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升学_风华绝代小后妈[年代]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59、升学(1 / 2)

程山和舒月两人面面相觑,将孩子拉开以后,心有灵犀的等着他们自己消化情绪。

他们已经形成默契和共识,小孩子吵架,也许就是时间长了皮痒了,想打闹而已。

比如这兄妹俩,每次都是互相看不顺眼了,借着小事儿发作。劝过好多次“兄妹要相亲相爱”之类的话,也不管用,大概隔一个月就会吵一次,已经形成了规律。

作为家长,他们也是无奈,有时候想着,也许长大就好了。

舒兰倒是在一旁劝了劝:“白杨,你让着鹭鹭点。”“鹭鹭,不哭了,你最好看。”

过了几分钟,兄妹俩终于平静下来,程山给他们判案:“你说妹妹不对,你咬哥哥也不对。互相道个歉吧。”

走进照相馆,舒月帮三小只整理了下衣服、头发,给程白鹭脸上擦了擦泪痕。

程白鹭最后还是擦掉了眉心的大红点,但因为是用手擦的,隐约能看到一点印子。

舒月告诉大家拍照要领:“动作表情要自然,微笑一下。”这年代拍照比较规矩,不想现代那么放飞,所以就很简单的定格一下就好了。

照相的老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穿一件靛蓝色的棉袄,戴着一顶军帽,“来来来,一家人靠近一点,做个动作。”

舒月和程山站在最中间后排,前排舒兰站在中间,兄妹俩分立两边。

舒月探头看了看三小只的表情动作,有些僵硬,尤其刚吵过架的兄妹俩,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

舒月叹气,“都笑一笑,来,咱们按照大小排序,伸手摆个一二三四五。爸爸老大,伸个大拇指,我伸两个,程白杨三个,舒兰四个,白鹭五个。白杨白鹭快笑一笑,不笑会很丑哦。”

全家福勉强拍出来了。

几天后拿到照片一看,竟然还不错。

全家福上,除了程白杨闷闷不乐,程山一脸僵硬以外,三朵金花一个比一个漂亮。

程白鹭最爱美,听到舒月说不笑会丑,当下就忘了吵架的事儿,立刻咧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师傅恰好抓拍到了那一刻。

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拍的这张全家福,在很多年以后还专门拿到了专业照相馆去做了翻新,而且又洗了好多张出来,成为了最珍贵的回忆。

那时的兄妹俩依然记得照相前吵架的事儿,冷哼一声假装还埋怨对方,说对方幼稚。不过装不了几秒钟就绷不住了,最终相视一笑泯童仇。

程山和舒月单独拍的一张,俩人靠的很近,舒月笑靥如花,程山的表情能看到明显的唇角上扬。

他们拿出结婚照对比了一下,两张照片有点像。差不多的动作,只是表情笑得更加自然。相比于结婚照上的青涩,现在并肩的俩人看上去都成熟了不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七三年秋季学期迎来了学年时间调整。上四年级的三小只原本在七四年的春季学期便可以升五年级,但是因为新学年改为秋季学期开始,他们在七四年的九月一号才升学,也就是说四年级上了三个学期。小学毕业时已经到了七五年的夏天。

饶是如此,程白杨和舒兰本就提前一年上学,一年级少上一个学期,现在还是比班里正常入学的同学要小一岁。

而程白鹭竟然一路跟了下来,但是在五年级期末时成绩太差,被校长叫了家长。

程山原本请了假要一起去学校,却因为临时有事大早上被小李叫走了,最终只有舒月一个人去见了校长。

舒月知道程白鹭的成绩,她其实也正想找校长或者老师咨询一下,“肖校长,您找我是不是想说程白鹭?”

肖校长语重心长的道:“对,舒兰同学和程白杨同学虽然年纪偏小,但是成绩一直不错。虽然各有偏科,好在后来偏得也不是很厉害。主要是程白鹭同学的问题,我跟她的班主任老师了解过了,我们都希望她留级重读五年级。”他对舒月以及这三个孩子印象深刻,平时也就会多几分关注,这几年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他一直都很上心。

舒月想了想,程白鹭这个成绩,去初中也是垫底,以后考大学几乎没什么可能,也有些担忧起来。

她看了看程白鹭没什么抵触情绪,于是劝她:“留级继续读五年级吧?不然初中升高中也跟不上,到时候你再想跟跟哥哥姐姐上同一所学校可就难了。你还小,成绩赶上来再升初中比较好。”

她不太了解岛上这边升学规则。而且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以后,跟原身之前上初高中时情况也不太一样,她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这样考虑。

出乎意料的是,程白鹭这次没有拒绝,她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其实程白鹭之前就有这种想法了,她虽然不太爱学习,可并不是没有羞耻心。

哥哥姐姐成绩好,无形中成为压力。

更关键的是,现在学习太吃力,比起留级,她更担心自己到了初中跟不上。

于是,程白杨和舒兰在七五年秋季学期九月一号,顺利的升入了初中,程白鹭继续留在小学读五年级。

他们所上的这所初中是枫明岛上唯一的初中。这是一所军队子弟初中,上面虽然很重视师资各方面的情况,但是岛上属于半军事化管制,而且相对闭塞,能吸引到的好老师不多,整体水平相当于原身所在东宁镇上的初中。

好在没得选择,否则像现代一样为了上学要择校、买学区房,可就麻烦多了。

舒月算了算,初中三年过后,也就是七八年的秋天,他们就可以上高中了。

但是岛上没有高中。岛上的孩子上高中都得去连城市里去上。还有些直接上中专职业学校的,也得去外面上。一般都是住宿,很多孩子一个月才回一次家。

想到七八年这个年份,舒月突然有些感慨,没想到她这个文科生曾经在课本中死记硬背过无数遍的那段历史文字,竟然要变成她即将经历的未来,而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阶段。

她记得七八年底,华国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此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一条强国之路。此后的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指数级的改善。

而在这这期间,还有一件大事——

在七七年底恢复了高考。

如果不是之前看年代文,她可能都有点忘了这个具体的时间点。

总之,总体趋势就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

如果说五六七十年代,当兵是一条好的出路的话,那么到了□□十年代以及再往后,教育便成为最重要的一条出路。

在现代,很多山区农门子弟,接受教育考大学成为他们提升社会阶层唯一的跳板。

所以她打算,有机会的时候,提醒一下周围的亲朋好友,家里有适龄学生的,一定不要放下学业,省得高考消息传出来以后,只能打无准备的仗、临时抱佛脚。

这几年他们没再回过东宁镇和大河村,老家的亲戚也没有再来过,尤其是徐银玲自从上次走后,没再来过。她也不知道继妹徐慧英嫁人了没,最后是否如继母的心愿嫁给了厂长家。

程山倒是偶尔给家里写信,大哥家的儿子程明东今年十五岁,舒月让程山提醒大哥大嫂,让孩子好好学习。

程山虽然不知道要高考的事儿,但是他自己上过初中,也一直不间断学习海事技术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他对学习非常重视,因此也认同舒月的想法。

他在信里时常劝谏,却不知道孩子到底有没有学习,这年代很多城里的孩子读了初高中都下乡当知青了,所以农村就更不重视教育了,大点的孩子即使上学,也经常旷课去生产队挣工分。

舒月翻出了自己从老家带来的高一教材,还陆续托人帮忙买其他高中教材,主要是想看看现在的高中教材和她以前学的有多大差异,而且到时候还能给三小只指点指点。

*

这几年养殖场在不断扩大规模,养猪数量维持在六十头,养鸡数量维持在一万两千只左右,已经成了一个超大型的养殖场,对于军区大院的意义越来越凸显。

鸡蛋和猪肉、鸡肉供应充足,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不像以前每个月票花完了便得眼巴巴的盼着下个月。

因此,军属区的孩子明显比渔村那边的孩子长得高壮一些。而军属区的大人们则……中年发福就是生活条件改善的代价。

如果要制定一些指标来衡量绽放养殖场的贡献的话,体重增长率和腰围飙升率,一定是最为直观的数据。

除了岛上军属,最受益的还有军需处。因为支持养殖场建设,部队物资充足。

他们已经不需要额外采购肉和鸡蛋了,完全可以不依赖国家的统一配给,实现自给自足。这让枫明岛守备区在整个海军系统都出了名,上级号召整个系统要像他们学习。枫明岛守备区已经连续几年获得嘉奖,军需处又连续几年获得了守备区的嘉奖,绽放养殖场自然也受到了嘉奖。

所以,军需处的关处长每次见到舒月都很高兴,她们提出的要求也都会尽量协调支持。

方大嫂自从养好了伤,就没再回养殖场。她血压高,陈司令怕她太劳累就不让她去了。她看舒月完全能撑得起来,所以也就放心的把养殖场交给了舒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