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淮南对峙_中华世纪谈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193,淮南对峙(2 / 2)

这次惨败对魏军士气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淮南争战的形势开始扭转。

513年,北魏发生严重的水灾,遭灾面积达到三分之一。淮河流域最为严重。

寿阳地区暴雨成灾,淮河泛滥,寿阳城因为地势较低被洪水所淹。洪水最高的时候几乎跟城墙一般齐。城里的房屋全部淹没。老百姓没法待了扎筏子逃出寿阳。魏军也在刺史李崇的带领下转移到城外的船上。

百姓往南边避水。南边是南梁的境界。百姓以为李崇已经放弃寿阳,推举治中(相当于副州长)裴绚为首向南梁投降,把寿阳献给南梁。南梁派兵来接应他们。李崇得到消息立即派兵击退了梁军,杀了裴绚。

洪水退去后,魏军回到寿阳继续守城。

寿阳水灾给了萧衍一个启发。寿阳城高墙厚难以攻取,或许可以采用水攻。强攻不但伤亡太大,还可能受到魏军援军的夹击。而采用水攻,把城墙给它泡塌了,不仅容易打还能阻止魏军的援军。寿阳地势低,水攻的办法是可行的。

寿阳一直是萧衍一块心病。寿阳突出部离长江最近,离建康也最近。萧衍一直想把这根肉中刺拔掉。

第二年,他组织人力在钟离附近的浮山(在安徽五河县一带)筑坝,准备水淹寿阳。

浮山在淮河下游。寿阳在淮河上游。堵住下游把上游的水位抬高,人为造成淮河泛滥,寿阳就会被淹没。

他的想法挺好。但是懂行的过去一看,水流太急,河床都是流沙,感觉在淮河筑坝根本没戏。但是萧衍不听,执意要这么做。

萧衍征发了20万百姓去浮山修围堰。浮山当时在梁军控制之下。

在淮河修围堰,工程巨大不说,难度也巨大。百姓推着小车一车一车往河里倒沙石,倒进去就被水冲走。在河边干的时候还容易些,越往河中间走越难。到围堰合拢时,水流变得异常湍急,沙石入水就不见了踪影。

二十世纪修三峡围堰时,用车轱辘都比人高的巨型卡车一车一车不间断地往江里投放大型石料才合拢成功。浮山百姓想用砂石合拢根本没戏。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冬天修,冬天水少。这个办法似乎可行。大家于是等到冬天继续干。刚开始时还真不错,围堰几乎就要修成了。但是水再小,在河道变窄了的情况下,水流还是很急。围堰依然不能合拢。大家一直忙到夏天也没完成。大水一来,围堰全部被垮塌。

大家吸取经验教训,又想出一个办法,在快合拢的时候打桩,跟修篱笆墙似地截住流失的泥沙。

第二年冬天继续修。这招还真管用,围堰终于修好了。围堰“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里大概合现在415.8米、一丈合2.412米。这个大坝长约3742米,下宽约338米,上宽约109米,高约48米。

要知道二十世纪修的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高181米、下宽124米、上宽15米,折合体积约3千万立方。而浮山大坝的体积约是4千万立方。浮山大坝比三峡大坝还大。浮山大坝是从古至今最大的水坝。只不过这个大坝的建造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是祸害别人的。

工程巨大,耗资巨大,百姓的伤亡也巨大。为修这个围堰死了成千上万的人,包括累死、病死、冻死、淹死的。

但不管怎么说任务算完成了。

围堰制造了一个人工堰塞湖。寿阳果然被淹。萧衍很高兴。单等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派战舰去结束战斗。

当然寿阳那边也不会束手待毙,不断派兵攻打浮山,要把围堰扒掉。魏梁围绕浮山不断激战。最终梁军击退魏军保住了浮山。

寿阳惶惶不可终日地等着末日来临的那一天。

那一天终于来了。淮河水位暴涨,围堰的水位也越来越高。终于有一天,围堰轰然垮塌,闻声三百里。洪水倾泻而出,横扫淮河下游数百里。淮河沿岸的城池村落的百姓十几万人被直接冲入海中。南梁怎么也没想到,世界的末日竟然是落在自己一边。

花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后自己把自己祸害了。这才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萧衍实在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萧衍失望之极,从此再不提北伐。

而北魏因为内乱爆发也无暇顾及南侵。

梁魏边境安静了下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