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阅读_昙花果--童童和他的十多个女人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5部分阅读(1 / 2)

装甲车上的机关炮打得阵地前土石横飞。岩壁像雪崩样一层层坍塌。

有人大喊:“隐蔽!”

童童慌忙躲进掩体,见战士们一个个无动于衷,立在战位上,又忍不住跑出来,听有人高喊:“预备——打!”

顿时,机枪声像急风暴雨,子弹打得公路上烟火升腾;迫击炮像惊雷,在钢铁怪兽群中猛烈炸开;高射机枪“通通通。通通通。”敲着三拍子的急促鼓点。领头的装甲车被高射机枪击中要害。只见坚实厚重的钢甲上冒起一阵火花,窜出股股浓烟。穿甲弹击穿装甲;爆破弹和燃烧弹跟进爆炸、燃烧。这钢铁怪兽在路心一歪,横卧不动,瘫在当年童童和聪聪走夜路碰到人屙夜屎的那个弯道上。

击毁的装甲车挡住了去路。其余的战车急忙调头,在黑烟尘土中冲下山去,拐过山脚不见了。

步话机传达命令:“延伸射击,封锁公路!”

高射机枪、迫击炮、轻重机枪在山脚公路拐弯处筑起一堵火墙。十多个步兵端着枪迅速冲下公路,把装甲车包围起来,高声喝令:“麻匪!快出来投降。缴枪不杀!”

装甲车扩音器高呼:“黑旗匪帮莫猖狂!红色战士不投降!”

黑匪劝降不成,用手雷炸开装甲车门,从车里抓出四个受伤的麻匪,都是20来岁的青年。其中一个受了重伤,头裹纱布,浑身是血,两条伤腿“汩汩”地冒着鲜血。两个黑匪夹着他拖到路边。

记者已经跑下公路,给俘虏和击毁的装甲车拍照。

三个轻伤的麻匪高呼:“打倒刘张王郭!”

“打倒黑旗匪帮!”

“毛主席万岁!”

黑匪们一阵枪托把他们打倒在地,又拖起来,强迫他们跪下。冲锋枪、半自动一阵猛射,麻匪们身上打成蜂窝,死在路边。

躺在路上的重伤员喘息着怒骂:“法西斯!”

黑匪们把他拉起来抽了几耳光,狠狠地摔在地上,端起枪,几梭子子弹全打进这个重伤的麻匪身体里。重伤的麻匪一阵痉挛抽搐,不动了。

从城里飞快驶来两辆十轮大卡车,套上纲缆,把击毁的装甲车拖走了。

童无逸觉得难以理解:留下这被击毁的装甲车,不是可以阻挡红联总装甲部队的进攻吗?干吗要拖走呢?

“隐蔽!”命令传来,战士们都躲进了掩体。远处火炮轰鸣。炮弹呼啸着铺天盖地而来。

尽管童无逸当年在黑岭井场工地当炮工时,见过万炮齐炸的大场面;也有过点炮时被困在满天飞石的乱炮群中,缩在岩缝里勉强藏身的冒险经历,但比起这烈火浓烟、山崩地裂、弹片横飞的狂烘滥炸来,也是不足挂齿了。

红联总的炮击持续了不过20来分钟。童无逸感觉就像是过了不知多少年。

炮击刚停,金沙纵队战士们跃出掩体,各就各位。指挥员喝令童无逸、夏理瀚:“还不快走!在这里等死啊?”

两个慌忙撤离火线。回城路上,见被炸民房在熊熊燃烧,没人救火。进城的公路上拥挤着逃难的郊区农民。南华街口已经戒严。武卫队员荷枪实弹,盘查来往行人。

从南华街到府院街,通过了三道关卡,童无逸和夏理瀚各自回家。

童无逸不敢让妈妈担心,没说自己上了前线,只说是在夏理瀚家吃的午饭。他觉得,金沙纵队和红旗八团应该能守住阵地。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决不会轻易放弃兴盛城关的。

谁都没想到,晚九点,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通知全县革命群众紧急撤离。

收拾东西时,童童没见到那一包玉饰佩件,问妈妈。妈妈说:“二月镇反的时候,尚家泉和萧克武、石建华来抄家,抢走了。”

时间紧迫,来不及多想,匆匆收拾了一包换洗衣服,扶着妈妈,随着漫山遍野的逃难人群,向北逃去。

人们不敢走公路,怕被麻匪的装甲车追上,只敢走小路。人多路窄,夜深天黑。有人跌下土坎;有人摔进水田。失散的小孩在惊恐地哭叫;张皇的爹娘在绝望地呼喊。

妈妈急急地小跑,还直催童童快点,生怕被麻匪追上,抓回去交给红色卫生兵。但毕竟年近花甲,走不出多远,妈妈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拖不动脚步了。

童童扶着妈妈,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好不容易捱到迎福街村,听说内江站安排有火车接应撤离的革命群众,母子俩随难民们横过公路,涌上铁路,争先恐后挤上火车。这列火车比当时成都、重庆那些大城市才有的公交车灵活得多,沿途见人招手即停。从迎福街,过丹凤驿,直到内江,接了满满一列车追随革委会的革命群众,送到自贡市。

自贡市革委会分系统接待了来自路线斗争第一线的红旗派战友。童童跟着妈妈住进了自贡市妇幼保健院三楼会议室,和兴盛卫生系统百多个男男女女们挤在一起。捷足先登者抢占墙角,挂起床单,总算隔出了一家人的私密空间。后来者纷纷仿效,都以地铺为界,吊起帷幔,安顿下来。难民们虽说三餐无忧,但离乡背井,苦闷无聊,人人焦躁不安,时时摩擦不断。

最让老母亲难受的是,厕所在楼下角落。上下几十级楼梯,更因人多蹲位少,要排长队等候。年轻人憋不住还可以跑到远远的公厕去;老母亲日夜叹息。童童也心神不宁,焦虑不安。这日子几时才是个头。

十来天后,童童在街上听说石油局井下作业处的难民安置在火车站石油器材库,忙跑到车站打听。大哥一家果然在那儿。他们条件好多了。一家四口住一大间房,三张床,桌椅齐全。最令人高兴的是,厕所近便、干净、蹲位多,从来不用排队。哥嫂当天就把妈妈接过来。童童不好意思和哥嫂侄女们同住一室,当天赶火车离开自贡,回璧县瓮滩公社。

原想继续贫协会筹备公社革委会的工作,没想到一个多月,璧县顺子区瓮滩公社革命委员会已开过成立大会。瓮滩公社革委会主任,武装部李部长说:“童秘书,在公社休息几天再回林场吧。”

当天天色已晚。第二天一早,童无逸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爬上青牛山,回到了红原林场。

赵指导员正在安排今年的民工建勤任务。童无逸主动报名,参加修建顺子场到璧县的璧顺公路。他早出晚归,竭尽全力,打眼、放炮、抬石头,挑土、打夯、砌边坡,用苦涩的汗水洗去家乡战争屠杀的血腥记忆;用肉体的疲劳麻痹对聪聪的刻骨思念。他的表现赢得了民工们的认可,年终评比以满票当选为1968年度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民工建勤积极分子。

中队长满脸堆笑地叫他把全中队7个积极分子的材料整理好,上报指挥部。他精心构思,尽心尽力,提前三天完成任务。一个星期后,中队长又满脸堆笑地叫他补充整理了一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材料。那是和他同一个小队的贫下中农子弟,一个憨头憨脑的基干民兵班长。虽说有些诧异,他也没多问,如实精心地整理好材料上报。

十月一日国庆节,璧顺公路工地全线放假,指挥部召开“1968年度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民工建勤积极分子讲用表彰大会”。童无逸随民工们站在会场上,眼睁睁看着本中队7个积极分子一一被点名上台领奖。一张三十多人的名单念完也没听到童无逸这三个字。他在光荣榜上反复查看了几遍也没找到自己。一种被愚弄、被侮辱的感觉涌上心头:顶下自己的第八份材料还是他自己亲手精心整理的!

虽说自己并不稀罕当啥狗屁积极分子,但自己一再充当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可笑角色,不是说明自己太蠢笨无聊吗?自己在这种社会制度下还有什么生存的价值呢?

林场解散,自己居然找不到一个落户之处。连当一个可悲可怜的农民都不可能,这个世界还有自己的一线生机吗?

之前,还有聪聪的爱在鼓舞着自己,感受到生命的欢乐、生活的意义。如今一年多了,没有聪聪的任何消息。没有了聪聪,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上苟且偷生有啥意义呢?

干脆,及早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上毫无意义地苟延残喘,辱没先人。

但是,就此自杀,对人、对己、对世界会有什么意义吗?有谁会理解蛮山恶水中,穷乡僻壤里一个杀关管子女自绝于人民的行为呢?人们最多会念一句最高指示:“轻如鸿毛!”

如果就此轻率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实现写一本震惊世界的书的愿望,我们这一辈人无辜承受的苦难不是就白受了吗?

我还没上过天,没看过海,没上过大学啊!

深夜寒风在废墟中穿行。远远近近是一些捉摸不定、古怪、凄切的声音。时而是尖锐、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啸;时而是低沉、令人莫名其妙的絮语;突然是一声令人心惊肉跳的巨响;一会儿是长久的坟墓般的死寂。童无逸蜷缩在冰冷潮湿的被窝里,躲在聊胜于无的几匹破瓦之下。想到方圆十数里的荒野林莽中只有自己一个活人,他心中升起难以名状的悲怆和凄凉。

三条乖乖狗如通人意,整夜不离童无逸床边,偶尔低声地呜咽,仿佛告诉这唯一的主人:我们还在,我们陪着你。

天亮了,一个北风凛冽的老阴天。

饭锅被人卖了。童无逸用三块石头架起半边破锅,煮了最后几根红苕。吃了些,剩下的全堆在自己墙角喂狗。好狗顾家,福狼、童童、容容三个会守着自己的破烂家当,等自己回来的。他打定主意,这回他要在柳信公社住下来,一直到有生产队接受他为止。

下山路上,陆续碰到赵渝、洪玉山、杨忠贵、瑞珀。七、八个知青上山。童无逸知道他们是回来找农民收卖牛、卖瓦、卖木料等等的欠款的。

“落实没有?”

“还没落实呀?”

“将就点,天下乌鸦一般黑,差不多就行了!”

面对他们的关心和劝慰,童无逸含混地答应着,匆匆赶路。

柳信公社正在开三级干部会,全公社各生产队、大队的基层干部几乎全在这儿了。会场里、敞坝头、厨房里,到处是人。

赵文才指导员已经升任柳信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见童无逸来找他谈落实生产队的事,有些不耐烦,叫童无逸耐心等候,他再做做工作。

赵文才说:“你自己该好生检查检查,为什么贫下中农不欢迎你尼呢?”

童无逸强按住满肚子的怨怒,奈着性子、忍住气,木然呆坐在公社文书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里,静候命运的安排。

1950年,驻璧县的工作队进山搞土改,在铡刀岭下老林边打死了一只小豹子,带回县政府,剥皮、吃肉、骨头泡酒;豹子皮就绷在公安局院子里。没想到母豹子连夜寻踪而至,在公安局大院里闯进闯出;在县政府周围通夜咆哮嘶吼;扑杀猪狗,拦路伤人。公安兵、解放军不分日夜巡逻捕猎,毫无用处。这魔怪般的野物神出鬼没,每晚照来不误。闹得县城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严重干扰了土地改革运动。政府、驻军、工作组的头头们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一天,县政府来了几个包着头帕,穿着破烂长衫,栓着围腰帕,赤脚草鞋,背着火枪、药角的猎户,带着一群东闻西嗅,到处乱窜的猎狗。他们围着县城转了几圈,爬山岩,钻老林,查脚迹,安岍口。第二天傍晚,县城里的人们听见一阵狗吠人喧,几声火药枪响,不久就看见这些人打着火把,抬着这只头尾七尺长的金钱豹进街来了。

这就是柳信乡石屏村的侯少庆、李友江、李友生、李友松、李友昌一帮山民。其中,侯少庆是苗族。

侯少庆当年30多岁,精明干练。县里有意培养这个先进典型,派工作组住进他家的破草房,对他进行阶级教育,让他带头斗地主、挖浮财、分田地,让他参加县里的民兵比武。侯少庆枪法很好,从县打到专区,从专区打到省里。回回得奖状,次次受表彰。后来,他三儿两女三媳妇,一家九口组成个民兵班。全家上阵,个个都是神枪手,成了全省闻名的苗族民兵之家。县武装部给这个苗族家庭民兵班发了枪。先是三八式,后来是半自动。侯少庆也立功、入党、当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如今是顺子区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常委、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常委。家里有政府发的四支枪,成了方圆几百里数得上的人物。

1966年童无逸在《五兵团战报》编辑部,经常接待一些来访求助的贫下中农。有天,帮一个农村青年起草过一份呼吁书,说璧县柳信公社石屏三队“山高水冷,地冻春迟”,不能育秧,请求政府归还土改时在山下检司坝子分给山上苗族的几亩秧田;还帮他们抄成大字报、印了几百份传单,教他们到璧县县城张贴、散发;一再叮嘱他们一定要直接送进县委、县政府、文革接待站、武装部等国家机关。这个农村青年就是侯少庆的幺儿,柳信公社,石屏大队基干民兵排长侯寅平。这件事,童无逸早忘了,没想到还真帮石屏三队要回了1958年大跃进平调出去的几亩宝贝秧田。

侯少庆听赵文才说有个从林场下来的知青没地方落户,姓童,就叫侯寅平去看看。

童无逸正百无聊赖地乱翻看旧报纸,见一个眉目还算清秀俊朗的小伙子推开门,盯着他看了几眼,转身就走,一会儿领来个小老头。小老头问:“你就是童无逸?”

童无逸见他五十多岁,白布包头,旧蓝布长衫,青布围腰帕,赤脚草鞋;沟壑纵横的褐色长脸;眉楞骨下吊着个长长的鼻子;长长的的下巴上不多几根稀稀拉拉的黄胡子;一对小眼睛却精明清亮,灼灼逼人。

直觉告诉童无逸,这人有些来头。他恭敬地回答:“是!我是童无逸。”

小老头说:“我们石屏三队,苦是苦寒,饿不死你就是了!”

石屏三队李队长童无逸见过,是个四十多岁的精干汉子。那天找到他,刚开口,就被他一口回绝,说:“哎呀!我们石屏墚子穷荒苦寒,才养不活你们知识青年哩!”

这老头凭啥要我去石屏三队呢?

这老头像看穿了他的心思,说:“李队长听我的。石屏三队的事,我还作得了主!”

这时散会了,干部们闹哄哄地从伙房端出一盆盆蒜叶子炒回锅肉、猪肉骨头萝卜汤;一人一大碗包谷米饭。公社院子里弥漫着惹人流口水的肉香。公社供销社专门送来一镡包谷酒。每桌都凑钱打酒喝。一时人声喧哗,热闹非常。

这年终三干会,是全公社大队、生产队基层干部每年一次的想头。

开会前几个月,就要通知全公社的四类分子到公社报到,点名后自带伙食、工具,上山砍柴,劈好晾干,然后搬回公社柴房,堆好备用。开会前一天,屠工来杀猪。四类分子们送来摊派的萝卜、青菜、蒜苗、葱子、大头菜。公社炊事员挑几个听话、能干的打杂。干完各自回家吃饭。

开会那天,炊事员找几个会整吃的干部帮厨。不外乎八人一桌,一盆回锅肉、一盆萝卜汤。虽说不等吃够就盆子见底,但总算是一顿油大抹了嘴巴。一般社员是没这个享受的。

童无逸随侯少庆两爷子进了会场。李队长和队干部们早已把饭菜打好,居然还有童无逸的一双筷子、一碗包谷饭。

李队长快人快语,说:“要是侯代表早跟我说,头回我就答应你了。”

这顿饭,童无逸和石屏三队的干部见了面。队长李友昌,保管李友江、出纳李友松都是当年璧县打豹子的老搭档。保管李友江是个寡言少语很内秀的大个子;出纳李友松是李友江的亲三弟,样子很年轻,性格外向,像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不仔细,看不出是四十岁的人;他俩和李友昌是堂兄弟;会计刘志富是个回乡青年,高中二年级,成绩跟不上,回家务农。他身材高挑,容貌标致,皮肤白净,是柳信公社数得上的秀才。和童无逸自然更觉亲近。

侯少庆说:“我们石屏三队清一色的贫下中农。侯、李、刘三姓,随你走进哪家,都不会犯阶级路线错误!”

童无逸想:“难道他们不晓得我是资本家成分、杀关管子女吗?”

侯少庆像是看出了他在想啥,说:“毛主席说‘一帮一,一对红’,你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跟你就是‘一对红’。”说着自顾自地笑起来。

大家跟着笑。童无逸也跟着笑。

童无逸暗中庆幸:总算找到个欢迎他落户的生产队了。早就听说石屏三队的分配是很不错的。

当晚,童无逸跟侯少庆上了石屏,住在侯家一个简陋却干净的厢房里。当时他并不知道那是侯家大姑娘的闺房。白木床、补疤被、没有一件能说明这是姑娘家闺房的东西。第二天天还没亮,侯寅金、刘志富、李友松和李友江的大儿子李联云四个精壮汉子,把童无逸叫醒,顺石屏山墚子,过铡刀岭,翻常富山墚子,下常富沟,到顺子场。队里会账,吃了顿饭。从姑娘湾上青牛山,帮童无逸搬家。

红原林场废墟墙角里,童无逸的木床、被褥、旧皮箱、书箱都完好无损。收拾好,侯寅金们急着动身,要争取天黑前赶到顺子歇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