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红灯笼高高挂起_日升昌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大红灯笼高高挂起(1 / 2)

烈日炎炎,阳光下的黄土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平遥李家村祠堂,一年一度的开缸祭奠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李家第五代掌家李日昌率众跪拜,告慰祖宗保佑来年生意红火,祖孙平安。跪罢,祭奠仪式便正式开始了,一群将脸上摸着五色颜料的人,手拿祭祀用的器具不停的在祠堂院落内舞动着。

一口青花瓷缸放在院落中央,端着各色燃料的妇人由祠堂门外走来,乘具里放有红、蓝、黄、绿、黑、五色颜料,分别寓意李家大院内的五堂。颜料被妇人们一一洒进了缸中,各色颜料迎风扬起了粉尘,夹杂着院内大香炉的青烟,片刻间,李家祠堂变的烟雾缭绕。这时一个小孩害怕的躲到了母亲的莲裙后,小手不停的拽动着母亲的裙子,莲裙下一双纤小三寸金莲露了出来。母亲慈祥的看了看孩子,轻轻将她抱入怀中,用手缕了缕裙子后,将手捂在孩子的头上。嘴里不停的念着。“景甜不怕,景甜不怕。”景甜是那孩子的小名,她还有个哥哥叫景开,两人都是李日昌的孩子。

半大的景开已经六岁,他似乎不害怕这些看似怪异的人,见到妹妹害怕了。不停的用父亲送他的小木刀敲打着这些“怪物”的裙子。李日昌见状,侧脸向一旁李梁氏看了看,示意她看管好孩子,毕竟这是件庄严的事情,他不想出现任何不好的状况。

舞者完毕,李家最年长者李二太爷徐徐走到祠堂中间,借着眼角余光,简单的向祠堂扫了一便。

轻轻咳了下嗓子说道。“各位李氏族人,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开坛祭奠,告诫各位祖宗,保佑我们李!”老太爷有个毛病一句话不可多说,必须换口气。老太爷换了口气继续说到。“李氏家族,生意兴隆,祖孙平安,借祖上荣光,我们各家都多少受到了恩惠,我们都应该懂得知足二字。”年年祭祀,年年的这些话,虽说有些客套,但这客套里不无有些道理。大门大院里人人若都懂得这二字,可也算祖上真正的烧了高香,积了大德。

就在这时一个少年由远处朝祠堂跑来,少年眼神惊慌,嘴里不停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声音打断了老太爷的讲话。族人纷纷出了祠堂,眼前一个瘦小的少年昏死在李家祠堂门前,小小的嘴角干的起了皮。远处一群大汉追赶着过来,李日昌跪抱着孩子不停的摇着喊到“孩子,快醒醒”怎么喊却无动于衷。

几个大汉远远看见孩子昏死过去,也不在追跑,缓缓的徒步走了过来。一光头大汉一边檫着额头的汗一边说道。“小兔崽子,你在给老子跑啊?”说着一只大手揪起了孩子,孩子昏厥,全然没了直觉,那大汉赶忙将手指放在鼻息,见其有呼吸,方才放心。

那男子又看了看怀抱孩子的李日昌说到。“我们还要交差,你不要多管闲事。”

“他是谁?你们为什么要追赶他。”

一个满脸胡须的大汉说到。“这崽子是县里百花楼的奴才,刚刚买下不久,不听话,被打了一通。你说既敢还手,还推倒了妈妈,跑出了百花楼。”

另一个大汉接过话来狠狠的说道。“一会抓回去了,非打断他的狗腿。”

众族人看着孩子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怪可怜的,小小年纪怎么被买到那种地方”

“这是什么事啊?难道是祖上给了什么哑谜?”

“你看那瘦的皮包骨头样。”

“这算什么?虽说是被卖到了那地方,可怎么说也是有了口饭吃。”

“是啊,听说沿着汾西古道饿死了不少呢。”

李日昌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心想孩子倒在李家祠堂,看来是与李家有缘。不如将他救下,也算是在这祭奠的日子里行了一善事,为祖上积了点德。

“这孩子,我买下了。”众人看着他,都有些不懂,这几年连年大旱,穷人家都是往外扔孩子,虽说李家算的上是大户,却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啊。再说这孩子是百花楼里买下的,摊这脏水岂不是自找不自在?

李老太爷说道。“何必管这闲事。”

不等他吧话说完,李日昌将手一举,托了个将话打住的姿势。

听他说要卖下这孩子,众大汉不约而同的嘀咕了起来,一独眼高个大汗说道。“卖他?他比较贵啊。”

站在那独眼大汉身旁的矮个子将手一伸做了个剪刀的手势。“20两。”

这下着实把众人吓了一跳。20两?别说是买个臭小子了,卖黄花大闺女2个也够了。

“好,你们明天拿着字据来我这取钱。孩子今天就留我这了。”

“日昌啊”在老太爷眼里,李日昌简直是胡闹。“他是谁啊,值得你这样胡闹?”

“二叔,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啊,孩子倒在我们门前,说明与我们有缘,既然有难,为何不帮他一下。”李日昌看了一眼昏睡过去的孩子有接着说到。“众位谁愿意看着孩子再回到百花楼?那是什么地方?我不说各位也大概知道。”众人不再言语,个个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不行。”独眼大汉说到。“你说把孩子留下,我们就留下?明天我们来了,你不承认,我们又能有何办法。”

“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我以李家掌门做担保。”看来李日昌这件闲事是管定了。

李家,平遥有名的大家族,府上经营的颜料生意占据着祁太平颜料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众大汉想这孩子是带不走了,也都清楚李家的势力,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妥协,虽说带不回孩子去,可带回20两白银,妈妈自然不会怪罪什么。

“娃留下也可以,但您总该给我们点凭证吧。好让我们回去交差。”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事。

“好。”说着在众人眼下,李日昌签下了字据。

夕阳落下李家大园里开始点灯,一盏盏的油纸大红灯笼被使唤们一个个的挑上了房檐。孩子不停的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着,李梁氏坐在亭前边看着孩子边绣着鞋样。李家大院内呈现出一片安详景象。

别院偏房内李日昌看着郎中为刚刚被救下的孩子施方。

“这娃不爱事吧。”

“先生善心,孩子不碍大事,只需要喝点补养的药便可。”郎中走到八仙桌前坐了下来。“我写了副方子,给他喝了就好了。”

郎中写罢便起身走出了屋子,李海昌将其送出二郎门外,吩咐管家代自己将郎中送出大院。并安排使唤二蛋按方煎药。

景开由厨房跑了过来,远远的见李日昌便喊道。“爹,娘叫你吃饭。”李日昌一把将孩子抱了起来,一边逗着景开一边快步朝着自己的院子景泰阆走去。景泰阆是李家大院内的五堂之一,居五堂之中,为李家大院内掌家的住所。院子大而豪华,是大院内建造的最讲究的一座。

一进院门前的两头白玉狮子是乾隆年间雕的。虽经过百年的洗礼但至今仍然栩栩如生。黑漆的大门上对立着写着两个流金的福字,据说老老太爷非常喜欢王羲之,所以命工匠将福字防照王羲之的《黄庭经》中的福字来写。一进门的廊子上摆放着几盆兰花,是李日昌的爹留下的,李梁氏偶尔整理整理,平时主要由使唤们修理。这些兰花时常不等花开,代着苞便被院子内淘气的孩子们给摘了。一进院里两侧都修有偏房,主要用来放置些杂物。

院内每个房檐前都放有一个瓷瓢,每当下雨时,雨滴通过房檐落入瓢中“嘀嗒嘀嗒”的声音很是好听。又一进院去二进院需要绕过一座砖墙,砖墙上雕琢了八仙过海图。高超的技艺将八仙过海图雕琢的栩栩如生。过了砖做的屏风便到了二进院,这宅子的主院。正屋为上下两层,是李家大院内最高建筑。正屋的二层用来供奉了真武大帝。一层用来做掌家的居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