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拒绝效忠于“陪臣”。
但是当孔子年过半百还没找到工作时开始有点着急了。
这时,鲁国公山不狃[niǔ]邀请他去做官。他动心了。
那时阳虎因为作乱被打跑了。公山不狃取代阳虎成为鲁国的权臣。
孔子打算接受邀请。但是他的学生子路不高兴。“子欲往,子路不悦”。他的学生子路劝他说,他们都是乱臣贼子怎么能去那呢?“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如果我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也就罢了,否则干嘛去他那呢?
孔子只好作罢。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也就是县太爷。鲁定公怎么突然想起任用孔子了,不得而知。没准是公山不狃通过鲁定公给孔子发的offer。
不管怎么说,孔子最终还是做官了。
孔子做了一年的中都宰。据史书上说,他做得非常出色。
《孔子家语》上说:“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做中都宰时,制定了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制度;提倡不同年纪的人吃不同的食物,干不同的工作;男女不能同行,各走一边;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会占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的装饰;下葬用的棺木,里面一层四寸后,外面一层五寸厚,并且以丘陵为坟,不再另起坟头和栽树。他这些制度实行一年后成为各国效仿的榜样。
很显然,孔子执政的指导思想是礼。他在中都定了很多规矩。孔子在中都所做的事情类似于现在的创建文明城市,不能说不对,只是少了经济建设方面的东西。长幼异食,男女别途,棺材板要多厚,这些东西可能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但没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空中楼阁。
看来儒生治国只擅长搞意识形态,不擅长搞经济建设。
据说中都大治,鲁定公因此提拔孔子做了司空,也就是负责建设工程的官。
孔子上任后,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规划不同的用途。但具体做了什么工作,史书言之不详。
不过有一件事说得比较清楚,就是给鲁昭公合葬。
当年鲁昭公与三桓交恶,打了起来。鲁昭公以一敌三招架不住战败逃走,之后一直流亡在外,最后死在外面。三桓改立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为君,把鲁昭公随便刨个坑埋了。
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说服三桓让鲁昭公跟先君合葬。他是负责土木工程的,挖了一条沟把两座墓连了起来。
鲁定公对孔子的工作很满意,又提拔孔子做了大司寇,也就是大法官。
只不过,他让一个反对法治的人做大司寇,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孔子家语》说孔子做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也就是说孔子虽然制定了法律,但派不上用场,因为就没有犯法的奸民。
这话显然不实。他是发对法治的,怎么会“设法”?再说一个国家怎么会没有作奸犯科的人?如果没有奸民,他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孔子上任大司寇七天就以“乱政”的罪名杀了少正卯。
他罗列了少正卯的五种犯罪表现:“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也就是心里明白装糊涂,明明做错了却毫无悔改之意,明明说错了却没理狡三分,只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对自己的错误文过饰非。
但是这些言行上思想上的东西究竟罪犯哪条无从得知。孔子即便“设法”也不会公开他的法。是否构成犯罪,构上哪条罪名,都是孔子说了算。这是秘密法的好处。它能让人不敢乱说乱动。否则你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搁现在就是典型的以言定罪。少正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犯。
儒生治国注重思想纯正,严厉打击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