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电视机风波
85年是全国欣欣向荣的一年;李锐去北京时,还担负了村里给的任务:考察电视机。县城都有了,开始向农村普及。由于取消了电视票等限制,自由交易一片繁荣。
李锐回到村,给村委几个干部大吹特吹,什么北京牌、金路牌、百合花,电视、收音机、手表、小皮鞋...商场琳琅满目;说的去一趟北京自己浑身轻了三两似的。看在他拿来两瓶大曲的份上,老书记授权他一手代办电视机采购。
说是代办,其实就是带路及介绍,然后让村主任拍板。不过,好多人际关系就是这么来的。李锐接下来有些事必须村里给出头,不得不卖点力气。
秋收完成后,李锐带着村委五人直奔县城百货大楼。有人说百货大楼还用你带路,就是。干部们对政府机关在那比普通人清楚,买卖物品还是做买卖的最清楚。李锐估计自己不去啊,第一牌子挑不好,第二价格谈不下来;毕竟干部们都是要面子的,谁好意思谈价格,也不知道能谈啊。
有了李锐这个跑腿的,一切顺利。百合花黑白电视260元一台要300台、环宇300元一台要10台,送货上门,包教包会,三天内管退换。李锐借着大额交易的派头,批发价20元买了100台时钟准备回去挣个饭钱。
下午,电视机分配到各家各户。每户交150元,剩余的大队从公粮款里扣。相比电视机这等大件,时钟就显得物美价廉,30元一个卖出去90个。剩下10个,李锐送给村委8个(每人一个)。剩下自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己用一个,改天县城家里一个。
晚上,过了庄严的新闻联播,机灵的学会了调台,靖哥哥的娇憨声四处回荡。人们第一次发现,还能这样足不出户,看到国家领导人,看到大城市,看到西洋景。
小队长老马家,李锐和老赵、老杨西街几个头面一起喝酒,祝贺太平村迈入新时代。6个人干了5瓶二锅头后,被急着看电视的妇女孩子赶到西屋。算了,你们看电视,我们几个正好搓起。哗啦的麻将声伴随着劣质香烟的缭绕,大家充满了快乐。
“红中”“碰,九条。”微醉加上沉迷,没听见门外有人急催。“队长,不好啦,你去看看吧。老杨头家的电视爆炸了。”
什么,大好政绩居然要溜走。老马立即带领哥几个赶往老杨头家。李锐做为导购、技术负责人更是责无旁贷。
老杨头简陋的瓦房内,满屋子电线烧糊的味道。还好,人都没事。李锐进去看了看,心理有了数,毕竟正牌电工技术在身。退回去低声给马队长说明情况。
“没事,就是短路了。这么办吧,明天给你换一台。作为补偿,村里在给你一个新的插电板。”老马打算息事宁人。
“俺不想要了,也不会看;还是把钱退给俺吧。”老杨头的老婆本来就不想买,趁机想甩了锅。
这哪行,你开一个头,其他人怎么办。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想要回那150的公粮款。
老马毕竟当了多年干部:“行,不要也行。电视我先搬走,钱退不了。可以给你打个白条。明年交公粮时抵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扣。”
我去,钱要不回来,电视也搬走。老杨一个激灵,把老婆子拨到一边:“哪能,不退,换一个。插线板可得给10米长的。”
300台里边确实多了几台,放在大队那边,当做公家物品。得,换吧。反正回头找百货换新的。
这一夜,不光西街出事,四个小队大小都有问题。都被几台库存电视完美的平了。
李锐半夜回到家,看到爷爷奶奶和几个上岁数的老头老太太津津有味的看戏曲。顿时脑袋变大。射雕不好吗,代沟啊。
还没睡下,又有人过来找。还是张家街的风流人物,村小学代课老师张晴。只见她眼含怒气:“李锐,电视机是不是还有别的牌子?”李锐一愣,不会吧,这些牌子按说都在干部家里,难道她敢翻天。想不出所以然,直接承认:“有几台,张主任呢几个人个人加了五十,换了几台环宇。”
“呸,加不加钱我不知道。凭什么柳满枝那个骚货有一台环宇。”张晴得到确切消息后骂骂咧咧走了。
李锐低头琢磨,都说张三家媳妇柳满枝和张主任有一腿,才安排到小学做代课老师。张晴仗着爷爷是村书记,时常挤兑这个出了五服的嫂子。看来有点不对啊。
岂止不对,当夜就有人着急找张主任去处理一起电视机事件;主任不在家,又有热心群众四处打听,在张三家找到衣衫不整的主任和刘老师。至于为何张三不在家等意外因素、以及张主任第二天脸上有若干抓痕等小事,都在队员公平公正的领取电视机中结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