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驱逐鞑虏_中华世纪谈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357,驱逐鞑虏(2 / 2)

这时朱元璋已经统一了江南,称帝建明,准备北伐中原。

有人劝太子不要拆分王保保的军队,让他率兵南下戴罪立功不好吗?

太子不听。

太子因为王保保不肯帮自己,打算借机除掉他。他命令关保接管王保保在山西的地盘。如果王保保胆敢抗命,授权关保武力攻取。

关保派兵进驻太原。王保保立即率军反攻将太原夺回。战争于是再次爆发。太子招呼李思齐、貊高等诸侯群殴王保保。王保保恶虎也怕群狼,在诸侯围攻之下退守晋宁(山西临汾)。

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中原,正式拉开统一中国之战的大幕。

朱元璋在讨元檄[xí]文里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删去25字)

说句题外话,鞑虏是指鞑靼人。鞑靼人是蒙古人的世仇,早被蒙古人灭了。因为早先鞑靼人最靠近中原,将蒙古人与中原隔开。中原不知道蒙古大草原还有蒙古人,也分不清蒙古人跟鞑靼人有什么区别,将蒙古草原上生活的各民族笼络称为鞑靼人。后来鞑靼成了北方大草原游牧民族的代称。满清也被称为鞑虏。

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移兵河南,破其藩篱”,顺利拿下山东和河南,令元朝大都门户大开。

山东和河南本是王保保的防区。为了打内战,王保保把军队都调往山西。明军趁虚而入拿下山东和河南。

明军攻占河南后兵分两路,一路杀向关中,一路杀向河北。

李思齐见明军偷袭他的老巢,抛弃辎重火速回援,但已经来不及了。明军突破天险潼关,杀入关中。李思齐只得收缩防守,退保凤翔。

李思齐撤走,王保保的压力陡然减轻。他趁机发动反攻,夜袭关保、貊高,将两人生擒活捉。

太子傻眼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时,徐达、常遇春率明军主力在河阴渡河,杀入河北,兵锋直指大都。

妥欢帖睦尔见明军杀来慌神了,亲自出面劝说王保保停战。他把内战责任归咎于关保、貊高,让王保保杀了他俩出气。他宣布恢复王保保的职务,命他率领本部军东进勤王。

王保保对妥欢帖睦尔的诏令嗤之以鼻,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妥欢帖睦尔叫不动王保保去叫李思齐。李思齐自顾不暇。另外,潼关被明军占领,山西被王保保占领,他想出兵勤王也出不去。

明军杀入河北后进展迅速。经过红巾军的十几年的冲击,元朝的江山早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根本无法抵挡明军的猛力一击。明军所到之处真的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妥欢帖睦尔面对日益逼近大都的明军束手无策。

明军很快杀到通州。妥欢帖睦尔知道大势已去,决定放弃大都,北逃上都。群臣苦劝他留下。妥欢帖睦尔叹道:我昨夜观天相,发现大元气数已尽。天意难违啊。

妥欢帖睦尔的谥号是元顺帝。他这个“顺”是朱元璋给他的,表彰他“顺应天意”。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是个宋徽宗式人物,提起闲白儿样样精通,提起朝政样样稀松。他琴棋书画样样拿得起来放得下,还是一个出色的机械工程师。但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个废物。

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大都,宣告元朝灭亡,结束了蒙古人对中国的百年统治。

妥欢帖睦尔逃回上都。蒙古人的政权此后被称为“北元”。妥欢帖睦尔因此成为元朝的末代皇帝和北元的开国皇帝。

一年后,妥欢帖睦尔吃坏肚子,拉痢疾死了。他的太子终于如愿以偿继承了皇位。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刚坐上皇位,明军就杀到了近前。爱猷识理达腊望风而逃。从此踏上流亡生涯。

北元流亡政府在蒙古草原坚持了几十年,最后被蒙古的瓦剌部废黜。蒙古取消帝号,恢复汗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