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葬帝选君
一
霍光征召天下名医为昭帝治病,昭帝的病情仍不见好转。
为感动上天和下民,替昭帝祈福延寿,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二月初,霍光用昭帝名义下诏书说,“天下应以农桑为本。近来朝廷节省费用开支,裁减闲散官员,减少额外赋徭,于是从事农桑的人数增加,然而百姓仍不能满足家庭生活需要,朕深感不安,现决定减收人头税钱十分之三。”
下民感动了,上天却没有感动。二月十七日早晨,长安天空出现一颗流星,形大如月,众星皆随这颗流星西行。霍光及百官见之,心里都深感不祥,更加担忧昭帝的病情。
昭帝病情一天天加重,时隔两月,病逝于长安未央宫,年仅二十一岁。
昭帝年轻早逝,令人唏嘘。他没有子女,没有同父母兄弟,没有给霍光留下后事安排遗嘱,但给霍光留下了两个难题。他是对自己孤寂生活完全抑郁了?是对朝廷腥风血雨完全厌倦了?是对刘氏未来发展完全绝望了?这都不得而知。
当务之急是昭帝的陵墓。
修建皇帝的陵墓本是每个朝廷的大事,把这件事抓得很早、办得隆重的,那得数秦始皇。由于昭帝从发病到死去时间不长,谁也没料到他这么年轻这么快就去世,所以他死时他的陵墓营建开始不久,都还没有完工。霍光急忙召来丞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守京兆尹也就是代理京兆尹赵广汉商量。
去年冬季,丞相王訢病逝,御史大夫杨敞升为丞相,少府蔡义升为御史大夫。
“几位大人,皇上已驾崩宾天,可皇上的陵墓还未营建好,老夫特召你们前来商量。”霍光满脸悲痛之色。
杨敞、蔡义、赵广汉互相一看,又都望着霍光。
“赵大人,你主管皇上陵墓修建,还是你说吧!”霍光望着赵广汉说道。
赵广汉是涿郡蠡吾县人,他年轻时做郡吏、州从事,因廉洁奉公、通达明敏、礼贤下士而很有名气,在察举中被推举为茂材,这是才德优异之士称号,做了管理市场物价的平准令。后经过考核被任命为阳翟县令,因治理政绩出众,升任京辅都尉,在隽不疑辞职后代理京兆尹。
“奏报大将军,修建皇上陵墓本来时间就很仓促,由于杜建这个家伙从中非法谋利,更加延误了进程。”赵广汉愤愤说道。
赵广汉主管修建昭帝陵墓后,就安排他的属官杜建具体负责监造。杜建资格颇老,根基颇深,为人颇霸。他看到修建昭帝陵墓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感到这是个难得的发财机会,便指使门客从中非法牟取暴利,造成不但修建进程缓慢,而且出现了“豆腐渣”工程。赵广汉接到举报后,看他是自己的属下,就婉转劝告他赶快收手。杜建认为自己关系盘根错节,赵广汉不敢动他,根本没把赵广汉的话放在耳里。
赵广汉见规劝无效,就将杜建逮捕归案。许多京城官员、宫廷太监、名门豪绅都来替他求情,赵广汉一概不听。杜家的族人和门客谋划劫狱救出杜建,赵广汉通过内线获知后,派吏卒告诉他们说:“如果你们真的想这样干,将依法把你们灭门!”经查证落实后,命令狱吏将杜建斩首弃市。
此事赢得京城的百姓交口称赞,霍光他当然知道。
“这个杜建实是可恨,误了大事。”蔡义愤愤说道。
“现在说这些没有用了,还是说说修建陵墓怎么办吧!”霍光转过话题。
“赵大人,全部修建完工至少还要多长时间?”杨敞向赵广汉问道。
“至少还要一年多。”
“那皇上安葬绝不可能等到一年后。”蔡义接着说道。
“赵大人,你熟悉修建情况,你说说让皇上能在夏季之前入土为安的办法。”霍光满脸焦色说。
赵广汉揉着耳垂想了想说,“那就集中力量先修建好地下墓室。”
霍光一听,目光骤然一亮,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
于是赶快在民间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征用工匠构筑地下墓室。六月七日,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将昭帝刘弗陵葬于平陵,谥号为孝昭皇帝。虽说昭帝陵墓修建仓促,在帝王丧葬中规格还是很高,随葬品十分丰富,墓中金银珠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葬帝问题解决了,霍光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是选立新君。
男子二十一岁无后在西汉极为罕见,何况贵为天子。皇帝,作为封建帝国最高等级与秩序的发端,议立新君成了朝廷的首要大事、机要大事。而此时,二十一岁的昭帝突然病逝,没有留下后代,也没留下遗嘱,帝位空悬待解。
霍光心里十分清醒,此时此事,自己更应特别注意防避擅立之嫌。他下令要群臣各自上书,从皇室宗亲中推荐选立新的皇帝。
此时,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活在世上,大家大都认为理应推立广陵王刘胥为帝。
面对群臣的上书,霍光想起了武帝病重时与他商议选立太子的情景。当时按长幼次序太子候选人的排名是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钩弋子刘弗陵。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因骄横不法、恣意妄为,被武帝否定。想到这些往事,看到群臣提议,霍光心中感到一种不安。但这点他是十分坚定的,那就是一定要继承武帝的用人方针,绝不能立刘胥为帝。
光禄大夫、给事中王仲翁对霍光的想法心领神会,便上书说道:“过去,周太王废掉年长的儿子太伯,立太伯的弟弟王季为继承人;周文王舍弃年长的儿子伯邑考,立伯邑考的弟弟周武王为继承人。这两个事例说明,只要对国家有利,只要适合继承皇位,即使是废黜长子而立少子也是可以的。总之,广陵王是不可以继承宗庙社稷的。”
这封上书正合霍光的心意,他不由心花怒放,马上把这份奏书批给丞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大司农田延年等人。
霍光决定“打招呼”,他召集群臣说道:“当年孝武皇帝在与老臣商立太子时说到广陵王刘胥,孝武皇帝说他行事冲动冒失、鲁莽妄为,眼里没有什么纲举法度。先帝即位后,广陵王刘胥行为还是如此,只不过没有像燕王刘旦那样公开谋反。所以,虽然大人中大都推荐广陵王刘胥,但老夫认为决不能将他立为新帝。”
群臣见霍光态度如此明朗坚决,便都沉默不语。
议立新君之事持续了月余而不决,一个大汉王朝一个多月竟然没有皇帝,全靠霍光一人主政。
“难道霍光他自己要做皇帝?”看到这光景,朝野上下都极度不安地在心里嘀咕着,观望着。
霍光心里也在着急,广陵王刘胥不行,到底选立谁为新君呢?霍光将武帝的后嗣挑来选去,最后敲定在昌邑王刘贺身上。
刘贺何人也?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生于昌邑。他在父亲去世后,于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嗣位,当时年仅四岁的他,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
霍光为什么要选立他为新君?霍光有着自己的“算盘”。
第二天早朝时间,霍光召集群臣再次商议选立新君。
会议开始,霍光便要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丙吉宣读王仲翁的上书。
群臣一听,一片哗然,只有杨敞、蔡义、田延年等人脸色平静。
“各位大人意见如何?”霍光问道。
群臣沉默。
“各位大人意见如何?”霍光再次问道。
“愿听请大将军意见。”蔡义打破沉默回答。
“愿听请大将军意见。”群臣见御史大夫已说,纷纷答道。
“好,既然各位大人都认为广陵王不宜继任大位,那就请各位大人现在另提一位新君。”霍光望着大家说道。
“此等大事,请大将军定夺。”光禄大夫、给事中王仲翁等霍光话音一落,抢着说道。
“对,请大将军以天下为念,迅速定夺。”大司农田延年接着说道。
“请大将军定夺。”群臣纷纷附和。
霍光用赞许的眼光看了看田延年、王仲翁一眼说:“那好,既然众位大人难为老臣,老臣就提出立昌邑王刘贺为大汉新帝,不知哪位大人还有没有更好的人选?”
“大将军英明,小官赞同。”霍光的二女婿、长乐宫卫尉邓广汉连忙说道。
霍光看了邓广汉一眼,心里在想:你真是太不动脑筋了,此时要你第一个出来说什么。
“末将赞同”右将军张安世大声说道。
霍光向张安世投去满意目光,随后便把目光转向杨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