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提起朱艺,刘辩就想到了曹魏。306年,山东东莱人刘伯根聚众暴动,曹嶷投身其下。次年,刘伯根战死,王弥统领残余部众投奔前赵,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青州牧、徐州牧、都督缘海诸军事,封为东莱公。此时,曹嶷为王弥的左长史。309年,王弥的谋士刘暾献计"还据青州"、巩固后方,王弥赞同,于是王弥向刘渊推荐曹嶷为镇东将军,命他率军五千返回青州,招募士兵,并且迎接他的家人。然而,王弥的大将徐邈、高梁也各率本部人马数千人随曹嶷而去,王弥的兵力因此大为衰弱。离开王弥后,曹嶷率军从大梁出兵,一路东行,势如破竹,攻克东平、琅琊。310年冬,曹嶷自琅琊向北,包围苟纯所在的临淄。苟纯闭城自守,曹嶷则围下几十里连营。征东大将军苟晞援救,看到连营,有些害怕,但还是战胜了曹嶷。
次年正月,曹嶷整合残军,苟晞则挑选精锐部队,图谋再战。14日这天上午,两支军团在临淄郊外决战。正当曹嶷与苟晞杀得爽快时,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顺便掀起一片扬尘,顿时,天色昏暗。曹嶷趁机击破苟晞。此次会战,使晋军元气大伤,曹嶷军则势力进一步加强。当天夜里,苟晞率众向东撤退,曹嶷加倍速度进击,苟晞军大半投降。
曹嶷看到临淄城池太大,四周平旷,无险可守,而广县城又太小,不便屯兵,就在今青州市境内另筑一座城池,叫广固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都迁进城里,广县也并入临淄县。广固城位于尧王山南,阳河绕其西侧,"四周绝涧,岨水深隍",易守难攻,"有大涧甚广,因以为固",所以称广固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此,广固城取代临淄城成为青州的治所,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广固城依山傍水,厄制要冲,西靠绵桓的崇山峻岭,北控广袤的千里沃野,东瞰山水相连的胶东半岛,南制通向淮沂的交通要津,政治上更便于施政行令,经济上更便于交流和开发。311年9月,刘暾来见王弥道:"而今曹嶷击破苟晞,据广县,势力渐强,您可以召回曹嶷,两军联合,先灭了石勒,然后在青州称王,岂非善哉!"王弥采纳,亲自修书一封,交给刘暾,让他前往青州联络曹嶷,率军会师。同时,王弥佯装邀请石勒一同讨伐曹嶷。不久,刘暾在路上被石勒捉住,书信被搜出,石勒勃然大怒,杀死刘暾。10月,石勒杀王弥。
此后曹嶷一路西进,攻下汶阳关、公丘,占领齐郡,诛杀齐郡太守徐浮,生擒建威将军刘宣,又攻克祝阿、平阴,共计占领四十多座堡垒,自己坐镇临淄。
曹嶷坐上青州刺史的位置后,对前赵的贡献渐渐减少了。从312年到315年3月的时间里,曹嶷不断开疆拓土,到最后,他基本占据了整个青州,部众扩张到十几万,疆域西达黄河,俨然军阀。
曹嶷此时当青州土皇帝的野心已经是妇孺皆知,石勒上奏汉帝刘聪,请求讨伐曹嶷。然而没有得到批准。毕竟石勒实力已经足以威胁汉国统治,若再吞并青州,恐怕失去控制。316年,曹嶷有在古齐国土地当王的野心。7月,石勒派遣使节,两人结盟。这段时间里,东晋将领邵续在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一带活动,与曹嶷会战多次,互相骚扰。318年,曹嶷因史存等人的失败,于是打败邵续的屯田,又抄了他的户口。不久,邵续派史存及段文鸯屯驻济南黄巾固地区,以此逼退曹嶷,曹嶷因恐惧害怕而求和。
曹嶷虽然先后听命于前赵和后赵的胡人政权,但他素来心怀故国,西晋灭亡后,一直想归顺建都建业城的东晋政权。为此,他沿济水建立戍所,割据青州,不听前赵的命令。东晋封他当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广饶侯。石勒为了笼络曹嶷,特别晋封他为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封琅琊公。曹嶷虽然私下尊王东晋,但觉得建业悬远,有事"势援不接",自己势单力薄,害怕石勒袭击,就接受了后赵的任命。319年,曹嶷想拉拢在掖县的民间武装苏峻,封其为掖县县令,苏峻没有接受,投奔了东晋。夏季,曹嶷派人带着土特产,献给石勒,希望以黄河为界--黄河东是我曹嶷的,黄河西是你石勒的。
最初,苟晞任命鞠彭当东莱太守,曹嶷与鞠彭不断进行会战,当时,曹嶷势力超过鞠彭,但鞠彭非常得民心,曹嶷一直无法消灭他。319年12月,鞠彭意识到抵抗不是办法,自叹自问道:"天下大乱,强者为尊。曹嶷是我的老乡啊,上天帮他,同志们,他是可以依靠的,为什么抗拒这么久了?"人民却并不对曹嶷有啥感觉,争着献计,准备死战,鞠彭一点儿也没有采纳,只是带着几千人,浩浩荡荡,渡海北上,留下了东莱郡的土地,拱手让给曹嶷。
东晋太宁元年,石勒再也不能容忍曹嶷的拥兵自重,于是遣大将石虎统率步骑兵四万来讨伐。开始,曹嶷自知难以抵挡,想避徙海中的根余山,保存实力,不想当时疾疫流行,计划未能实施,在此之前,曹嶷属下的羌胡军曾在黄河西驻扎,但为后赵征东将军石他所破。紧接着,后赵左军将领梁王石挺率军渡河,冲向广固。石虎另派军队,招降了东莱太守刘巴、长广太守吕披。曹嶷无法,只好开门投降,被送到襄国,石勒下令将其杀死。攻陷广固之后,石虎坑杀城中军民三万余人,还打算把剩余的全部杀尽,新任命的青州刺史刘征说:"你留我做青州刺史,没有居民,我做什么刺史?我干脆回去算了!"这样,才仅留男女七百余口,让刘征做青州刺史,镇守广固城。青州遂纳入后赵的统治范围。
“朱异的四维还不错。”刘辩感叹道。
“这个还是留着好,不能去掉。”
而至于海瑞,刘辩则是想起了杨涟。杨涟生于明穆宗隆庆六年七月十日,他五岁就学外塾,性敏慧,书过目辄成诵,塾师奇之。杨涟的青年时代,正是东林党方兴的时期,他对于顾宪成等人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势、敢于訾议朝政的气节非常敬佩。每遇东林讲会,杨涟一定千方百计赶到无锡,与东林诸君子探讨性理之学,共商治国之道。彼此志同道合,逐渐成为东林党的后起之秀。
,杨涟参加科举考试失利。后因贫困交加,在忧虑和劳累中一病不起,之后才病愈。获得"遗才"参考资格,中湖广道第四十六名举人。
杨涟考中进士,于礼部观政,后出任常熟知县。为真实了解当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闾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后因"举廉吏第一",升为户科给事中,不久又改为兵科右给事中。
杨涟为人光明磊落,不肯奉承权贵。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已多年不见朝臣,郑贵妃与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结,离间神宗与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杨涟识破了郑贵妃的阴谋,深深为太子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在他看来,太子是一国之本,"国本"动则天下乱。因此他把稳定太子的地位与爱国忠君联系在一起,坚决支持朱常洛。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久病不愈,本应召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药膳。但由于郑贵妃从中作梗,太子竟不得与父相见。杨涟一面暗遣人晓谕东宫伴读王安,要他让朱常洛"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争取接近朱翊钧的机会,防止郑贵妃假传圣旨,惑乱朝政。同时,杨涟又联合科道敦促大学士方从哲率百官赴乾清宫问安,以示朝臣之力。方从哲惧郑贵妃迁怒于己,便百般推诿,说:"帝讳病。即问,左右不敢传。"杨涟立即引宋代文彦博的先例,要方从哲率百僚一日三问"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方从哲不便再推,只好照办。朱翊钧驾崩后,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然而,朱常洛登基四天后便一病不起。当时宫中纷纷传言,说朱常洛之病是因为郑贵妃进献八位美女致使朱常洛身体亏损。又唆使中官崔文升进泻药,使其病情加重。杨涟听到这些传言深为朱常洛担忧,决心清除郑贵妃对朱常洛的威胁,于是便联络朝臣,共请郑贵妃移宫,将她从光宗身边赶开。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揭露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