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香江茶馆”回去的路上,冯子明推荐给袁晨听了一个茶文化的访谈内容,冯子明说这个访谈在网络上受到关注。虽然只是音频,袁晨还是听出这是林兵林总的声音。
晚上九点,袁晨回到家以后,仔细听了这款茶文化节目。
林总说:“我自己在工作当中,遇到的常见话题,而且人们经常喝茶,有不少人想把茶搞得明白一些,就可以听听我们的节目,先听听看。
今天把大家经常问的问题,感到困惑的问题,汇集在一起,整理出一条线索来,说一说。
第一个最大的问题,怎么评估一款茶。
1、第一个起点就是口味。喝茶喝个味道。直接信息少,喝了茶,尝了味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出了味道还有什么呢?茫然了。
说一个实际场景:
我有一个同学,喝了白茶,然后他告诉我说,这个茶,有点甜,还有点凉丝丝的口感。
问题来了,你说这个人算是会喝茶,还是说不算会喝茶。
他把茶叶的口味特点告诉你了,应该算是会喝茶。
你转念一想,要是这个算会喝茶的话,那么只要你有正常的味觉,你能尝到味道,就算会喝茶,这样一想,似乎没这么简单吧。
有点像看到一副山水画,我一看就看到什么颜色,什么图案,什么造型了,这只能说明我的眼睛是正常的,不说明我会看山水画。
品尝到了苦味、或者甜味。然后,直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味道。
还有一种是专家的判断:他们就说的比较细致了。比如:白茶评估术语里面有个,清香。
如何定义清香呢,书上的书面表达是这样的,香气清纯柔和,香虽不高,缓缓散发,令人有愉快感。
这个表达很难把握的,香气不高,缓缓发散,你就会想,悠香似乎也是缓缓发散的感觉吧,如何区别悠香和清香呢。
专业人士喝白茶,感觉到细微的不同,这个和经常不喝白茶的人士有大的区别。然后他们尽量总结整理成文字。
如果一个人拿着这个总结性文字,去学茶,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些人买了茶叶的书,还上课,课堂上老师也讲这个定义,但是同学们还是做不到呀,分辨不出来呀。
带来了一个常见问题。
上课学茶学了2周,学习结束,好多人比没学的时候,还晕。主要的原因就是知道的知识点多了,但是自己没做到,没感觉到,这二者之间形成了落差。
因为,没有感受,就不能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散了一地,自然很晕、很乱套。
口感方面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常常有人说:众口难调。喝茶也是每个人的口感不一致。
这里有个事情,是比较被忽略的,一说到口味,就说是众口难调,这只是一种说法。
有一类说法属于:你猛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就没道理。
众口难调就是有点过于强调口感方面的个性,忽视口感的共性了。如果真的每个人的口感都不一样,那么开饭馆的人就没法干了。
茶是饮料,有讲究口味,我们说饮料,有没有口感的共性。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
中国人喝饮料的口味共性,有两个甜味喝酸甜。
接受甜味、或者酸甜的饮料。
苦味的接受难度大,或者不接受。
有人说,不一定吧,你看那么多人爱喝茶,,这也是实际情况。茶就是苦味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