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阅读_宅男剩女的致命预言:爱的地下教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部分阅读(1 / 2)

推荐序江山代有才人出

“答读者来信是件很有趣的事。问和答的互动和化学作用,常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惊喜;很多时,有人问到,才知原来我是这么想的。

另外,来信的,答信的,素未谋面,但一个知无不言,一个言无不尽,那种信任,和缘分,也难得。”

以上是我在拙作《绝顶爱情》中的一段说话。《绝顶爱情》在2005年出版,是当年香港最畅销的书。那两年,我是个全职的爱情家,晚上在电台主持《绝情谷》,解答听众的爱情问题。又替杂志主持信箱,形式嘛,就跟彭浩翔的《爱的地下教育》差不多。

可能我是前辈,作品也受欢迎。彭浩翔写《爱的地下教育》前,给我传了个短讯,问我答读者来信的心得。有人会觉得这样颇唐突,但发生在我和彭浩翔之间又十分自然。他问我,是看得起我,欣赏我的作品,和称赞我没分别。我和他虽然一年才见几回,其中还包括春节在他公司的聚赌,但从来,知道彭浩翔是个努力的人。有才情的人,很少这么努力了,我怀疑只有对自己的才情有怀疑的人,才会这么努力。我和他,都疑似。我没有藏私,把自己揣摩出来的一些心得,用短讯千里传功。后事如何?彭浩翔接收到多少?算不算对症下药?会不会虚不受补?我都不知道。

忽尔,彭浩翔又来短讯,说在国内的爱情专栏反应很好,要结集出书了,想求序。我答应了,他就给我电邮来一大堆稿件,说参考一下再动笔。

我当年不再写爱情,就因为写厌了。自己都没有新意了,还骗什么稿费?

最好的都已给了读者,就是划上完美句号的时候。厌了写,当然更厌看,11所以又一直拖着,直到彭浩翔电邮三催四请,才勉强开了档案看。彭浩翔比我想象中更努力,每封信,他都扭尽六壬,但举重若轻;浑身解数,却一针见血。哥儿们写爱情,走的是一条说多少真话的钢索。说少了,太假,不好看,对读者也没帮助。说多了,血淋淋的现实太残酷,又没有读者喜欢看。游走在真与假的多与少之间,尽量最婉转地说最多真相,就是我和彭浩翔这派的风格。当然,文章要好看,要有娱乐性,不然再有内涵,读者看不下去有屁用?

实不相瞒,我曾经自信地以为,答读者的爱情问题,我之后再无来者。

因为我深知只有大才小用,才会游刃有余,才能挥洒自若。看罢彭浩翔的稿件,我知我错了,彭浩翔写得比我还好。我在他的文字中,处处看到了自己。原来总有有心有力的人,替迷失在漆黑中的痴男怨女发光发热。我也放心了,原来我派还有这么出色的一位高手。唯一要寄语彭浩翔的是,这样有水平的作品,无以为继时,干塘时,就要停手,不要坏了一件完美的作品。

解答爱情问题其实像评马。香港有很多马评人,其实他们的“贴士”

不算准确,但只要言之有理,对马迷的启发,令马迷触类旁通,其功德,就远远超过一场半场的胜负。彭浩翔的《爱的地下教育》,既实用,又幽默;既理性,又感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最难得,是把读者当朋友,当亲人,既爱,又恨。《爱的地下教育》就像个又俊俏,又风趣,又博学,床上功夫又好的男朋友。碰见这样完美的男生,通常都是痛苦的开始。但书老实得多,拥有了就铁定一辈子跟你,这一本,更不能错过。

倪震写于结婚一周年纪念12

推荐序给你一记耳光的课

虽然我只有隔着大屏幕,当过他一个安分的观众,却意外地得到为他新书写序的邀请,高兴之余,确实是有点受宠若惊!至于彭导演本人是如何如何……抱歉无缘和大家分享,皆因我们暂时缘浅……但可以肯定告诉你(或根本不用我告诉你),他确实是个才华洋溢、聪明过人的才子。从处女作《买凶拍人》到《伊莎贝拉》到《志明与春娇》,都能看出他独特过人的风格。

这本《爱的地下教育》,光听书名就令人血脉沸腾。

你可以不认同他说的,就如艺人的地下情不被接纳一样,但他们是没有错的。

你可以说他的话偏激,就如地下乐队的乐与怒音乐一样,不喜欢是你不会欣赏而已。

很明显,这里不会有父母教你那一套。话虽如此,却不难看出他的苦口婆心……毕竟,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崇高的情操和高贵的心灵,总要有一两个非常诚实而又有点毒的人在你左右随时给你一记耳光,把你及时救出火坑。

各位情海翻波的痴男怨女们,在爱了无数个,上了无数课之后,不如上一课《爱的地下教育》,看看以前的学费是不是都白给了呢?

梁咏琪13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华人小说吧

推荐序现代才子

认识彭导演,是从《大丈夫》、《公主复仇记》、《破事儿》等,印象中的他,架黑眼镜,神情饱满,加上看完他的电影,更感他是位带点色情的艺术家,直至他找我倾谈《志明与春娇》的剧本,才发现对他确实主观了。

彭导演的真身是个大细路,充满幽默感,说话动听,从剧本对白当中,更发现他对于谈情说爱的独特见解,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现,原来他不只是个编剧及导演,更是位爱情性爱顾问,读过这本《爱的地下教育》

才了解到,他并不色情,而是对于两性间相处,有一套摩登的程序。

阅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用字到肉之余,又不失修养,惟希望他会为自己过分的一针见血而偶尔斋戒,以作补偿其口德。

彭浩翔令我改观。现代才子,不再是左手摇红酒杯,右手拿雪茄,而是左手一瓶花旗参茶,右手一包么凤。

杨千嬅14

推荐序我的第一篇序

这是我第一次写序,也是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导演,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认识,但是没见过对方。

我从许多的电影慢慢认识他,他的每一部作品我几乎都看过,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买凶拍人》—当时的我年纪还比较小,看不懂影片叙述的故事。

真正喜欢上彭导是因为《出埃及记》和《破事儿》,接着找来《av青春梦工厂》及《伊莎贝拉》。

其实回看过去,他的电影陪着我成长了一段时间。从《买凶拍人》、《大丈夫》到《公主复仇记》……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说来也巧,自从有了微博之后,人与人的沟通方便了许多,我们也就这样认识了。虽然有几次错过的见面机会,但还有很多时间,我相信我们很快会见面的。是吧彭导?哈哈。

很荣幸彭导邀我为《爱的地下教育》写序。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里受到一些教育。

周笔畅

自序隔墙酬和都胡侃你来寂寞我回嫖1。(1)

要不是美丽的张优优小姐,我压根儿没想过出版这样的一本答信集。

2009年8月,我为首本于内地出版之短篇小说《破事儿》往上海做宣传。从浦东机场到威斯汀酒店的路上,编辑优优跟我聊起,说早前在博客看到我回复一位长沙tomboy读者的电邮,这让她想起上月陪我于北京作采访,及听我在讲座上答读者提问时,都发觉我有张贱嘴毒舌。我一时间不确定,她这样说,对我是褒是贬,但她认为这种侃大山都很有趣,因此建议我开个答读者感情问题的专栏。对此,我一开始是抗拒啦,偶尔跟人耍嘴皮子扛下可以,但要认真去答信又是另一回事。不过她建议可先在博客试一下征信,看了来信反应后再说。于是在那程车上,这专栏就酝酿起来。着实要感谢她,因她发掘了连我自己也没留意到的天赋。

毒舌难得觅到知音,有人既能懂我的毒,亦欣赏我的毒,并努力将之推广出去,算个毒品拆家吧。

2。

说起来,我是看这类答信专栏长大的,算个根正苗红吧。小时候就常偷看母亲及姑姑的《姊妹》杂志,当然,我那时对lamer还未感兴趣啦,为的不过是内里那十数版以性为主题的绿色印刷页,当中就有专为读者解答感情及性事问题的南宫夫人信箱,那可是我的性教育启蒙老师哟。

小时候老羞于告诉人,自己是在《姊妹》这“绿色生活”下长大,17但后来才得知,原来南宫夫人的真身,竟是当年上海四大才女之一的潘柳黛哟哟哟。

中学时代《姊妹》式微,《yes》崛起,当中亦有着misssex的性问题专栏。这杂志源自当年香港电台一个逢星期六下午播放的爱情答信节目《三个寂寞的心》,每星期也有许多青年去信该节目,希望三位主持人想办法解决感情烦恼。

我在中五会考那年,到观塘梁式芝女书院应试,于该校小食部外邂逅了一个请我帮忙修理随身听耳筒的女生。于是我写信到那节目(对对对,我也有怀过春啦),上帝保佑,信终被主持人读出,我相约那女生在读信后的下个星期六中午,在观塘地铁站的恒生银行前见面。不过,大概她觉得我是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啦,所以结果并没出现。

多年后,因主持电台节目,认识了当年《三》的其中一位主持倪震,他也出版过两本爱情问答书集《绝顶爱情》及《大胆爱情》,我喜欢其文采与毒舌。为了写这专栏,我还特地去请教他关于答信之技巧,他提醒我,答信重点并不在于只给来信者看,而是要让所有人看。每次回信时,我亦常谨记此点。在此特别鸣谢他。

3。

回港后开始于网上呼吁,马上引来众多来信,打开邮箱,迅即被各种寰海奇情攻陷心灵,读着封封伊媚儿,俺仿如瘾君子般无法自拔,一封接一封地追,在开始的两星期,除了看信回信外,根本无心力干别的事情。

专栏于新浪博客及开心网上刊登后,一些媒体邀请我在不同杂志开设此专栏。在此感谢各媒体编辑,包括《外滩画报》的刘莉芳、张晴及文林;18《城市画报》的杨凡、李晖和桂梅;《男人装》的林琳;《福州家园》的灵怡;香港《cup》的张鼎源及《pandaa》的刘家辉、slim与阿游等。

感谢我的助理quin及debbie,她们对这专栏格外热心投入,在替我整理信件、打字及核实资料期间,常给予许多意见。每次我答完信,都像猪只被屠宰后,得先送往她们的质量检定部门作质检,然后才可送往超市发售一样。

自序隔墙酬和都胡侃你来寂寞我回嫖1。(2)

优优征询了律师意见,说这栏有可能会被指为非法行医!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答信可能会被视为心理咨询,而我明显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之牌照,所以保险地,在此还是必须提醒读者,本专栏纯属创作,并非专业心理咨询啦。而优优她为追求其理想,在今年三月辞去了出版社之工作,但在本书的构思、选信及编辑过程中,她都给予了非常宝贵及重要的意见,祝愿她有更远大的前程。同时感谢随后接手的文治图书监制苏静、编辑洛维、内页版面设计师马仕睿及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待定)。

设计封面的梁咏珊、翟桐及温卫能,早于去年九月就开始受我折磨,无数遍地跑到拍摄现场,等我在拍完一个镜头后转机位的空档,赶紧过来讨论封面构思和展示她们的打稿样本,然后花上好几个月去尝试不同的纸版和装裱,最后完成了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看上去心情愉悦的封面。

当然还包括了那被网友认为好适合衬上八一制片厂片头配乐的标志。感激他们团队的无限创意及对我一直翻来覆去之包容忍耐。

长沙的那位tomboy,要算本书之灵感缪斯,因此特别将其来信和回复收录于结尾附录中。

其实我等出手答信,就是为了从打救(或打x)一人中,弘扬爱学于众生,这是答信人该有之文德风骨。偶尔会于答后忐忑不安,不知回复是否恰当,出手会否过重,因此有时刊登前会先传给朋友看,听一下19意见。感谢林彦谷、彭秀慧、陆以心、十四及小巴,她们抽空看信及给意见,更帮忙提议了过百个专栏之名字,都怪我是处女座(这有点像歌名啊!),三心两意又喜欢劳役别人,明明只写个小专栏,却弄到如乾隆下江南般劳师动众,人人都得帮忙拉船搭桥。

4。

平日我读这类答信书最辛苦的,就是一书二百多页,竟出现过百次作者名字。除非那种连平时在餐厅等人,都喜欢反转杯垫抄写自家名字去陶醉一番的自恋狂,否则这实在是有点教人(无论对作者或读者而言)受不了。为此特地情商小克兄出手帮忙,除了具特别意思之下款外,其余凡用我全名作下款的,都通通以此变种聋猫[聋猫logo]取代。很喜欢这造型,一来神似,二来面颊那滴水既可算汗,又能作泪,甚至能成笑喷之饭。

我认为书中的信不该依据答的先后次序去排列,因为这样容易偏重我某段时间的特定口味,未必适合连贯性阅读,所以决定重新编排信件次序。但为了让读者能够了解原来的刊登次序,因此我在每信的标题前,都加上个pg…is)之缩写。晕啦,你就别问我干吗要用德文来编号,因为这是参照理瓦格纳和莫扎特的乐章编号方法哟,谁叫他们都用德文。要是你打算不依据本书编排去阅读,不妨参考这编号顺序去看。当然,要么你正好是那种每次吃生蚝,都拒绝跟随餐厅经理建议次序去吃的那种人,就大可忘掉这些,随你大爷兴致去乱翻。

你得明白,微软老把窗口升级,是为骗你钱;而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增删重写那些回信,只不过因我是个无可救药的中年处女,你并20没有因为文字升级而多花了一毛钱啊(这样大概会让你感到稍为舒服点,对吧?),所以即使你发现之前好像在别的媒体上已读过某信之内容,亦不妨再花点时间看下去,因为当中内容很有可能跟你先前看的版本有别。txt电子书分享平台华人小说吧

自序隔墙酬和都胡侃你来寂寞我回嫖1。(3)

从小就喜欢杨修,不明白中学老师好像总跟他过不去,硬要把他揪出来鞭尸,藉此教训学生别他妈的锋芒太露。我觉得不公平,杨修作为我等口舌招尤之徒的祖师爷,固然是下场惨淡,但他妈的那个年代,即使没口舌招尤也不见得能有好死,所以怎能把杨修最后被杀一事,全归咎于他的脑筋急转弯(嘴贱之美化说法啦)呢?

个人推崇杨修,所以从小有事没事都比喻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就是不明白,当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时,何不推出杨修鸡肋?

一方面可推广促销鸡肋,另一方面也可中西合个璧,融入当地文化——连杨修跟肯德基上校都可凑于一起,有时连我也佩服自己蛮能鬼扯呢。

算了,话说回来,许多来信都真的成了鸡肋,当中或许有一两个点子有趣,却因字数太短,要是放到媒体专栏的话,就意味我得花很大力气去答。对以骗杂志稿费为己任的我来说,这样并不划算。加上有时候不是想不到答案,只是想到一两句调戏,硬将之拉长就失彩了。

为免浪费,偶尔会在网络上把大堆短信组在一起以短打形式答一下。

所以编本书时就决定将短打间歇插入以作调剂。你知道我比杨修更幸运的地方是什么吗?就是我不会因这些鸡肋而被处斩,哈哈。(~走着瞧吧吧吧~远处杨修鬼魂在暗角低吟)5。

请原谅我不经意流露对爱情的悲观,也请体谅我对许多方面事物都涉猎得不深,要是书中回复有欠全面和失当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指正。21答信有如捞偏门,不能混太久,管你是黄金荣还是杜月笙,没人可叱咤一生,重点是要懂得见好收手。当然,我也佩服那些能持续答信多年的前辈,据说萧伯纳一生甚至写过二十五万封信啦(果然是没icqe…mailmsnsmsqqfacebook微博的年代哟),请原谅我没这等功夫,还未成书前已看到尽头,因此本书结集之际,正是金盆洗手之时。离场也许有点失敬,却不排除将来发姣守不了寡,又再作冯妇,但毕竟像赛马会马季歇暑,总得要有点休息吧,算为马匹,亦为赌仔。

最后,感谢杨千、梁咏琪、周笔畅及倪震在百忙间抽空为本书作序;黄璐、奶猪、安小羽、金培达、王卯卯及最上麻衣子(maikomogami),在我创作期间的热心协助;我经纪公司caa、经纪人陈洁在我写作事业方面事情之帮忙及鼓励;而我太太苏比,则一直给予我无限支持。

在此由衷感激每位愿意花上其生命宝贵时间去写信给我的朋友。不管我有没有回你的信,我都想告诉你,每一封信我也有看,而且是很认真地看。这大半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中国年轻人爱情生活的田野调查,这不禁让人想起陈桂棣与春桃合著的《中国农民调查》。在这看信与答信过程中,让我看到了你想象不到的青春迷惘,想象不到的丧尽天良,想象不到的缱绻半生,想象不到的如铁郎心,想象不到的百劫重逢,想象不到的孽恋盲目,想象不到的刻骨铭心……创作从来是孤寂,一个人躲在房间,面对四堵墙,左脑跟右脑搏斗厮杀。这专栏的出现,成了我小说与剧本死线逼迫间之调剂,亦是个窥探世界的钥匙孔。突然跟别人生命交叠,就像有人前来探监。过去我就是不懂,那些什么义工团到监狱作探访,囚犯都不认识他们啦,为啥会愿意跟之聊天?这专栏让我体会到,原来萍水相逢,大家反而更可畅所欲言地交心,然后相忘于江湖。我们隔着的,不是狱中会客室的那道玻22璃墙,而是将我们连系一起之计算机屏幕。隔墙酬和都胡侃,来的,不是信,是寂寞;回的,不是覆,是嫖亦是爱。

彭浩翔2010年6月10日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