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置办家当
严巧凤决心很大,过了年地里一开春,就说服老赵张罗着把房子老宅卖给了邻居赵二牛,搬到李锐家住。牛棚五间大,李锐结婚住中间三间,爷爷奶奶住西头一间,东头一间放粮食杂物。大家一起搭了个棚子,把杂物挪出去,粮食搬到中间,让老赵一家住在东头一间。盘一个火炕,两个小姨子直嚷嚷比以前过得好。
两家坐在一起把家底凑了凑,一共一百多元,如果买一头骡子后,就剩不下什么了。排子车、耢钯什么的都得有,不然买牲口干啥。爷爷想了想:“买一头驴吧,骡子劲大,就是贵。马吃精料喂不起,牛太慢。买驴的话,配套的几样都能买上。”大家都附和爷爷的想法,刚刚分田到户,谁也没钱,有就不错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六月收了粮食,队长老马最后一次分粮食后,好热闹的凑在一起喝了一场大家散伙。农村开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赵妮肚子也大了,每天在家看门收拾家务。两个小妮子上学就当玩,谁也没当个事,回家给姐姐帮忙。老赵气色有所好转,每天能出门捡个柴火啥的,干不了重活。李锐早就去过几次县城骡马市、废品站,价格什么的都摸清了。一旦集体散伙,就准备下手。
这一日,李富贵和李锐早早吃过饭。昨夜爷爷去队长家送了一盒大前门,借了自行车。今天李锐带着爷爷去县城骡马市。
骡马市,随着集体放开,以惊人的速度繁荣起来。县城东挨着省道偌大的场地,卖牛马驴骡鸡狗猪等等,四周穿插着卖烧饼羊汤的小吃部,给马驴骡修蹄钉掌的...看起来十分热闹。
(本章未完,请翻页)
爷俩也不瞎转悠,直奔卖驴的那里。李富贵年轻时就在大队上赶大车,对牲口好坏一眼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看好一头华北母灰驴,和货主几番讲价,最后70元买了下来,带全套笼头。驴主有些舍不得,几番叮嘱要好好喂养,快能配种云云。李锐插嘴一句:“老乡,驴卖了,有排子车吗?一块买。”驴主家一愣:“没有,这是我们队上的驴,卖了凑钱打井使得。”得,白说。
爷俩买了驴心情大好,在一边小吃部买了几个烧饼,吃了碗馄饨。起身赶往李锐之前看好的废品的。
废品的在县城西边,紧挨着冶金厂。附近村民围着冶金厂挣钱来得快,好多农具不用了处理给废品站。李富贵在废品站看了只想骂娘,好好的东西怎么就成废品了。这个错误自己来纠正就对了。
只花了二十元,就在废品站配齐了脖套、排子车、耢钯、锄头、铁钎、手扶犁。爷俩高高兴兴拉着满满当当一车往回走。废品站老板也长出一口气,这些东西扔在这又占地方又不值钱,恨不得扔了,今天终于碰见冤大头出手了。
回到家,一家人看到东西这么齐全乐开了花。年前害怕过不下去,现在终于看到阳光。李锐还了队长的自行车,回家就看到一群人围着自家的驴在讨论。
“还是老李想得远,咱们也得买一头,不然老是借队长的骡子,不赶趟啊。”赵二牛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是啊,谁愿意老借给你。以前是队上的,集体的,现在是个人的,不能白用啊。
有了人带头,老百姓积极的很。连着几天李富贵被人请着去帮着买牲口,当然了,捎带脚借你的驴车,大家坐着一起去呗。
随着村里牲口的增多,队员分成了几个小团伙。没钱嘛,走的近的凑钱买牲口。买不起的只好借,
(本章未完,请翻页)
借谁的就得和谁走的近。李锐和老丈人的地都在西南荒地,他和爷爷干活基本中午不回来,一干一天,中午严巧凤或者老赵送饭。
有眼力劲的家里没牲口,在荒地干活,就过来给李富贵帮个忙,顺便借驴、犁用。慢慢的李富贵在村西头挺吃的开,谁都给点面子。李锐清楚,再过几年拖拉机一出,牲口的优势荡然无存。不过现在,谁有牲口谁牛逼。
李锐和爷爷去交公粮,半路借着去废品站检漏的借口,在废品站老板那悄悄出手了10块袁大头。老板出价10元一块,李锐作势欲走,几番讨价还价,33元一块。李锐30元买了老板的半新自行车,怀揣300元回家了。80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盖五间新大瓦房也不过这些钱。
一步一步来吧,李锐给了爷爷100元,赵妮给了严巧凤100元。两家主事的都特大方的拿出100元钱,露了一回脸;准备起东西各三间配房。200元盖六间房钱当然不够,李锐赶着驴车走村串户收旧的大梁、檩条、椽子,收的差不多了就找乡亲帮忙挖沟打夯垒墙,到了10月底,勉强都起来了。李富贵现在有些脸面,请大家帮忙每天发烟,吃的肉菜,赢得一片赞誉;
又请了木工老杨先把东屋收拾好,老赵一家搬过去;西屋放粮食杂物不着急。就是把奶奶心疼坏了,粮食和钱都投进去了,快没了;李锐只好又去了一趟废品站。赶着驴车拉回一匹棉布,三百斤白面,这才让一家子安了心。
元旦,赵妮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喜庆之余,李锐捏了一把汗,农村生孩子就这样:赤脚医生、一盆热水、打一针,女的痛苦挣扎,把孩子生出来。李锐不敢想象,生不出来怎么办,虽然当时他摁着赵妮,一直在一边伺候着。生孩子果然是女人的鬼门关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