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8点准时开始,座位上有10几个人不讲话了,还有20多人在聊天。
没有主持人,两个褐色西服的年轻人站在桌子后面,自报家门,然后开始表演。
甲说:“今天来的观众热情,相声是语言的艺术,爱听相声的人都有文化。”
乙:“是,您也有文化吧?”
甲:“当然了,我是北大毕业的。。。”
乙:“您等会儿,我怎么不知道呢?”
甲:“北京大北窑。”
乙:“那咱们是校友,我也是北大的,北京大兴。”
台下发出笑声,这个包袱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到表演上了,场子也“热了”。
这段相声包袱多,袁晨注意看了看手机时间,几乎每半分钟就有一个包袱,密度大,观众比较喜欢。
这二位抖包袱的特点:一个是误导制造笑料,比如开始这个“北大”的包袱,二是制造反差,产生“笑料”。现代相声的特点比较明确,和传统相声不同,缺乏完整的故事线,包袱比较零碎,现场观众喜欢。
两个人说了43分钟,场子里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二节目是两位老演员,《捧逗之争》。老段子“包袱”不响,内容也不符合观众口味,场子里观众反应冷淡。
袁晨以前见过台上捧哏的老演员,姓马,马老师。草根出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说相声、创作相声,还来在北京的少年宫讲授相声,现在北京嘻哈包袱铺、德云社的一部分成员,在少年时期都跟随过马老师。
两位演员都70多岁了,观众也给面子,不爱听也没捣乱。唯一有点尴尬的是,二位结束的时候,掌声零星,反应淡漠。
后面小侯是年轻演员,观众就不包容、不客气了。
第三个节目是小侯说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
坐在袁晨旁边的冯子明,耳语:“相声不逗笑,肯定没市场,这个行业难发展。早晚得让头口秀超过去。”
袁晨知道《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段子,名气大,大众熟悉,小侯就选了这段,他担心《斗法》一类大家不熟悉得段子观众更没感觉、不爱听。
小侯开始表演,几句垫场话说过后,他说“在这个元末的时候啊,有个朱元璋,后来做了皇上了,就是朱洪武。朱元璋聚兵起义。打算推翻元朝,带领着常玉春、胡大海在北京城大闹武科场,”
这几句话是语速在慢慢加快,
“寡不敌众,败出北京,弟兄失散。现在呢,我单说朱元璋一个人,单枪匹马,落荒而逃,跑了有二三百里地,身上是又冷、又渴、又饿,。。。。”这时候,语言速度快,嘴里有劲,嘎嘣脆,完全是贯口的基本功展示。
小侯上台前看到观众对老演员的演出不太满意,心里就有点紧张。他一开始就说贯口,是想“拢住”观众,把场子热一热。
坐在观众席里的袁晨家里是老北京人,自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听传统相声,他知道现在小侯说的是刘宝瑞老先生的版本,刘宝瑞演绎这部分,没有用贯口,反而是一句一顿,说的比较慢,做铺垫,当然了50、60年代的观众接受这样的频率。现在的观众不能等。有的场子说相声,两分钟没有包袱,观众就不耐烦、出去抽烟了。
“又是老一套,没劲。”冯子明听了没几句就抱怨。
此时,袁晨和冯子明前排一个男的,晃着铮亮的光头,跺脚,发出很大声音,表示不满。
小侯看到了,略一停顿,继续说。
“不逗乐,换一个吧。”光头男大声说,声音盖过来小侯,其他观众都看光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