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英国有个叫克里斯蒂的女作家吗?”我试图通过这种话题唤起他的某种“记忆”,因为克斯蒂是她的“母亲”……。
波罗突然一愣,“克里斯蒂……?女作家……?啊……,太熟悉了,好想在哪里……,我怎么会有莫明其妙的伤感,但我想不起来她是谁……。”
“她是……”,我刚要说。
“别急!让我好好想想。”波罗打断了我,陷入沉思。
听珍妮讲过,在这个时空节点是不存在克里斯蒂女士的。我没想到这个话题会如此的触动波罗,这个基于量子规则的世界里,万事万物、每个粒子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算它们处于不同的时空节点。即使是亿万光年之外,也仍然“剪不断,理还乱”……。
“抱歉,我真的想不起来了,格伦特先生,你继续说下去。”
“阿加莎?克里斯蒂女士,侦探小说家,文学成就享誉世界。”
“哦,侦探小说,是吗?”波罗来了兴趣,“她知道我赫克尔?波罗吗?”
“我想她一定知道您的大名,您是享誉世界的侦探!”
“是吗?谢谢你,格伦特,别光讲好听的,讲讲她的小说吧。”
“非常巧合,波罗先生,她写过一本小说,书名叫做《尼罗河上的惨案》,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里面的那个大智若愚,洞察一切的侦探,也叫波罗。”
“是叫赫克尔?波罗?”
“这倒没那么巧,那个侦探,他叫理查德?波罗。”如果说真话,他一定不会信的,只能半真半假地找点乐子。
“哦,先生,你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让我对你的好印象一下增加了60分,哈……”波罗并不相信,但很开心。
“我没有骗你,波罗先生。如果你去英国,就会知道克里斯蒂。”
“那么,这位理查德?波罗,听起来像是我兄弟,哈哈哈,他干过什么活?”
“非常非常的巧合!哈哈,这位作家就像一位先知,她笔下的那位波罗遇到的情况,同您刚刚的经历非常相似,也是一对男女合谋,杀死另一个女人,妄图侵吞她的财产。也同样被其它一个女人看到,但不幸的是,那位目击者还是被灭了口,另外还搭上一位作家……。”
“哦……,如果不是你及时出手,我的案子也会沿着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太恐怖了,还要搭上一位作家,是奥特波恩太太吗?哈哈哈……”波罗显得非常开心。
“很奇怪,格伦特先生,我明明知道你在逗我,但我真得好像觉得,是有这么一位女作家,她是写过一本书,而且书里有我波罗。”波罗指了指自己的大脑,那是他标志性的动作,“有时候,大脑这个东西,真是不可思议。”
“再我看来,这很正常,波罗先生,她的书里有您的名字,大概是出于对您的崇拜。”
“哈,我可不想让谁崇拜我,那只是愚蠢的自恋。她讲的这个案子,故事应该更离奇、情节应该更波折、案子破得应该更漂亮吧
(本章未完,请翻页)
。格伦特先生,和现实相比,小说总是要更精彩。”
波罗哪里知道,我们饶有兴趣所谈论的那位“理查德?波罗”,正是他自己。这让我想起牛顿的名言:我不过象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
“那么,您认为,什么是现实?”
“哦,我可不是哲学家,如果真让我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要说,现实就是符合逻辑的一切。”
“那么,逻辑又是什么呢?”
“逻辑就是符合一切的现实!哈哈哈,我知道我的回答有些草率,很抱歉!但这些问题,你更应该去问哲学家。”波罗笑道。
波罗先生确实不是哲学家,他是一名伟大的侦探。他站在他善长的角度,认为现实与逻辑是相互印证的。
“那你怎么看这些问题呢?格伦特先生。”他反过来问我。
“先生,我也不是哲学家,但我认为现实是有逻辑的,现实未必就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