技术关键是太耗费时间了,患者难以耐受,对我来,还是taoshift方法比较实用,我做一个,估计15分钟足够了。”/p
15分钟?/p
顿时就是一片的下巴掉地上的声音。/p
“定位,你可以评价一下吗?”郝教授最得意的还是这个定位。/p
谁知刘牧樵不这样认为,“我真的不理解,它为什么还有1.5毫米的误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