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赵构召集兵士,开始按计划布置。
国务部门汪伯彦,主要召集工匠修筑四大营,赵构则明确表示,天寒地冻,招募民工、工匠的工钱当天预发,十日一结。
杂役每日百文,工匠一百二十文,不得克扣虚报。
这次重大事件,赵构说要亲自过问,相州通判赵不试,负责州府所辖民众的安抚、救灾以及相州城的治安稳定。
军队建立前后、后、左、右、中五军,前军、左军、右军暂时空置,等勤王兵马聚齐再定。
赵国将岳飞调到中军,然后再定,赵国中军、左、中、中五军,前军、左军、右军都暂时空置。
赵国之父赵子军,即国军之主赵构难得一有空,招呼高进备马,他要亲自去看看中军营的地址,这地方是和前军一起的,地方一定要选好。
相州城南十里地势略高,方圆三五里倒也平平,汪伯彦久居相州,自知何处地势为好。
对赵构的要求他还在尽力满足,可是对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他仍然感到心有余悸,因为不知道还有多少兵马要来,一州之地的供应,恐怕是不够的。
赵构策马飞驰,任风吹雪,这场雪不停但已经减弱了很多,如今看什么都是白茫茫的,所有的山山水水都被包裹着,看不清原来的地形。
赵构放慢了坐骑,追风的鼻孔喷出白气,马身上已是斑驳的斑驳。
后面宗泽和汪伯彦两脚跟着,两个老家伙倒在一起,丝毫没有疲倦之色。
汪伯彦指着前面说:“大帅,这里方圆七八里,敌人还在这儿,还有什么办法?”
赵构勒住马缰,四下里看点点头道:“位置不错,这雪地怕是搞错了,怕是施工困难!”
汪伯彦笑道:“这可不算什么大事,去岁疏通河渠比这雪不小,人多,清理起来不费事,四大营同时建消耗也不少,而且还不够用!”
赵构道:“没什么,一是刚开始不太复杂,先围起来住军帐,房子等春暖花开后再建。”
“第二,让军兵一起动手先把紧要的设施建起来,其他附属设施,随用随建一步一步来,命令发出去没有,廷俊先生?”
”昨日已发,中山府大帅已亲自部署,磁州宗老已至,其余的河间府、信德府等会有区别。
"没什么,只要接到命令就可以了,首先让大家知道,本王在这里开府,一应勤王事务,全听大帅府的安排,这才是真正的道理!”
正在说着,飞快地追上一骑,红色令旗显示,正是大帅府近卫军的信使,高进已策马迎了上去。
不久高进报,京城张大梁传来消息,已有一批人护送到相州,为首者名欧阳叔。
但赵构闻言心中一喜一沉喜出望外,欧阳理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是赵构首选的十个人之一,他的到来使赵构心中一喜一喜,喜出望外,只有一个人因祸得福,落得个落魄。
一行人急匆匆地跑回白天。赵构推门而入,屋内或坐或立约有三五人,见赵构进来慌忙见礼说:“臣等拜见康王殿下!”
当先一人看起来年过半百,清瘦的脸脸色有些苍白,不知是天气寒冷还是其他原因一直在抖。
赵构走上前去,已扶起此人问:“全美公当面问?”
一路上都站了起来,赵构的记忆里,只不过是对欧阳瑾还有些影响,毕竟官职在哪里。
苏轼又拜赵构道:“一人万死城破尽节,二人未能在官家阶前尽全力,实难幸免!”
赵构见欧阳叔发抖,一是激动一脸羞愧,二人见其身上衣衫尽湿,也有寒气逼身之故,其余人皆为如此一见钟情,不知何去何从。
于是赵构解下披风,把自己的衣服披在了欧阳构的身上,握住他双手说:“人活着就好!”
赵构已经在跟前伺候了,吩咐道:“先请诸位大人洗洗,换换衣服,吃一口热饭,天大的事,就不急在这一刻了。”
赵构在忘机楼的时候,已经在吴喜手里拿过密信。
这封信是张大梁在一幅衣襟上写的,没有用钥匙,可见当时形势紧急。
只看见开篇一段:“东京城已在二十七日破城,金兵占领了外城四门及环壁城垣,东京城溃兵作乱,大乱中,东京城溃败,伤势严重。”
“太学府的人虽多,但只有中书侍郎欧阳公、开封士曹赵鼎等五人,冲出突围!”
赵构手里紧握着手中的书信,脸色阴沉不敢往下滴。
赵构心中叹道:“破城也只延迟两日功夫啊!”
是历史的进程,还是沿着其固有的轨迹前进,并没有因为赵构的穿越而有变化,唯一有变化的只是推迟了两日破城,仅此而已。
这封信写的很简单,只提到了汴梁的破败,金兵占领城垣,虽然没有入城屠杀,但城内的治安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而且是说到了汴梁的破败,金兵占领城垣,却未入城中,却是一片混乱。
赵构略一沉思,提笔在手马上回答:“人已来相,后续人等先安放在安全岛上,待机而出手段尽可使用以达目的。“
“以春为本,如有必要可先将其下手,慎密交给吴喜!”叮嘱道:“即刻飞鸽传书,东京汴梁!”
赵构回头嘱咐高进道:“传令李家村近卫吴进忠队和岳飞,每天都要到东京的汴梁方向巡查。赵子亮余下的近卫队,由赵子亮率领,分三组,沿黄河至魏县李固渡、西至滑州、北至磁州一线巡查!”
“无论宋子亮率队,都要分三个组,沿黄河至魏县李固渡、西至滑州、北至磁州一线巡查,不管宋兵金兵!”
赵构略一沉思之后,又吩咐道:“各部以‘兵马大旗号行事!”高进也领命。
赵构稳定了情绪理清了思路,回到昼锦堂,汪伯彦宗泽仍在堂前等候。
有几个人没来,赵构问二人道:“二位其余几人,恕小王眼拙,请二位介绍一下。”
汪伯彦回道:“欧阳叔左手的蓝袍,是开封士曹赵鼎赵元镇,右手提着一块铜牌,是一位位在开封的士子,即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呵呵,这全是佛祖大咖呀,苏轼已被官至右丞,翰林学士承旨,他自己就是缺少这样一个人吗?”
“在历史上,赵鼎是与李纲并称的南宋名相,邓肃子是与赵不试、李若水齐名的太学三义之一!”
“而邓肃子则是与其并称的太学三义,而邓肃子则是与赵不试、李若水齐名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