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在开战后节节败退。西夏太后收缩防线,坚壁清野。她一面固守,一面派兵袭扰宋军粮道。
当时种谔率领的先锋军已经打到盐州(陕西定边)。但是脱离大部队以后,先锋军变成一支孤军。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没有多余的兵力押运粮草,保护粮道,致使补给线被夏兵切断。粮草和冬装运不上来,先锋军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适逢大雪,将士冻饿而死十之二三。他的副将忍受不住,领军逃走。副将这一跑彻底动摇了军心。种谔的部队开始溃散逃走。种谔无计可施只得领着残兵退回米脂。
远远落在后面的王中正一看种谔退回来了,自己更不敢往前走了,也率主力部队退回境内。他一仗没打,但部队损失不比别人少。他一到晚上就下令灯火管制,防止敌军找到军营偷营劫寨,也不管士兵做没做熟饭。士兵天天吃夹生饭,寒冬腊月又不能生火取暖,很多人因为冷、饿而生病。后来粮草耗尽,饥寒交迫的士兵被折磨死近两万人。
与此同时,宋军在灵州也惨遭失败。
灵州邻近黄河。西夏太后派人掘开黄河,水淹灵州城外的宋军。宋军猝不及防,淹死无数。夏军趁机反攻,大败宋军。高遵裕扔下辎重逃走,让刘昌祚断后。刘昌祚被人追着打,损失三分之二的兵力。
宋神宗得知灵州惨败夜不能寐,在寝殿走来走去,无法平复失望的情绪。
五路部队一下没了四路,西夏境内只剩李宪那一路。宋神宗知道西征失败已成定局,下令全线撤军。李宪于是率军返回兰州。
宋朝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以惨败收场。
宋神宗对西征抱着极大的热情与希望,谁承想竟然惨败而回。他多年训练的精兵损失殆尽。他多年的积蓄损失殆尽。唯一的收获仅仅是米脂和兰州两座城池。
宋神宗心有不甘,召集群臣讨论再次西征。还没等他西征,西夏打过来了。
西夏纠集几十万人大举反攻,扬言要一直打进宋朝境内。
夏军包围了宋军刚修好的永乐城(在米脂西),切断了永乐城的粮道和水源。城内昼夜血战,击退了夏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但是城中没有水源,士兵渴死大半。最终永乐城被西夏攻陷,宋军全军覆没。
负责当地军事的官员是大名鼎鼎的沈括。沈括当时率军驻扎在米脂。但他没敢救永乐城而是退守绥德。
好在李宪率兵来救,夏兵在米脂耀武扬威一番后撤兵而回。
沈括沉痛向朝廷汇报,永乐城阵亡将士一万两千多人。
宋神宗得报伤心落泪。西征至此,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这是他怎么也无法接受的现实。宋神宗在朝堂之上说起西征竟然忍不住面对朝臣放声大哭。
西征的事不再提了。西夏能聚集三十万之众,说明战斗力还很强。西征胜算不大。
宋神宗心情抑郁难以释怀,终于病倒。
沈括因为兵败被贬,从此失去从政的兴趣,开始专心科学研究和著书。他写的《梦溪笔谈》是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总结了宋朝之前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宋朝失去一个庸官却得到一个科学家,这倒不失为一件幸事。
转过年西夏又纠集数十万人去围攻兰州。兰州一面据城死守,一面派出敢死队夜袭夏军。夏军遇袭炸营,四散奔逃,狼奔豕突,在渡河时淹死无数。
西夏不死心,之后数次进攻兰州,但都被击退。
据《西夏书事》记载:1984年,西夏“以步骑八十万围兰州”。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那么可以想象西夏的实力相当不弱。宋朝方面派李宪率军迎战西夏。西夏“督众急攻。矢如雨雹,云梯革洞,百道并进,十昼夜不能克,军中粮尽,乃解围。兵既退,城下得尸几五万。”
西夏进攻麟州(陕西榆林神木县)、延州(陕西延安),也被宋军击退。
宋军打防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西夏连年用兵把自己也拖垮了。宋朝停止援助,西夏财政立马出现困难。宋朝停止边贸,西夏帛的价格马上暴涨一匹一万钱。西夏实在打不下去了,不断向宋朝请求恢复朝贡。
宋神宗也不想再打下去,见西夏服软,下令停战。
宋夏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宋神宗一向心怀大志,希望国家在他的治下富国强兵。他在位主要就干了两件事,变法和西征,结果都失败了。变法惹得朝野怨声载道,攒下的一点钱全祸祸在西征上面。而西征一败涂地。富国不成,强兵也不成,可以说一事无成。
宋神宗受到打击一跌不振,健康也开始迅速恶化。
1085年,宋神宗郁郁而终。死时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