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张渊得天书,九州陷纷争_傲九州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张渊得天书,九州陷纷争(1 / 2)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夏末年,山河动荡,内有佞臣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诸侯并起,各自为政。

西夏六十年阳月初四,夏宗帝方御坤德殿,忽狂风骤起,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毁坏房屋无数。

西夏六十年腊月初九,冀州信都再逢地龙翻身,大地崩裂,死伤万余百姓,余下者多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种种不祥,非止一端,暂不一一列举。

西夏六十一年正月初一,术士司玙璇奉昭入京,于御花园夜会夏宗帝。

司玙璇直言道:“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方使天地异象频生。齐夏气数将尽矣!”

夏宗帝道:“先生可有解救之法?朕愿分出半壁江山,只求齐夏不要亡于朕手,否九泉之下无颜面见先帝。”

术士司玙璇道:“占卜国运乃行中大忌,贫道愿舍命相测,不求江山,只求陛下答允一事。”

夏宗帝道:“先生只管起卦,无论所求何事,朕一一应允。”

“天子一言,胜却九鼎,天涯子先行拜谢陛下。”

司玙璇起身后,以星辰为盘,太阴为主,北斗相辅,卦起齐夏,三炷香后,言道:“齐夏覆灭已是必然,唯有紫微先逝,天下乱局早起;待青星出世,再逢相思情劫;经九州风云变,齐夏皇室血脉可再登帝位,只不过......”

他话还没讲完,便是气绝身亡,魂归于九天。

“紫微先逝,紫微先逝......”夏宗帝喃喃道。

西夏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夏宗帝自裁于金銮殿,太子齐永嘉继承大统,称夏兴帝。意为齐夏传承,经千秋万代仍然兴隆昌盛。

荆州枝江县有兄弟三人,一名张渊,一名张耀,一名张痕。

其中那张渊好访隐世高人,走游云梦山时,遇一老人,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他唤张渊至一山洞中,传其《奇门遁甲》、《三命通会》、《先天雷法》,三卷仙书!

老者道:“天地生变数,今汝得三卷,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遭恶谴。”

言尽,那老人化阵清风而去,不见踪影。张渊惊醒,原以黄粱一梦,可手中却实握三卷。

张渊大喜,叩首参拜。得此三卷,其晓夜攻习,三年后,能呼风唤雨,驱雷掣电。

学成后他游历四方,治病救人,保一方风调雨顺,当地百姓称他为“救苦真人!”座下信徒足有三千余人。

太子齐永嘉继位后,罢黜佞臣,大兴科举;减赋税,轻徭役;欲解天下苍生之疾苦。

奈何九州各地仍是天灾不断,三千里无人声,九百里皆骸骨。树无皮,草无根,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张耀朝张渊进言道:“大哥既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何不去争一争那九五至尊之位?”

如今距张渊得仙书三卷已过三年,先前老者忠告早已被他抛到九霄云外。

他觉在理,遂遣弟子三十六人,使与四方;传齐夏皇朝将覆,救苦真人张渊乃天命所归!

仅仅三年,旗下信徒愈聚愈多,足有十万之众,荆州百姓家家侍奉救苦真人张渊名讳,奉他为活神仙。

张痕道:“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哥既得民心,若不乘势占据荆州,逐鹿天下,实在可惜!”

张渊明悟,他登高一呼,十万信徒熙熙而来,各个砸锅卖铁,自发筹备兵甲。

十万民军以枝江县为根基,先破衡山郡,又占长沙郡,所过之处,官军无一抵挡,皆望风而降,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反者已达二三十万!

荆州牧见贼势不可敌,急连上表京城,夏兴帝大惊,火速降昭豫州牧,令其整备大军,以六月为期,荡平贼寇。

这豫州牧姓轩,名弘,字敬平。虽心在齐夏,可却听调不听宣。他接旨后,召集谋士相商。

谋士刘平道:“敌兵势众,我军兵寡,明公应避其锋芒,固守豫州,稳步发展方为上策。”

谋士姜阿道:“天下大乱早成定式,明公若出兵剿贼,除了招惹强敌,百害无利!”

豫州牧轩弘一时陷入为难,轩家世食夏禄,若拒旨,与谋反何异?忽听堂外传来一道爽朗笑声,来人乃豫州牧小子:姓轩,名毅,字仲非。

他生得七尺五寸,温文尔雅,清新俊逸,手中执一羽扇,未曾通禀便是闯入了堂中。

轩弘问道:“我儿何故发笑?”

轩毅朝堂中谋士一一望去,道:“儿笑这些迂腐无能之辈,胸中既无点墨,竟还敢大放厥词。”

谋士刘平道:“二公子何意?若瞧不上我等文人,老夫愿辞去官位,告老还乡!”

谋士姜阿道:“二公子私闯武堂,又羞辱我等,还望明公做主。”

轩毅朗声道:“我有一言,请诸位聆听,九州民心在于夏,而非我豫州,更非荆州乱贼。若抗旨不遵,此为一过也!”

“兵书有云,远交近攻,荆州、豫州,两州相邻,若不作为,可能免刀兵相见?若待贼军备整,岂不贻误战机?此为二过也!”

谋士孙应出列,道:“二公子所言不虚,对天下大势可见一斑,只不过......”

谋士姜阿道:“只不过资历尚浅,对我豫州军力了解不深。”

谋士刘平道:“贼军足有三十万之众,并且声势仍在不断扩大。而我豫州仅仅十万军甲,守有余,攻则必遭反噬。”

轩毅道:“糊涂!天下九州,愿剿贼封官者,不知凡几。今奉旨讨贼,何不借此征召天下?到时九州有志之士必定尽来相投,何愁兵将少寡?”

豫州牧拍案起身,畅快道:“就依我儿所言!如此既未抗旨不尊,又能壮我豫州势力,可谓一箭双雕。妙哉!妙哉!”

武堂内的文臣武将,躬身齐声道:“明公圣明,二公子圣明。”

“新帝继位,百废待兴;本应九州齐力,潜心辅佐,共创太平盛世;然今逢荆州反贼为祸一方,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我轩家世受皇恩,今又担剿匪重任;欲举一州之力,剿贼灭寇;奈何兵微将寡,而贼势浩大,实有心无力;待我轩家一千二百七十一口,尽随先帝而去,望天下英杰,能善待我豫州百姓。——豫州牧轩弘敬上!”

九州各地的百姓听闻此榜文后,凡心在夏者,皆不远万里,争相涌入豫州,应募参军。

榜文行到徐州,传至当地门阀士族李家的耳中。那李家老太公,当年也是一方智人。

晚年后却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幸一子有踔绝之能,保李家长青不败。那子姓李名翰,字长毅,自号安南居士。

老太公道:“翰儿啊,豫州牧将这榜文传到了徐州,我们可需回应一二?”

李翰细扫过榜文,笑道:“这榜文不提一字征兵之事,却能召二十万大军。哪里还需要我们世家回应?”

老太公道:“那豫州牧为父曾见过几面,虽无超世之才,但有识人之明。日后不失为一方诸侯,何不趁早与他结交?雪中送炭,总好过锦上添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