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001年的老普洱茶_解锁茶文化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章 2001年的老普洱茶(1 / 2)

现代社会讲究专业性,划分了许多行业,不同的行业有各自的精彩,也构成一个个江湖和自己的世界。

茶是大自然的馈赠,在中国北到山东、皖北、陕南一线,南边到云南、两广都大型茶区,人们自古就种茶、制茶。

有点像做菜,古人根据各类茶叶品种的不同特点,再结合口味、结合人体的结束程度、开创出各种茶叶制作的方法,形成六大类茶。

文人雅士喝茶、品茶,产生了茶文化。

到了现代茶行业形成产业链条,包括:种植、制作、运输、储存、市场等环节。

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单元,被广泛接受。茶博会集茶叶的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

北京的茶博会创办于2011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成长为中国北方具有影响力的茶展。

2019年秋天的是第八届,网上介绍说地点设在农展馆。北京农展馆直接隶属于农业部,本次是商务部批准,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主办的。

袁晨一看这个审批和主办单位,就知道这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某种习惯。因为以前茶叶种植归农业部管,茶叶的统购统销归商业部管。

袁晨是周六、上午九点去的,当时人不多,通常情况是午饭之后,下午2、3点钟人会多,农展馆距离使馆区近,也有外国朋友来逛。

袁晨参观茶博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有时候看看市场整体行情、寻找下一步的市场走向。有时候他把茶博会看成是古玩地摊,想挖掘点不常见的茶。

他今天的重点是老茶,准确的说是普洱老茶。公认的说法是“普洱茶越陈越好喝,越值钱”。因此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

北苑这边没有茶城,袁晨就在花鸟鱼虫市场租了一个店,卖茶。三个月前,地铁17号线北段工程施工,花鸟鱼虫市场被迫关闭,袁晨的店也就关张了。新的市场开在哪里要等通知。这两年生意勉强维持,正好借此机会停手。他把店里的茶叶便宜卖给来广营茶城的批发商了。还亏了一点钱,但节约了租赁库房存放茶的钱,这样算来,也就不吃亏了。

业务方向不明,今天看老茶,也是考虑转向。今天来茶博会找找思路。

北京农展馆展馆位于BJ市东三环北路农展桥东侧,地理位置好,风水师说这里是京都的“龙眼”宝地,可谓“风水好、有灵气”;中国自古以农业为基础的,农展馆建在这里很合适。

农展馆在不同的年代,举办的展览也反映时代变迁。。1959年正式落成后,举办了全国农业成就展览,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这里举办全国服装展览,每天接待达观众10万人,其观众流量在当时破历史记录。

到九十年代初,农展馆举办的汽车自选市场空前火爆,轰动京城,闻名全国。

50年代是农业展,80年代是服装展,90年代是汽车展,浓缩了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变化的过程。

茶博会在农展馆的11号大厅举办,这大厅有1万3千平米。袁晨进大厅之前,他看了看门口的宣传海报,本次的主题是“茶润大地、万象更新”为主题。云集了西湖龙井、贵州绿茶、恩施富硒茶、平阳黄汤、祁门红茶、利川红、金骏眉、武夷山大红袍、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锡兰红茶、尼泊尔红茶等400多家茶商。

袁晨不想没有目标的消耗时间,进场子找到展位示意图,看了看,各类茶叶的展位最多,仔细示意图发现本次茶博会多了两家卖陈皮的广东商家。

长方形的大厅,几个大展位居中,小展位一个单位面积是十平米,排成一排排。大厅内布局类似一个集市,区别是摆摊卖的是茶叶。

,每个展位包括:三面展板、一块参展楣板、一张洽谈台(一个长条桌子)、二把椅子、一个500W/220V电源插座,可以照明、煮水。

不同展位费用不同,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A区展位在大厅的门口和接近中心的地带,B区展位就在外围。还有特展区在整个大厅的最中心。不同展区的租用价格也不同。袁晨听说,一个展位费用是5千元一天。A区比B区贵500元。

最近几年老茶的概念很火,15号到35号展位是老茶展示区,先看老茶。如果有合适的可以考虑进货。

场子里面,客人不多,商家有的聊天,有的看手机,还有的整理货架。人少,大厅5米高,今天的太阳也弱,人在大厅里感觉有点凉。袁晨加快了脚步。

到了15号展位,展位的门头上写着“专营老茶——云南厂家直销”,展位里面摆了一张茶桌,这茶桌好像是两张课桌并排摆放,上面铺了深蓝色的桌布,即是茶桌也当洽谈桌使用。

展位里面两块展板,一个是云南茶山的实景大照片。

另一个是实物照片,照片上一个老旧、四方的木头盒子,盒子侧面写有繁体字“宫廷礼品普洱”,这一行下面写了“净重15公斤”,落款“云南勐海茶厂”,1958年。这是厂里保存珍贵茶叶封箱的照片,作为库房、财务部门的存档资料。1958年简化字普及程度不够,繁体字还广泛使用。所以,木盒子上还是繁体字。

卖茶的云南大姐坐在茶桌后面,她身穿绿色亚麻上衣,大厅里面凉,她外套一件乳白色小小毛线编织的外套。

云南大姐在泡茶,请她对面身穿职业套装的女青年试茶。

袁晨看大姐身后的货架,上面摆着银白色的大号存茶锡罐,罐子上贴有红纸,写着茶叶的类别和生产年份,时间有10年前的,有20年前,30年前的不等。

还摆了40、50个普洱饼茶,一饼是357克。圆饼茶的包装纸上印有“云南七子饼茶”的红色套印,小面小字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出品”,都是繁体字。说明这茶是出口香港、东南亚等地的,所以包装上出现的都是繁体字。

在那个年代,内地还不认普洱茶,云南生产的普洱茶一个是供应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去向的是香港、东南亚。

袁晨仔细看货架最上层,都是年份比较久远的茶,有上世纪90年代的。最早的一款从马来西亚回流的六堡茶,标注是1960年代的,也存放在锡罐里面。都没有标价格,估计是商家根据客人的情况,临时报价格。遇到普通客户就报价高些,多挣点钱。

袁晨正在看,卖茶大姐说:“先生,你也来喝一杯茶吧。刚泡的,2001年的生普,口感柔和、不涩。”

袁晨本来打算先把十几个做老茶的摊位都扫描一遍,然后选一、二家再去试试茶。

这个大姐挺热情的,就坐到茶桌旁边了。袁晨试茶是不讲话的,他的有个习惯。试茶就是人和茶对话,不需要说话。海阔天空的聊天,很难静心品尝,细微的味道也就难以捕捉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