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新旧党争_中华世纪谈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322,新旧党争(2 / 2)

司马光虽然死了,旧党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保守派执政因循守旧,求稳怕变。

在王安石、司马光去世的当年,西夏国主秉常也死了。他的儿子才三岁,梁太后代理西夏朝政。梁太后与哥哥梁乙逋[bū]共掌大权。梁乙逋是骄横之辈,扬言要收回被占领土,不断出兵袭扰宋朝。宋夏边境战火又起。

宋军善城守,夏军屡次进犯都被击退。

以高太后为首的旧党以稳定为大局,认为没有必要为了边界小城频起干戈。宋朝的朝廷决定跟西夏讲和。

1090年,宋朝以归还米脂及周边四寨为条件换取西夏释放宋军的俘虏。

西夏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四寨领土。宋朝失去了原本可以限制西夏南犯的战略要地。

交接宋军俘虏时,因为俘虏大多已被折磨致死,西夏只还回149名俘虏。换言之,西夏毫无代价地要回四处战略要地。

高太后认为西夏会感恩戴德投桃报李,实现边境停火。没想到西夏贪得无厌,认为宋朝主动议和是软弱可欺,在随后的边界划分谈判中得陇望蜀,致使谈判迟迟没有结果。与此同时西夏不断袭扰宋朝,妄图以战促谈,逼迫宋朝让步。高太后被激怒,下令中止和谈,并且停止边境贸易。

高太后此轮外交纯属赔了夫人又折兵。

1092年,宋哲宗16岁。高太后给他挑了一个端庄大方的女孩做皇后。但宋哲宗并不喜欢孟皇后,而喜欢虽然不够端庄但容貌俏丽的刘婕妤。这个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宋哲宗大婚意味着成年了。但高太后丝毫没有归政的表示。宋哲宗对此心怀不满。

一年后,高太后死了。宋哲宗开始亲政。

宋哲宗之前被大臣们视为空气。以司马光为首的朝廷百官眼里只有太后没有皇帝,上朝只向太后请示汇报从来不问皇帝的意见。太后和皇帝的座位相对,群臣上朝议事脸冲着太后,屁股冲着皇帝。

宋哲宗亲政后讥讽百官:以前只看见你们的屁股,现在终于看见脸了。

太后迟迟不肯归政,百官没有一个人出来替皇帝说话。如果不是太后得病死了,皇帝不知有没有出头之日。宋哲宗对百官不仅是不满,是相当的不满,简直视为仇人。

宋哲宗亲政后提拔新党回朝,扬言要恢复父亲宋神宗主持新法改革。新党回朝后和皇帝联手把旧党撵出朝廷。朝廷再次遭到清洗。

新法被一股脑恢复。对于国家来讲又遭受一回折腾。

高太后和宋哲宗斗气似的两次朝堂大换血,一会对变法全面否定,一会又对变法全面肯定,把全党全国的思想都搞乱了,不敢乱说乱动。改革名存实亡,只是两派党争的工具而已。

新党上台后一改旧党对西夏被动挨打的软弱形象,以强硬姿态对待西夏,主动出击。

鉴于宋神宗时期西征失败的教训和高太后时期城守的经验,宋军步步为营向西夏进逼。各路齐出,但不与西夏交战,而是抓紧筑城。你攻我就守;你撤我就再往前进一步筑城。宋军一直把城修到西夏腹地的葫芦河(黄河支流)。宋哲宗将此城命名为平夏城。

西夏对宋军的蚕食策略既着急又无奈。眼看着宋军要把城修到灵州跟前,西夏急眼了,出动几十万军队去打平夏城。

为了对付宋军的城墙,西夏修造了巨大的攻城车。

平夏城下爆发激战。夏军不分昼夜攻城。宋军拼死抵抗,挡住了夏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双方激战十几日。突然一日狂风来袭,吹翻了夏军的攻城车。西夏梁太后看着一地烂木头放声大哭。

夏军久攻不下,攻城车又被毁,士气低落。宋军的援军也源源不断赶到前线。梁太后见胜利无望,只得下令撤兵。

宋军趁机反击又获得大胜,并且在追击过程中占领了西夏的天都山(宁夏海原县境内)。灵州因此大门洞开,无险可守。

西夏遭受重创之后无力再战。梁太后主动向宋朝求和。但宋朝不理西夏的求和,积极准备全面进攻西夏。西夏求辽国出面调停。

辽国不愿宋朝吞并西夏对自己的侧翼构成威胁,以武力为后盾出面调停。

宋朝跟辽国已经将近百年没有战争。宋朝不想扩大战争,也没有财力支持大规模战争,只得同意议和。

宋夏两国就地停火。西北从此恢复安静。

宋哲宗自幼身体不佳,有肺痨、咳血。也有说法宋哲宗纵欲无度,(删去15字),终于j尽人亡。

1100年,宋哲宗死了。他死时只有25岁。

宋哲宗还算是有为之君,至少他在在位期间把西夏摆平了。只是朝中新旧党争在他任上依然激烈。

宋哲宗的儿子夭折,死时皇位空悬。

向太后和群臣商量,让宋哲宗的兄弟赵佶[jí]继承皇位。宰相说赵佶“轻佻”,不适合做皇帝。但向太后中意赵佶,以宋哲宗遗言为名,做主把赵佶接入皇宫。赵佶随即在灵前即位。赵佶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