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榔亲自让匠人,用水排将苏钢,不断地锻造,将碳的含量降低。最后苏钢被锻造成小手指头大小的钢棍。
第二个步骤是加热滚珠原材料。
朱由榔又换了一批匠人。将苏钢高温煅烧,然后将融化的钢珠,放在预定好的模具中,然后匠人不断地敲打,将它锻造成滚珠。
第三个步是抛光。这时从模具中拿出的钢珠,其实还很毛糙,上面有很多的毛刺,还有不规则的地方。
朱由榔再换一个车间,让匠人们用砂轮将这个钢珠抛光。
如此,轴承的钢球就制造完毕。
在另一边,孙和鼎制造出轴承的内外两个轮,以及内部的轨道后,就可以将钢珠套进去,上油,轴承组装完成!
在组装第一批轴承后,朱由榔让孙和鼎在兵器局中专门组建一个轴承厂。
以后每一个大炮,至少需要3个轴承。此外,明军在建造军舰,蒸汽机,甚至是热气球上,都需要大量的轴承。
轴承还是一个消费品。
即使是保养得力,日后也肯定会大量消耗。
朱由榔决定先制造几个加载轴承的大炮,去试试效果。
这次试炮,朱由榔决定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让步兵的大炮,试试战果如何。
另外一个就是将带有轴承的炮,安装到海军的战船上,检验一下实验效果。
先来看陆战。
朱由榔让兵士在校场上,准备了1个靶子。
每个靶子都是一丈见方的一块铁板。
铁板的下方,是一个山洞,朱由榔让20多个大明正黄旗的奴才,躲在山洞中不断地前后推动这面铁板。
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来一个急停。
在1里距离之外,朱由榔让兵士们拿来两门炮,都使用克难军中最好的炮手。
区别就是有没有装轴承。
此时,李明忠、焦琏、林时望等明军的将领,全部都赶来观摩。
当时,在贵州之战后的头脑风暴中,大家提出增加大炮灵活性的建议。
很多人都觉得这解决不了,大炮是几百件的铁老虎,怎么可能运转灵活呢?
可是,当看到炮手灵活地转动大炮,所有人都惊呆了。
皇上又有新的发明了!
太神奇了!
随即试炮开始,面对移动的铁板,没有装轴承的大炮,简直是无能为力,可是另一门装有轴承的炮,却能灵活地转动炮口,不断地调整角度。
轰!
首发炮弹就命中!
轰!
第二发炮弹再次命中!
就这样,连着打出10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
在场的人再次惊讶的合不拢嘴。
同样是铁芯铜体的大炮,皇上只是稍微进行了小改动,一个就10发10中,另一个就是跟不上移动靶的速度。
皇上的发明简直是太神奇了!
化腐朽为神奇啊!
这要是在战场上,鞑子就是骑着马,也躲不过咱们的大炮啊!
想到不久将来,明军大炮痛击鞑子的场面,所有人都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