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关中只是李自成的第一步计划,他的目标是明朝的都城北京。他在称王之后便挥军北上,向明朝发起总攻。
大顺军趁着黄河冰封,踏冰过河杀入山西。官军河防部队寡不敌众,放弃黄河防线退守太原。
大顺军杀奔太原,沿途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杀到太原城下。
太原城坚墙厚自古以来易守难攻,守个一年半载一点问题没有。崇祯一面令太原固守待援,一面派内阁首辅李建泰“代帝亲征”,领着四万禁军前去救援。
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太原仅仅数日就被大顺军攻陷。太原城内有人炸毁城门放入大顺军。
李建泰率领的援军刚走到保定,闻讯踯躅不前,士兵纷纷逃散。李建泰急火攻心,病倒了。
李自成占领太原之后,信心大增,发出讨明檄文,勒令崇祯自降为王,禅位于己。
崇祯急召群臣商讨对策。群臣建议迁都躲避。崇祯不肯,传诏天下勤王,跟大顺决一死战。他下令吴三桂放弃宁远,把关外军队都拉到北京。
李自成率军杀往大同。在宁武关(山西忻州宁武县东北)遭遇官军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
周遇吉凭险固守,利用大炮杀伤大顺军,歼敌数以万计。但是宁武没有后援,在弹药用尽之后终于难逃陷落。李自成屠城泄愤,将周遇吉碎尸。
大同、宣城得知宁武战败被屠吓破了胆,主动送来降表。
大同、宣城两个重镇被崇祯寄以厚望,没想到竟然不战而降。崇祯大惊失色,急调蓟州部队增援居庸关。居庸关是北京防御圈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容有失。但是又让他没想到的是,居庸关也降了。北京因此暴露在大顺军的兵锋之下。
吴三桂此时才走到玉田(河北唐山玉田县)。北京只有十万营兵(相当于卫戍部队)。
崇祯上朝,召集群臣商量对策。群臣默然无语。“上泣下,诸臣亦相向泣,束手无策”。君臣除了相对流泪,无计可施。
宦官劝崇祯接受李自成的谈判条件,主动禅位给李自成。崇祯把宦官骂了出去。
大顺军向北京发起进攻。北京城外的十万营兵因为很久没有发饷拒绝作战,见大顺军杀来,一哄而散。
这下北京彻底没戏了。
朝廷强征“三饷”搞得民不聊生,“悉成寇仇”。但是即便如此搜刮百姓也支撑不起越来越庞大的军费。军队普遍欠饷,并且是长期欠饷。士兵的日子也难以维持。贪官污吏更加重了百姓和士兵的痛苦。军民都没有斗志,不愿替朝廷卖命。
另外,李自成以屠城威慑敢于抵抗的军民,也让军民不敢抵抗。
大顺军杀至北京城下,一面架云梯攻城,一面向城上喊话:“亟开门,否且屠矣”。警告守军赶紧打开城门,否则就要屠城了。
“守者惧空炮向外,不实铅子,徒以硝焰鸣之”。守军害怕大顺军屠城,不敢伤害大顺军,开炮时不装炮弹,只是放空炮而已。有的士兵伏地而卧,不肯作战。“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
崇祯派去监督守城的宦官一看这情况,知道大势已去,下令开城投降。
农民军一拥而入。
北京城有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农民军进入的是外城,里面还有三道城墙。但是北京主要防守力量都在外城和城外。外城已失,里面三道城墙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农民军架云梯进攻内城。“城陴守卒寥寥”。内城在当晚就被攻破。农民军进而进攻皇城。
崇祯登上皇宫后的煤山(现在叫景山),看见战火连天,叹息:“苦我民耳”。老百姓又要遭殃了。
回宫后,崇祯“鸣钟集百官,无至者”。百官早已溜之大吉。这些平时吵吵得比谁都响的大臣们,到了关键时刻都没影儿了。只有他的秉笔太监一直追随着在他的左右。
这时有人来报,皇城也被攻破。
绝望的崇祯爬上煤山,找了个歪脖树自缢身亡。
他的秉笔太监也在旁边找了棵树上吊身亡。
崇祯上吊前在衣襟上写下遗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随着崇祯皇帝这么一伸脖,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