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齿常之坐镇西北,在河陇(甘肃西部)驻军屯田防御吐蕃,不断主动出兵袭击吐蕃人,让吐蕃人不敢靠近唐朝边境。黑齿常之坐镇七年力保唐朝边境平安无事。但在黑齿常之走后,吐蕃开始不断袭扰唐朝边境。
吐蕃占领了西域部分地区、青海、川西之后,势力和版图达到鼎盛。
683年年底,唐高宗因病去世,遗命太子李显继位。
唐高宗在位期间热衷开疆扩土,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武功卓著,但在内政方面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他在执政期间大致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治国政策,世人称之为“永徽之治”。
永徽是唐高宗的年号。
但“永徽之治”相比“贞观之治”有很多问题,比如任人不明,贬斥忠良,为色所迷,偏听偏信,治军不严,赏罚不明等。只是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唐高宗是明君还是昏君一直存在争议。从武功卓著的角度讲,唐高宗绝对算得上明君;但从文治的角度讲,他又像一个昏君。盖棺论定,唐高宗是一个介于明君和昏君之间的人。
古人倾向于认定唐高宗是一个昏君。因为他让武则天篡唐成功,差点让唐朝三世而亡。但现代人对女人当政的事没有那么大歧视。古人眼中唐高宗最大的污点在现代人眼里根本不算事。
但是不能不承认,唐高宗当政有很多失误。
除了前面提到的任人不明、赏罚不明等问题,他还存在偏听偏信的问题。比如他当政期间搞了两个谋反大案: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谋反案,都存在很大问题。
房遗爱是唐朝名相房玄龄的儿子。
这个所谓谋反案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案子的起因是一起家庭纠纷。房遗爱、房遗直兄弟俩为争遗产反目成仇。房遗爱老婆高阳公主告房遗直非礼自己。房遗直告房遗爱心怀不轨,有谋反的嫌疑。唐高宗让长孙无忌去调查。偏偏这个长孙无忌以前跟房玄龄有过节,认定房遗爱谋反并非空穴来风。于是唐高宗将家庭纠纷升格为政治案件,让长孙无忌负责审理。
长孙无忌将房遗爱下狱,通过逼供和诱供,把唐高宗的亲叔李元景、亲哥李恪、堂哥柴令武、大将薛万彻、执失思力都拉下水。这些人都是跟长孙无忌不对付的人。
长孙无忌声称自己搞到这些人谋反的铁证。所谓的铁证就两句话:一句是薛万彻私下里对房遗爱说“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一句是李元景对人说“梦手把日月”。
前一句话,薛万彻到死也不承认说过。
后一句话跟谋反案一点关系没有。这个梦要叫周公解释,他会说太阳代表男人,月亮代表女人。你能控制日月说明你性生活和谐。这要让佛洛依德解梦,他会说你性取向不明,男女通吃。而长孙无忌的解释是,太阳代表皇上,月亮代表皇后,“手把日月”就是想把皇上、皇后玩弄于鼓掌之中。
如此经不起推敲的所谓铁证竟然在唐高宗那里获得认可。
唐高宗下令将这些人处死。房遗爱因为揭发有关,轻判为流放。执失思力没有参与谋反案,但跟房遗爱关系很好,被判充军。
唐朝因此失去好些个贤臣良将。
长孙无忌为唐高宗除去皇位的隐患,成为唐高宗最信任的人,总揽朝廷大权。
可不久长孙无忌便因为唐高宗废立皇后的事跟唐高宗闹翻。唐高宗要废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但是唐高宗靠着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的支持强立武则天为皇后。
唐高宗此后开始宠信、提拔许敬宗、李义府,疏远长孙无忌、褚遂良。
后来,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图谋不轨,声称他跟诸遂良等人商量,要在唐高宗死后让废太子李忠继位。
李忠是王皇后的养子,曾被立为太子。后来王皇后被废黜了,李忠也随之丢掉了太子之位。
唐高宗对许敬宗的话毫不怀疑,下令将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免职流放。许敬宗派人追到流放地逼长孙无忌自杀。
长孙无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房遗爱等人,最终自己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这也算是一报还一报。
这两起谋反案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唐高宗从来没有跟房遗爱、长孙无忌等人当面对质过,完全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唐高宗偏听偏信,这一点绝非明君所为。
一大批贤臣良将因为莫须有的罪名退出政治舞台。朝廷被擅长溜须拍马的许敬宗、李义府之流控制。
许敬宗以迎合讨好皇帝为能事,从不肯进谏皇帝的过失。他掌管国史记载也是极力为当朝皇帝文过饰非,使历史失去了本来面目。
李义府被同僚暗地里称为李猫,意思是看似温柔实则阴险。他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媚上欺下,贪赃枉法。凡是得罪他的人不是被贬便是被杀。
许敬宗、李义府被并称之为“奸邪之臣”。朝政在许敬宗、李义府当权期间开始紊乱。
许敬宗后来得病死了。史官在他死后给他拟定的谥号是“缪”,意为“名实不爽”,也就是名不符其实,是一个恶谥。因为他以清流自居却干了不少龌龊之事。但唐高宗始终觉得这个人不错,非让史官换个谥号。后来谥号定为“恭”,意为“既过能改”,意思是对于过去所犯下的过错能够改正。实际上人都死了还改什么改?不过是给皇帝一个面子而已,把恶谥改为稍好一点的谥号。
李义府抱上了武则天的大腿就不再把唐高宗放在眼里,以为唐高宗说话间就要病退了。唐高宗暗恨于心。恰好有人投诉李义府卖官敛财,唐高宗公事公办将他贬官流放。李义府在流放地活活气死。李义府死后,朝野一片欢腾。
唐高宗在许敬宗、刘义府之后提拔了一些贤臣,诸如刘仁轨、裴行俭、狄仁杰、裴炎等。朝政慢慢恢复正轨。失误也随之减少。
唐高宗令“刘仁轨等改修国史,以许敬宗等所记多不实故也”。
唐高宗大致能做到纳谏如流闻过即改,但有时候纳谏如流但闻过不改。你说了我听了,但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去。他对人对事也是有时候明白,有时候糊涂。
总而言之,唐高宗是一个介于明君和昏君之间的皇帝。
按照三七开的评价办法,唐高宗七分功,三分过。虽然文治一般,但武功卓著,应该算一个明君。汉族皇帝打下的江山属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