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远征中国。清军惨败。
1840年6月,英国舰队漂洋过海几万里来到中国。
英军到达广州后,通告各国商人赶紧离开广州。他们要封锁广州港,准备开战。
林则徐得到消息积极备战,在布置水上防线的同时招募了五千名由当地渔民组成的水勇(水上民兵)协防。
但是英军并没有攻打广州,一是广州防守严密,二是广州离北京太远,打广州影响不大。英国人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封锁港口,其余人北上天津。
路过舟山定海的时候,英军向定海发动进攻炫耀武力。
定海知县姚怀祥见英舰过来还以为是遇到台风来避难的渔船,过去一打听才知道是来干仗的。英军告诉姚怀祥立即投降。姚怀祥嗤之以鼻。
英军向定海炮台集中射击,十分钟就把所有防御设施打得稀里哗啦。“兵(清兵)不习战,仓促应变,闻炮声多畏缩”。英军在炮火掩护下轻而易举攻占了定海。姚怀祥投水自尽。
定海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朝廷对英军强大的攻击力感到恐惧。更让他们恐惧的是,英军并没有驻足舟山而是继续北上开往天津。道光心里合计要不要先躲一躲?
英国舰队来到天津的大沽河口,要求进京面圣和道光谈判。
道光哪敢跟他们见面,派人去了解情况。回报说英国人认为林则徐太霸道了,烧了他们的鸦片不说,还不允许他们通商。他们此行目的是“求讨皇帝昭雪伸冤”。道光一听,长出一口气:多大点事!告诉他们只要退兵,一切都好商量。
英国兵果然依言退回广州。道光下旨将林则徐撤职。叫你不要搞出事来你偏搞出事,让人家打上门来了吧?他叫直隶(河北)总督琦善代替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去广州和英国人谈判。
琦善来到广州,撤除战备,解散水勇,以示和谈的诚意。
英国人在谈判中提出要赔偿被销毁的鸦片、恢复贸易、多开几处贸易口岸、把香港割让给他们做个落脚地等一系列条件。
琦善做不了主,汇报给道光。道光在洋人走后松了一口气,觉得在洋人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答应和谈有服软认输的意思,实在有损大国天朝的威仪,告诉琦善除了恢复贸易一项,其他条件都不能答应。通商可以考虑,割让香港没门。鸦片烧了活该,亏他们还有脸说要赔!
琦善依言行事,只答应恢复贸易一项,其他虚与委蛇,搪塞拖延,后来干脆避而不见。
英国人眼见这么谈下去谈一百年也谈不出个眉目,失去了耐性,决定以战促和,派军舰进攻虎门要塞。
虎门要塞有清军重兵布防,并且在前面建了两座炮台保护,远可攻,近可守,清军以为固若金汤。但没有想到英国军舰开来,一阵狂轰滥炸,两座炮台眨眼功夫成了一堆废墟。清军水师出兵救援,结果全军覆没。清军战舰几乎都被打沉了。官兵伤亡惨重。
清军不可谓不英勇,但实力相差太大。清军炮火射程短,准头低,威力小,几乎是死挨打。
另外,英国人能够轻易攻克清军炮台还得益于汉奸的帮助。琦善解散的五千水勇被英国人重金招揽过去,成为英国人协防。这些汉奸为英国兵带路从后山爬到炮台的侧后,居高临下攻击清军。清军受到两面夹击很快崩溃。
林则徐在家信中写道:“此次爬沙角后山之人,大半皆汉奸,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用梯牵引而上”。
汉奸哪朝哪代都有,只是清朝特别多。这只能说明清朝不得民心。毕竟满清也是外族。
炮台失守把琦善惊得目瞪口呆。他没料到英国人会动手,更没料到英国人这么厉害。他不得不放弃拖延战术,紧急约见英国谈判代表。
在英军的武力威慑下,琦善跟英国人进行谈判。谈判结果被称为《穿鼻条约》,主要内容是赔偿鸦片和割让香港。英国人答应退出舟山群岛。
和议草签后拿回各自政府确认。
道光一看就急了,大骂琦善“是何肺腑”。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坏了!出卖国土,这不汉奸一个嘛。得知英军已经占领香港,道光令堂兄弟奕山带兵去收复香港,将琦善押解回京。道光以英军进攻虎门先启战端为由向英国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