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呗。王听后还感到很失落,觉得自己没有魅力。
闲话少述,在王的帮助下,同性恋研究得以顺利完成。李、王二人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这是中国有关同性恋问题的第一部专著。
许多同性恋者看到了这部作品后,纷纷与李银河联系,自愿提供自己的感情经历。这也使得李银河后来的相关研究能够不断深入,并于1998年发表另一部重要作品《同性恋亚文化》。因此,李之所以能够在同性恋问题上取得今天的成就,是离不开王的帮助的。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帮助,还体现在李银河的另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上。李有一部作品,在学术界评价很好,它是《生育与村落文化》。而这部作品的完成,也与王的帮助有很大关系。
王小波在大学时学的是理科,而读的却是文科硕士。因此,他的学科背景很复杂,这也导致他对什么都了解一些,比如高等数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因此,有什么不懂的,不用查资料,问问小波就差不多了。李银河就有这样的感受。
她说:“我写《生育与村落文化》时,自始至终得到小波的无私帮助。他们共同讨论了每个章节、每个思想,其中不少最为新颖犀利的思想来自他。此外,宏观分析一节的统计分析及其解释也得益于与他的共同探讨及他在统计学方面的造诣。”3最后,李银河不无感叹地说:“可以说,如果没有小波的帮助,这本作品就不可能完成。”4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王在李银河事业上的重要作用。
总之,王对李的帮助也是难以量化的,但可以肯定是,如果没有王的帮助,李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从前述事实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银河与王小波是事业上的相知。
3,反世俗的婚姻生活
婚礼俭约
李银河曾进行过中国村落文化的研究。她发现,在中国的村庄里,大家互相熟悉,彼此交流。所以,村里没有不透风的墙,你的事别人都知道,别人的事你也知道。于是,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事,都不得不承受来自群体的压力,无法自己做主。
就拿结婚办喜事这件事来说,你就必须搞得十分隆重。这样才能得到村里人的认可。否则,你在村里的威信和地位就会下降。人们会对你说三道四,觉得你没有办大事的能力。于是,村民们不得不在这件事上花很多钱,搞得苦不堪言,即使他们不愿意。
其实,李博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村落文化。即使在城市当中,市民们也会经常面临这样的压力,只不过不像农村那样显著罢了。
然而,王小波与李银河的婚礼却办得十分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俩人甚至没有拍结婚照、没有举行婚礼。不过,结婚证还是领了。只是在两家各请了一桌,这个婚也就算是接了。这就是王、李之间的婚礼。
不要孩子
王与李是在1980年接的婚。在当时那个年代,选择做丁克家庭(自愿不孕),也容易被人诟病。然而,王、李二人却偏要这么做。当然,他们这种做法也不一定值得提倡。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中国就没有接班人了。但是,他们俩做出这样的选择却无可厚非。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人口爆炸的阶段,选择自愿不孕反而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王、李二人一直没要孩子,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小波去世。因此,他们也不可能再拥有孩子了。
阴盛阳衰
中国家庭中,要求男强女弱。男子汉应该在外赚钱,而女人应当做个贤妻良母,把家照顾好。
而王、李二人的家庭却不是这样。这里需要事先说明的是,王小波虽然被许多人称为伟大的作家,但那是他去世之后的事情。而在他去世之前,他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认可。
因此,王、李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王小波死前为标准。那时,王是硕士,而李是博士;王是讲师,李是教授;王赚的钱也肯定比李少。也就是说,在王、李二人组成的家庭中,始终是阴盛阳衰。
然而,王、李二人对此都并不在意。王、李并不是个世俗的人。王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才华。他觉得,把小说写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不必那么在意。李银河也没拿世俗的眼光看待小波。李常这样说:“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
李不顾母亲反对
李银河与王小波在结婚时遇到了波折。原因是李的家人和朋友不同意这个婚事。早年,王、李之间经常用书信沟通想法。王在信中说:“你妈妈不喜欢我,我猜老人家心里给你选了更好的人。我很难过的是,你身边那么多人都对我反目而视。我并不太坏呀。”王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他说:“既然如此,你就找个更合适的吧,我们之间恐怕只是竹篮打水。”李的母亲觉得王小波的思想怪异,担心与这样的人结合会出差错。而李的朋友也觉得王小波配不上李银河。总之,李的家人、朋友都不赞成这门亲事。然而,李却仍旧坚持自己的看法,非要嫁给王小波不可。最终,由于李的勇敢,家人做了让步,她与小波成为了夫妻。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耳畔忽然响起了梁静如的《勇气》,这首歌或许再现了李银河当年的心境。
终于作了这个决定,
别人怎么说我不理。
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
我愿意天涯海角都随你去。
我知道一切不容易,
我的心一直温习说服自己。
最怕你忽然说要放弃,
爱真的需要勇气。
来面对流言蜚语,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
我的爱就有意义,
我们都需要勇气。
去相信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