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第一目标(四)_时代之舱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十七章:第一目标(四)(1 / 2)

(四)

一根半米直径,25高的烟囱竖了起来。在它下面,是新世界第一座冶金平炉。

既然原料来自铁坟中的混合废金属,工艺也还很原始,厂区不需要很大。科学大会就没有划分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把所有金属加工都划到一起,开办冶金厂。交给材料学主持巴布鲁管理。

这座平炉分为左右两个炉床。左床进行熔化和精炼时,废气输送到右床,进行补炉、装料和加热。等左床出钢后,右床再进行熔化和精炼,反过来用废气加热左床。如此将冶炼和熔化交替进行。每一炉可以产出七吨钢,全岛铁匠忙活半个月,也就是这个产量。

除了从《科学之舱》中得到的资料,巴布鲁还对平炉进行了改装。他们使用的不是科学时代的普通废钢铁,而是一种金属混合锭。当年真理教徒将收缴来的金属制品统统扔进熔炉,并不是想把它们熔炼成有用材料,而是为了便于封存。结果,形成以铁为主,夹杂着大量其它金属的混合物。现在要把它还原,就得根据其熔点不同,分别设置出料口。

使用双床平炉需要左右轮替,效率提高,但并不省力,炉前工的劳动强度超过农夫,对生产管理要求极为严格。开炉实验那天,这位学术主持人亲自拿着钢钎搅动钢水,除去里面的废渣。恩桑泽担任取样员和测温员,彭志真送来一批无事可做的安全员,跟着巴布鲁学习炉前技术。他们将成为第一批炉前工。

旧世界那些简易烧铁炉,都不能把温度提高到铁的熔点,靠化学反应从矿石中提取铁。这座平炉由风扇输送空气入炉,将温度提高1600度。在这一天的地球上,这是靠人工手段获取的最高温度。炉内这么热,厂房里也有四十五度,但是他们都要穿着厚棉布服,以防钢水溅伤。现在他们还没法制造石棉防护服。

现场还有个女专家。阿米塔娜一身短衣短裤,站在靠门位置上,记录着炉前工的每个操作动作。各工种都需要哪些操作?动作之间如何衔接?又有哪些多余动作需要排除?这是组织行为专家的研究对象。现在她面前的双床吹氧平炉,需要十几名工人在炉前轮转。每个工人站在哪个位置,工作中从哪里走到哪里,她要把分工细化到这个程度才行。

熊熊炉火燃烧12小时,消耗掉半吨煤,第一炉钢才终于问世。成品只有两吨重,浇成五个钢锭摆在院子里慢慢冷却。远近站着几百人见证这一时刻。三分之二的执委都放下手里的工作来到现场,大家欢呼跳跃。科学预备班的所有学生也都列队站在一旁,每次再生一门技术,老师们都要停下课,带着孩子到现场作见证。

“给我铸蒸汽机气缸。”麦斯欧德跑到巴布鲁身边,拉着他的一条胳膊。

“当然是先做炮管。”克林加摇晃着巴布鲁的另一条胳膊。

“你们不需要体量更大的厂房吗?先拿来作钢筋。”王新田挤不过来,就在旁边喊着。

还是朴运成把材料专家解放出来。“这只是座实验炉,最先出品的钢铁就用来建造第二号平炉。产量……巴布鲁,正式平炉的产量,能比现在这座扩大多少倍?”

“五倍吧,一天十吨。”巴布鲁擦着汗,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过不光要有更大的平炉,我还要有滚压机、轧钢机、锻压机。不然我连根螺栓都做不出来,这些家伙也需要钢铁。”

他们还有时间慢慢来。于是,第一批钢铁就划拨给冶金厂自己,用于扩充产能。一年能有三千几百吨钢铁?排队争抢的几个专家放下心来,这些金属他们都能有份。

开出第一炉钢之前,冶金厂外已经堆起五百吨煤和三百吨金属混合锭。都由当地人用畜力车慢慢拉过来的。正式生产一旦开始,每天都有十几吨钢铁从这里生产出来。整个南方大教区所有铁匠加起来,冶炼能力还没有这一半多。除了钢铁,他们还能分离出其它金属,送到电炉中另外加工。

“今年的重点就是冶金,大会主要的人力物力都要支持冶金工作。”朴运成给各部门下达了任务。民政处长苏吉拉纳负责将金属混合锭的日运输量提高到五十吨,煤矿日运量提高到一百吨。于是,苏吉拉纳带着人到处征集劳动力,慢慢地,在铁坟上忙碌的民工达到三百人,撬、砸、搬、杠无所不用。煤矿工人更是超过一千,其中还有三百名妇女。

产量暴涨,运输能力成为瓶颈。全岛还没有铺设公路,官道只是土质路面的乡间小道,一遇下雨就会泥泞不堪。畜力车无法行驶,人们砸下小块废金属,挑在肩头走上几天,运到冶炼厂。大块金属只好等待天气晴朗再启运。

苏吉拉纳正在一筹莫展,班轮老板阿尔贡找上门来。他有五艘船,每艘都有两百吨位,远大于内河小舟。这些船本来用于海峡运输,海魔封锁被突破后,阿尔贡带一群水手驾驶这些船冲进弟岛,查看自己的财产,结果又被围在海禁圈里。他发现海军对沿海民船格杀勿论,便把这五艘船驶入内河,停在自家土地附近,好歹保护下来。现在,五艘闲置海船的用途出现了。

“你们把煤和铁都搬到罗托罗阿湖边,这样只需走二十几公里。然后装上我的船,延阿克龙河南下,离模范城五公里处再卸下来。我算过,全程虽然绕路,比现在走陆路节省七成劳动力。”

经过海盗入侵与海禁两大灾难,这五艘船已经是弟岛吨位最大的水运工具。苏吉拉纳马上翻出地图,查看河道位置。“你的船怎么进罗托罗阿湖?水道好象不通啊?”

“这你不用管,但是你们得和我签合同,付运费。大敌当前,我不多赚你们的钱,但也不能让我亏损。”

参加岛上所有工程,大会会员都不领工钱,产品也在内部无偿调拨,但他们要付当地人费用。阿尔贡就是冲这个商机而来。苏吉拉纳请佩格梅什计算一番,发现这将是登陆以来科学大会付给当地人最大一笔钱。他不敢作主,请示了朴运成。

“这是好事。不光解决运输难题,他们因为科学致富,才能拴在科学战车上。”

有了会长支持,苏吉拉纳代表科学大会与阿尔贡签定合同,还支付了定金。用这笔钱,阿尔贡找来以前的伙计,把五艘船延怀希河上溯,在一处河滩上登陆。又雇用几百个当地人,硬是连拖带杠,陆地行舟两公里,把它们拖进另一条河道,最终到达罗托罗拉湖。

拖拽这些船时,朴运成、苏吉拉纳,还有上百名会员都参加了劳动,光着膀子和民工们拖绳子。“以前谁能想到,这么多人会为科学事业主动流汗出力。”朴运成看着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把自己的事变成大家的事,这才能成功。”

五艘海船的加入,让这条路上的日运输量立刻超过一百吨。看到了赚钱效应,当地人纷纷把小舟送到罗托罗拉河,拉上一两吨煤铁赚些小钱。更有人砍伐木材,在湖边打建新船。时间一长,阿尔贡又找到苏吉拉纳。“咱们能不能签个排他性合同?只许我给你们运输。”

现在,苏吉拉纳对长远规划已经非常了解,立刻拒绝阿尔贡的要求。

“老兄,你是外来户,不让当地人发财,把好处留给你,我不好交代啊。再有……”苏吉拉纳指指远处的冶金厂,第二座双床平炉已经初见模样。“将来我们要在模范城和煤矿之间架设轨道,放一种机器轨道车。从煤矿大门直接通到那里。到时候,你的船又会过时了。”

“天啊,什么时候建成?”

“最多两三年吧。”

“也就是说,我给你们运的混合锭越多,我这生意结束得越快?”阿尔贡的账算得飞快。

“不仅如此,机器船很快就下水,你这些帆桨船没法和它比。”

阿尔贡呆坐在那里,刚刚填平这几年的亏空,还没发财,好日子就到头了?

“我建议你趁铁路没修起来之前,赚两年快钱。然后把船用到其它方面。运粮食、运棉花、岛上运输市场会大得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