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研制。就是美国这样超级富有的国家,不是迫不得已,他们也不会如此烧钱!
美国搞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直在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断断续续。在苏联也在研制的时候,美国立刻启动研发机器,不惜工本的研制。国际形势稍一缓和,他们就马上以经费不足为借口。停止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因此,即便他们已经搞了几十年了,验证性发动机作了一大堆。飞行试验也先后进行了上百次。
但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思路,时断时续,又常常从技术进步中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不同地设计要求,影响到研发公司的研究方向。
非洲基地的初期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之后有了超级计算机,研究进度快了许多。
动力部门的研究人员们用了尽可能多的模拟演算。来确定最终的实际方向,采用了变几何进风通道的设计思路,来全力攻关。
这十年来,虽然他们一直没有推出实物,但与此相关地技术障碍,都得到了一一的解决,积累了关键的技术。
最终让超燃冲压发动机小组,获得支持地还是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到来。
超乎寻常的模拟真实能力,让研究小组可以抛开算法难题,直接赋予发动机模型相关的数据,构建一个近乎于真实的发动机。
不同条件气动环境下,发动机地变化,都清晰地摆在研究人员的面前。
长期停滞不前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小组,顿时恢复了活力,每天近十次模拟风洞试验,让他们获得了大量珍贵地技术参数数据,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发现问题、改进中,快速地进展着。
现在所差的,就是一次实际飞行测试!
经过了成千上万次模拟风洞测试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其研究小组都一致认为,虽不敢说一次成功,但通过发现问题,尽快改进,并拿出更可靠产品的信心非常足。
“既然是这样,我也没有意见。”汪工沉默了一下,开口道,“不过,我认为,不宜进行全尺寸验证,先做一个缩小比例的试验型发动机,就足以验证相关数据了。这也可以节约大笔经费。还有,小尺寸的验证发动机,我们也有把握来完成,要是一来就上全尺寸,说实话,我们也有些发……”
“那是当然!”杨科维奇笑道,“老板接的活,是小卫星发射。我们总不能用一百来米长的超大型空天飞机,来发射只有一百来公斤的小卫星吧?老板的意思,是做一个十比一比例的缩小尺寸验证机,在国内进行实际测试,及时反馈数据,争取在一年内,达到初步符合要求的地步。”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超燃发动机项目小组的实验室。
孙老正在里面,亲自主持着最新的研制工作。这次不光是在进行风洞测试,还结合了机体研制部门的成果,进行总和测试。
看来,前几次的测试效果肯定很理想,项目小组的劲头十足,居然开始了整合测试。
孙老盯着眼前的二十一英寸液晶显示屏,眼睛一眨不眨。
屏幕显示被分为了三个区域:左侧是一张表格;右侧上半,显示着一架正在飞翔的飞行器;下半,飞行器被隐去,显示出一个正在工作的发动机透视图,燃料在燃烧室猛烈燃烧,在喷嘴后面,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焰。
他的视线,偶尔瞟一眼发动机,却对右上角的飞行器看也不看——那不是他所负责的项目。
飞行器的设计,自有飞行器项目组来完成,他所领导的发动机小组,只需要验证他们的发动机合乎要求就行了。
发动机的不同部位,形成各种颜色的斑块,这代表着这些部位的发动机做工时,此时的温度变化。
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进气道的颜色达到了红色,表示此处的温度,还在发动机材料所能容忍的极限范围以内。
苏老的眼睛,紧紧盯表格上面所列示数值变化,神情专注之极,只是偶尔和身边的研究人员,交换几个意见。
杨科维奇和汪工相视一笑,走了进去。
萧强的乌托邦计划,终于迈开了第一步。他当初的构想,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一个梦幻般的现实!
第二百三十五章拜访
强的车跟着一辆挂着军牌的红旗后面,在国防科工委下。/
后面几辆红旗也跟着靠了上来,在他旁边停下。
苏郑和田胜英率先从前导车上下来,转了一小圈,看了看四周的形式,才对着耳麦说了两句话。几辆车上各自下来几名戴着耳麦的便衣,四散开来,行使着警戒的职责。直到他们都各就各位了,萧强的座驾车门才打开,张克和白晓泉分别从副驾及后座下来,替他打开门。
当萧强探出头的时候,张克向前一步,用身体护住他的头。
萧强苦笑着说道:“你们能不能不要这么草木皆兵?这里可是国防科工委,你们还怕我被暗杀了不成?”
张克永远是他那张没有表情的扑克脸,严肃地说道:“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你的安全。让你尽量少出来,你不听,那我们只有加倍小心了。”
萧强摇摇头,不再说话。
说起来,张克和白晓泉都是他的雇员,而苏郑和田胜英则是公务员。
但在执行保卫任务的时候,大家还是习惯于听从张克的指挥。这一方面是因为张克是苏郑和田胜英的老上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让人信服。
张克执行任务的时候,一丝不芶得有些死板。
萧强在公司里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