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太后病危_他国之妃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92.太后病危(1 / 2)

叱奴太后送别了木颉丽,匆匆走入内殿,见床上枕头之下,果然有一封纸书。

翻开枕头,就见一块玉佩压在纸书之上。

叱奴太后一只拿起玉佩,一只手拿起纸书,细细审视起来。

玉佩,自不用多说,叱奴太后再熟悉不过,太祖玉文泰,给每个皇子都赐了一块同样的玉佩。

姚太妃手上的那块玉佩,是他儿子玉文毓的,她下葬之时,叱奴太后将那块玉佩握于姚太妃手中,与她一同入了土。

如今木颉丽留下的这块,便是玉文邕的。

叱奴太后看了看,勾起些前尘往事,也只能枉自嗟叹。

叱奴太后又展开纸书,细细看去,她想看木颉丽到底在上面写了些什么。

“邕君,颉丽以此书道别,尽管你我情深似海,亦不得不做出如此决择,我为齐妃,当尽心伺候自己的夫君,本不该长留周宫;如今奸贼已除,正是邕君大有作为之时,不可再与颉丽纠缠不清。若齐周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世代交好,我自然为两国百姓感到欣慰;别无所求,唯愿邕君以天下苍生为重,莫行杀戮!提笔话别,落字为契,从此我为齐妃,你为周君,再无牵挂,勿念!颉丽亲笔.”

叱奴太后感动万分,见木颉丽从头到尾,都没有半句抱怨之言,反而勉励玉文邕大展宏图,这让叱奴太后越发明了木颉丽的大义之心,怎能不生敬佩之意?

叱奴太后心中感慨万千,将玉佩和纸书,拿到大殿,将木颉丽的书信看了一回又一回,直至困意袭来,她便靠着桌案,打起盹来。

“母亲,母亲!!”

一阵焦急的呼唤声,将叱奴太后从睡梦中惊醒。

叱奴太后睁开眼来,朝外望了一望,才发现天已大亮,再定睛看了看面前之人,原来是玉文邕。

“邕儿,你又没上朝堂?”

叱奴太后揉揉眼睛,懒懒地说道。

玉文邕早已是心急如焚,却见母亲若无其事,大为恼火。

“母亲,颉丽呢,颉丽呢?”

玉文邕捶胸顿足,急得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

叱奴太后回过神来,见玉佩和纸书都还在手上,便递于玉文邕。

“颉丽…她走了…她给你留下这个…”

叱奴太后轻描淡写,欲以柔克刚,她知道此时,玉文邕需要的是绥怀抚慰。

“走了,走哪里去了?”

玉文邕自知大事不妙,却还心存一丝侥幸,他多希望听到母亲说,颉丽马上就回来的话啊!

叱奴太后柔声说道:“你先看看这个再说…”

玉文邕这才无奈的接过玉佩和纸书,心凉如冰。

“不…她不会就这么离开我的,我早说过,除了天意,没有什么能将我和她分开…”

玉文邕泪水决堤,流淌成河。

木颉丽书信上的每个字,都预示着离别,这让玉文邕悲痛不已。

“邕儿,所谓天意,便是事在人为,天随人愿,若上天无意,自然不会成全此事!你说呢,邕儿?”叱奴太后幽幽说道。

玉文邕怒道:“所以这一切都是母亲安排的是不是?那儿子便将她追回来,让她永远伴我身旁,这算不算是上天成全?”

叱奴太后摇摇头,说道:“邕儿,你也该步入正途了!颉丽,她也该走了!若她长留于此,你心不安,难免会误了朝政大事,受人诟病!这对你对她,都是极其不利的!”

玉文邕痛心疾首,嗫嚅道:“若儿子以前做得不对,我可以诚心改过,不荒废朝政便是,母亲为何非要将她赶走,让儿子陷入悲痛之境,母亲难道以为,儿子每日思念成伤,还会有心于朝政吗?”

叱奴太后叹道:“邕儿,你真是糊涂啊,你看看,颉丽都比你大义,你可看清楚了,这上面写的,便是她的一番心意!”

叱奴太后将纸书又从玉文邕手中拿了回来,在玉文邕面前晃了几晃。

“这一别,她便是齐国妃子,而你是大周皇帝,她都可以了断牵挂,不念不想,你一个七尺男儿,竟比不上一个弱质女流?我叱奴贞生下的儿子,竟是这样的无能之辈,如此优柔寡断,如何成就大事?可悲啊,可悲…我叱奴贞…真是愧对太祖啊…”

叱奴太后声泪俱下,哀叹不已,她不骂儿子,只骂自己,这比指责玉文邕更有效。

玉文邕长叹不止,他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强留下木颉丽,本就是件错事,如今听母亲罪责起自己来,心中不忍。

“儿子知道,早晚会有分别的这一天,只是总要当面说句道别的话,才算心安,母亲,既然事已至此,儿子自当履行承诺,视为天意,只请母亲告知儿子,颉丽走的是哪条路,从何处出关,我去和她道个别,从此便不再牵挂!”

叱奴太后看了看儿子,心有顾虑,怕真的见了面,两人又纠缠不清,坏了大事。

“道别之后再无牵挂?你真能做到?”

玉文邕有些迟疑,思量片刻,最后才点了点头。

“儿子…能做到…”

玉文邕这几个字说得异常彷徨,并不能让人相信。

叱奴太后叹道:“颉丽的这封书信,母亲就代你保管了,你若食言,母亲就每天给你念三遍,念到你无地自容!”

“母亲…只管放心…还请母亲赶紧告知儿子,晚了就追不上了…”玉文邕焦急催促。

叱奴太后笑了笑,说道:“母亲已派了人,护送他们从潼关出关,你若真要与她告别,便往这条路去!”

叱奴太后沉住气,不让玉文邕看出破绽,识穿她的谎言。

玉文邕点点头,说道:“谢母亲!母亲放心,儿子只是去与她道别,绝不敢再把她强留在周国!”

“母亲信你!”

叱奴太后故作轻松,笑了一笑。

玉文邕行色匆匆,出了拈花宫,便命人派出一名快骑,骑着千里马,先去拦截木颉丽一行,自己也不敢停歇,快马加鞭,便往潼关赶去。

玉文邕此去自然只会扑了个空,因为叱奴太后派出的兵士,其实是护送木颉丽往“蒲津关”而去。

南辕北辙,自然玉文邕和木颉丽会越来越远,叱奴太后用心良苦,不让儿子再与木颉丽有任何瓜葛,她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玉文邕,为了整个大周。

望着儿子失魂落魄地奔了出去,叱奴太后苦笑连连,玉文邕这等不离不弃的模样,若真的追到了木颉丽,定又会忘了承诺,将她带回宫来,没休没止。

好在自己有先见之明,给他指了一条错道,只要找不到木颉丽,了却此件大事,便是让玉文邕空跑一趟,也是值得的。

“来人啊,扶哀家回宫!”

叱奴太后起得太早,倍感疲乏,想起身回含仁殿,却觉得四肢无力,头晕眼花。

宫人赶紧上前,将叱奴太后扶了起来。

叱奴太后站起身来,叹了口气,突然就觉得眼前一片黑暗,晕了过去。

…………..

玉文邕不坐车轿,一身简装,带了几百侍卫,直奔潼关,一路风尘,只为追上木颉丽。

行了半日,却见之前派出的快骑业已折返,飞身下马,向皇帝禀报。

玉文邕一行,驻足暂停。

“禀报皇帝!卑职赶赴潼关,与守关将军核实,并未发现齐国妃子踪迹!”那兵士大声说道。

玉文邕一怔,追问道:“什么?你是说,他们没走潼关?”

“正是,皇帝!”那兵士答道。

玉文邕这才恍然大悟,上了母亲的当了。

“回宫,回宫!!”

玉文邕又气又急,想要回去找母亲质问个清楚。

一行人又掉转马头,浩浩荡荡的往长安奔去。

回到皇宫,已是傍晚时分。

玉文邕气冲冲地奔向含仁殿,满脸怒容。

进到殿内,却见宫人们行色匆匆,忙成一团,只是不见母亲。

见到皇帝,宫人们只得停下脚步行礼。

“太后呢?”玉文邕恶狠狠地问宫人。

只见桔儿从内殿走了出来,泪痕满面地说道:“皇帝,太后…太后晕倒了…正卧床休养…”

玉文邕先是大吃一惊,转念又想,莫不是又在唬我?

“是吗?好端端的,怎么会晕倒?”

玉文邕不信,一边往内殿走去,这才看到里面,聚集了一众太医院的人。

玉文邕慌了,看这阵势,并不象有诈,赶紧跑到母亲床前。

叱奴太后双眼紧闭,面色苍白,竟已昏迷一日。

“母亲,母亲!”

玉文邕心中的怒火全消,此刻,唯一关心的就是母亲的安危。

玉文邕趴在床边,不停地摇晃着母亲的手臂,太医们纷纷劝阻。

“皇帝,太后气虚至极,可别再扰她清静了!”

玉文邕抹了抹眼泪,说道:“太后这是怎么了,究竟是得了什么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