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陈循_三国之召唤天下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19章 陈循(1 / 1)

对东魏的反间计,梁朝的司农卿傅岐是识破了的。他说:"高澄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命贞阳遣使,欲令侯景自疑;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堕其计中。高澄为什么要讲和?一定是设计,所以让贞阳侯萧渊明派使者,想让侯景自己怀疑;侯景内心不安,一定要图谋祸乱,如果允许和好,正落入他们的圈套中。然而"异等固执宜和,上亦厌用兵,乃从异言。因为傅岐"名位常亚于朱异"再加上众大臣固执,所以梁武帝同意与东魏言和。

朱异本不是一个头脑糊涂的人,他会识不破东魏的反间计?他本人即使没有识破,听了傅岐的意见后也应该认真考虑一下事情的严重后果,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在与东魏和谈这件事上,朱异的态度一开始就十分坚定,似乎任何人的意见都不能使他改变主意。这是为什么?是朱异一时糊涂,还是他另有考虑?显然是后者。

原来,梁武帝这个人,对自己的"骨肉",一向是十分"恩爱"的。为了"骨肉恩爱",他可以放任他的兄弟子侄对老百姓吸膏吮血、巧取豪夺。只要是梁武帝的"骨肉",就是临阵脱逃,甚至投敌,也是不办罪的。比如他的兄弟萧宏临阵脱逃,就没有办罪;侄子萧正德投敌后又逃回来,梁武帝也只是哭着教训了一番,就给他恢复了爵位。还有他的儿子萧综在前线指挥作战,临阵向魏军投降,冒称自己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亲生子,梁武帝在一阵惊骇之后,绝了他的属籍。但不久,这个逆子还是被饶恕了。梁武帝"溺爱"自己的兄弟子侄,朱异是十分清楚的。和东魏言和,萧渊明就可以被放回来,他固执己见、坚持同意和谈,显然是为了讨好梁武帝。只要能博得皇帝的好感,朱异是会把皇帝的家事放在国事之上来考虑和处理的。梁武帝果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朱异的马屁又一次拍成功了。

当然,朱异坚持和谈,和他在判断上犯了一个轻敌的错误也是有关的。他一直认为侯景的八百降卒是造不起反来的。因此,当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派人送来密信,说侯景要造反,朱异便认为必无此理。鄱阳王再三告知朱异,说侯景一定会造反,朱异还对鄱阳王的信使说:"鄱阳王遂不许朝廷有一客。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言下之意,好像鄱阳王是在无事生非和诬陷诽谤侯景。从此以后,鄱阳王再有信来,朱异甚至都不送给梁武帝看了。朱异的这个错误是致命的,它使朝廷对侯景几乎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结果侯景的叛军很快就打到了建康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侯景造反,打出的旗号,竟是以诛杀朱异为名!这真是阿谀取宠,害国害己!不久,朱异就在羞愧交加中发病而死。梁武帝还多活了几个月,当侯景的叛军打进台城后,也病饿死了。

据史书记载,他"贪财冒贿,广受馈遗";"四方饷馈,曾无推拒,财货充积,产与羊侃相埒。他生活奢侈,穷奢极欲,起宅东陂,穷乎美丽;"其中有台池玩好,每暇日与宾客游焉"。他"好饮食,极滋味声色之娱,子鹅炰鳅不辍于口,虽朝谒,从车中必赍饴饵。然而吝啬,未尝有散施,厨下珍羞馐恒腐烂,每月常弃十数车,虽诸子别房也不分赡"。而且他还好摆威风,极讲排场。他和宾客好友在城外的家中喝酒取乐至黄昏,要回台城又怕城门关了,"乃引其卤簿自宅至城,使捉城门停留管龠,既而声势所驱,薰灼内。

他为人十分骄踞,连世家大族王公贵戚都不放在眼里。有人劝他不要采取这种态度,他说:"我是寒士,好不容易达到现在的地位,我如果不轻视他们,他们反会看不起我。"他为了固宠,对那些竞争对手,则采取排挤打击、玩弄阴谋的手段逼其离位。如中大通年间,有一个叫徐摛的人,很得梁武帝欢心,"帝甚加欢异,更被亲狎、宠遇日隆"。朱异便不高兴了,觉得徐摛对自己的威胁很大,是一个潜在竞争对手,不把他赶走,自己的地位就难以保住。他对自己的亲信说:"徐叟出入两宫徐摛为皇太子家令兼管记,所以朱异说他出入两宫,渐来见逼,我须早为之所"。他于是找准一个机会,对梁武帝说:"徐摛年纪大了,又生喜爱好山水,他想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做郡守,以怡养天年。"梁武帝以为徐摛真是这样想的,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临此郡。把徐摛弄到地方上做官去了,朱异才心安。

他居权要三十多年,威震内外,"在朝莫不侧目,虽皇太子亦不能平"。他不但在生前官运亨通,"历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自右卫率至领军,四职并驱卤簿,近代未之有也"。他死后,在梁武帝已觉察到了他的为人的情况下,梁武帝乃悼惜不已,"诏赠尚书右仆射"。本来尚书仆射是不能作为赠品送人的,但因梁武帝听说朱异平生的抱负就是想做宰相,为了满足朱异这一愿望,梁武帝于是破例诏赠他尚书仆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梁武帝被朱异吹拍迷惑的程度有多深!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厚!

“叮咚,第五名谋士,陈循,武力25,智力75,统帅41,政治70。”

陈循生于明洪武乙丑年二月十六日寅时,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德逊相依,兄弟二人团结相处,和舟共济,生活清苦。但他少年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陈循十七岁为邑庠弟子员,文学已出其辈类,部使者行县,屡试之,在高等,声誉籍然。永乐甲午年乡试第一,第二年,礼部会试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第一名是陈循,因主考官梁潜是江西泰和人,与陈循是同乡避嫌,遂改以洪英第一。殿试时陈循终于以实力获得状元。他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北京录取的第一名状元,明朝前期的十一名状元都是南京考取的。本邑先有谶云:"龙洲过县前,泰和出状元。"杨士奇在南京寄二绝,其一云:"龙洲过县千年谶,黄甲初登第一名,从此累累题榜首,东城迎喜过西城。"其后六年,城西曾鹤龄举进士第一,后十八年,真定曹鼐为泰和典史补进士第一。

陈循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为官后常随侍帝王左右,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在朝四十三年,是重要侍臣之一。明成祖朱棣至北京,命他取秘阁书进宫,于是便留在朱棣身边。洪熙元年任侍讲。宣德初年受命入直南宫,日承顾问,并赐给玉河桥西面的一座豪华府第。宣宗朱瞻基巡视时,陈循仍是随从,不久升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讲

官,后进翰林学士。共事有少傅杨士奇、杨荣、尚书杨溥,内阁学士高毂、商辂、萧镃、王文,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侍郎于谦等。起初朝廷大事,官吏和百姓建言,以及奏章的草拟,都是"三杨"主持,史称"政归三杨"。到正统九年陈循入文渊阁,典机要事务时。杨士奇、杨荣,已先后去世。陈循和曹鼐今河北正定人,宣德八年癸丑科状元、马愉三人掌内阁。由此,内阁三大臣皆为状元郎。礼部遵照常例由杨溥主议大事,英宗朱祁镇认为杨溥已年老,应休息颐养,命陈循等予议。陈循受圣旨:"凡处军国重务、应制等文字及大官给膳,悉同士奇,日侍经筵讲说史故事如故。"正统十年年陈循晋升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正统十四年又升为户部尚书,仍兼其它职务。景泰元年升为首辅,景泰二年升为少保太子太傅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华盖殿大学士。

陈循是一个富有才学的台阁重臣,怀抱着治理国家和减轻人民痛苦的愿望,又好为排难解纷。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得罪宣宗,将要治罪。陈循从中向宣宗解释说,张楷也是出于一片忠爱之心,于是得到解脱。御史刘祚上疏触犯皇上,引得宣宗发怒,陈循婉言为他解释,宣宗才免刘祚一死。永乐"戊戌年,梁潜以职务违错被逮,使者均来自皇宫,人皆惶恐。陈循与梁潜居同院,尽力庇护他的家人。梁潜平日所作诗文类稿,当时多散逸,循遣人访求于市,倍价赎还,"今锓梓以传者,公所赎也"。陈循的学问颇为当时学者所推崇,他的诗作也有不少好作品,是明代的文学家。如:"忆别严亲久,今朝定省游。满斟桑落盏,稳驾木兰舟。燕语东风暖,莺啼绿树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