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长孙无忌也是个鬼才了,不愧是李世民的宰相啊。”刘辩想到。圣历元年,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武则天大怒。后来,武则天对狄仁杰道:"我梦见下了好几盘双陆都没有赢,这是什么原因?"狄仁杰回答道:"双陆不胜,是因为无子,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天下就危险了。姑侄与母子谁更亲?您立庐陵王,那您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宗庙。若立三思,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醒悟,当天便派人到房州迎接庐陵王李显。
后来,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扶李显登基,李唐复辟。武三思全靠武则天起家,武则天丧失帝位后,武三思不仅没有失势,反而更加得宠,全是因为他成了复位的李显的亲家。李显被武则天废去帝号,贬为庐陵王,押送到房州去监管软禁时,妻子韦后于途中生下一女。因处境艰难,连包婴儿的布片都没有,李显只好将自身穿的衣服脱下包裹,由此起名李裹儿。李显夫妇觉得孩子命苦,所以特别疼爱,视为掌上明珠。后裹儿十六岁时,由武则天作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李显复位后,裹儿被封为安乐公主,武崇训就成了驸马。武三思与李显原本就是姑表兄弟,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加之李显昏庸,对武三思过去种种都忘之脑后,使武三思很快就成为皇宫的常客。
“单看这五个谋士,长孙无忌还是四维最强的啊。”刘辩默然。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因上官仪犯罪被杀,她随母亲被罚在宫中为奴。上官婉儿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博览经史,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又因长期住在宫中,耳濡目染,加上个人的精灵,对政治事物也颇为熟悉。武则天对她深为赏识,经常让她参与讨论一些政事,草拟一些政府文件,形同私人秘书。武则天死后,李显聘她为妃,封为婕妤,让她专门掌管草拟诏令。上官婉儿颇有文才,生活也很浪漫,早在武则天时,就与张昌宗有暧昧的关系,如今又与武三思暗渡风月。李显一直对韦后不加禁制,加之韦后野心勃勃,总想作武则天第二。每当李显坐朝,她都陪伴在旁,垂帘听政。因为李显懦弱无能,所以朝政都由韦后掌管。婉儿为讨好韦后,巩固自己的权势,便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武三思与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只有李显一人眼昏耳聩,头上已戴了两顶绿帽子,不闻不知,还把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若武三思三天不入宫,李显就要陪韦后,微服私访,去到武三思的家中。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李显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或陪着狎游。
宫中丑声外扬,闻者无不摇头长叹。尤其是对武三思过去作恶甚多,于武则天去掉帝位时,未予严惩,而今变本加厉,人们无不切齿痛恨。一向有着正义感的王同皎,为李显之女定安公主的驸马,对李显至为忠诚。王同皎不忍心看到武三思祸害后宫,挟制李显,危害社稷,便联络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等人,暗中召集壮士,准备劫杀武三思,除掉这个众人愤恨的祸害。诗人宋之问因诌事张宗昌兄弟,以诗文作过二人的帮闲,当张宗昌兄弟被杀后,被流放到岭南,潜逃回到洛阳。王同皎怜惜他是个诗人,人品虽不高,也没有什么大过错,牵连受祸,便将宋之问收留在家中,由此宋之问知道了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的计划。这宋之问虽遭人生挫折,低劣的本性不改,为立功赎罪,不惜恩将仇报,指使他的侄子宋昙暗中向武三思告密。武三思就指使宋之问的外甥李悛上书李显,诬告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后,将拥兵至皇宫,废黜皇后"。李显一向昏庸,不辨是非,便下令将王同皎、张仲之逮捕下狱,定成死罪。王同皎临刑时,意气自如,神色不变,大义凛然。张仲之在被审讯时昂然不屈,手臂都被打断。与王同皎一同被周憬闻知谋泄,跑到比干庙中,对人说道:"比干,古之忠臣,知道我周憬的忠心。三思与韦后,危害国家,不久就会斩首弃市。可把我的头悬挂在城门上,看到他们身首分离,抬出城门。"说毕自杀而死。宋之问因告密有功,武三思赏给了他一顶纱帽。
武三思杀害王同皎后,更为凶横,也将向更多的人下毒手。拥戴李显复位,恢复唐的国号的功臣张柬之、敬晖曾被劝说杀掉武三思,说:"去草不去根,还会再重生。"但他二人说道:"大事已定,他犹如砧板上的肉,又能有什么作为。已经杀得很多了,不必要再增加。"朝邑尉刘幽求也劝桓彦范、敬晖杀掉武三思,说道:"武三思还在,只怕你们将来没有葬身之地。若不早日下手,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二人也不依从。武三思与韦后勾搭上后,权势复振,张柬之等始感到是一种威胁,方多次劝李显诛杀武三思,李显怎忍心杀掉爱女安乐公主的公公。即使李显想杀掉,而实权在韦后手中,李显也作不了主,当然不可能听从张柬之等人的劝谏。张柬之见劝李显诛杀武三思而不可能,则退而求其次,想从权势上加以抑制,遂上书李显说:"天后当权时,李氏宗室被诛杀将尽。现在幸赖天地之灵,陛下得以复位,而武氏子弟仍然保有王的封号,居显要的官职,与过去一样,这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情况。希望降低他们的官爵,以满足天下人的心愿。"张柬之想唤起李显过去的不幸回忆,来去掉武氏的势力。李显早将过去忘得一干二净,只安于现状,所以无动于衷,仍不听从。张柬之等无法,只好叹息愤慨,或弹指出血,自怨自艾地说:"过去之所以未诛杀诸武,是希望皇上去诛杀,以张大天子的威风。今反如此,事势已去,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