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北京一家保险公司不知不觉中上了“黑名单”,与它同时“上榜”的还有全国数百家单位,这些单位“上榜”的原因是有被网友认为的招聘欺骗行为。
3月1日,即将毕业的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朝洛蒙告诉记者,这个“黑名单”是自己过年回家最意外的收获。当时他在外地上大学的同学与他交流求职经验时告诉他,网上有个“求职黑名单”,建议他去看看,长个防骗的“心眼”。
“黑名单”揭露招聘骗术
进入这个叫“求职打假黑名单”的网站,首页上便有一条条最新被网友举报的公司及其“骗术”描述。诸如以下这些典型的黑名单“素描”:“北京某首饰有限公司,此公司对每位应聘者先以给应聘者办工资卡为由收取工资卡办理费110元整,之后会说公司要为每位员工办理健康证,要每位应聘者交纳办理费114元整,第三,以保证公司财产为由要每为新加入员工交纳押金300元整!公司保证在试用期过后退还所有费用,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可能退还所交费用。本人曾向此公司要过所交纳的费用,公司经理明确表示‘此公司就是赚这种钱的,一旦钱到手就没有返还的可能’!请其他应聘者一定小心!不要再上当了!”
“上海某实业公司,他说你交350元钱是作行政助理的产品使用金,这样你就可以更好的熟悉产品,我开始怀疑,但高工资的诱惑让我还是给了他200块。我下楼后觉的不行就跑上去要,他非常耍赖的说不退。”
“深圳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一家常常骗人来上班,一上班都是试用期.后来又不发工资的公司。这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搞传销的公司,每名会员收的会费是100块。”
“某文化传媒中心:招聘打字员抄写校对员,收取300元稿件押金,干活是幌子,大家都白忙活了很长时间,骗的很惨!希望被骗的人都去公安局投诉签字,人多了才可以立案。谨记教训!”
“应聘时3000块的口头工资却变了1500,拖发工资,辞职后压住的几个月工资就是拖着不发,找劳动局处理,它的应对是,就按佛山市最低工资标准(450元)发放。”
在google中输入“求职被骗”,会发现有多达266万条相关网页。狗年春节后,21岁的河北易县女子张小红来京找工作,在不到20天的求职经历中,遭遇了连环被骗,第一次被中介公司骗了240元,第二次到某房地产公司被骗培训费、证书费、教材费、胸卡手续费,共570元。她遇到的骗术在“黑名单”早被网友披露过的。
应聘遇骗:监管尴尬区
这个“黑名单”网站通过大学的bbs和学生们口耳相传,在求职大学生圈中迅速流传。中国传媒大学的朝洛蒙告诉记者,通过上“黑名单”网站,他对各种骗子公司如何行骗有了不少了解,对自己找工作,“心里有了个谱,有点防备。”
即将毕业的新疆大学邱媛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有个同学曾经去一家电脑公司应聘,不曾想那个公司一见面就让先交钱。如果早点看到这个“黑名单”,早知道这种骗术,就不用去浪费精力时间和金钱了。去年大学毕业的郑顺添先生曾有位同学去一房地产公司应聘,不料公司提出先交280元的培训费然后才能上班。幸亏郑先生及时提醒同学,才防止了“竹篮打水一场空”。郑先生认为,“黑名单”给第一次步入社会找工作的学生帮助意义尤其大。
大学毕业生马小叶认为,对大学生而言找工作当中确实有“陷阱”。她主要的求职途径是网络、现场招聘会和同学介绍。她很希望通过黑名单这样的网站提前知道其中可能潜在的“圈套”。北京服装学院的黄胜博求职主要靠上网搜索,她承认目前缺乏有效地核实网上招聘公司情况的方式和途径。
记者注意到,“黑名单”上大多有“不良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以及详细“骗术”描述。“黑名单”上的投诉页数已经超过50页,每页20件投诉,其总数量已相当大。这些投诉多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什么这些受骗的网友不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却利用民间网络的形式“诉苦”呢?郑顺添的话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学生求职,一旦遇到这种被骗百十元的,都抱着‘花钱买教训’的思想,很少有人花专门的时间精力去劳动部门举报。而网络投诉快捷便利的特性决定了它更受大学生欢迎。”
因为损失较小,应聘受骗者往往以“花钱买教训”来无奈面对上当。到派出所报案一般会因为“钱太少”不予立案,或者建议你寻找到足够多的“同命相怜者”;而对到劳动部门投诉,不少大学生认为花费精力太多不值,且损失未必就能很快挽回。在这种尴尬之下,网络成了受骗者事后发泄举报的新平台。
“黑名单”谁来认定
“黑名单”一词据称来源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这些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臭名昭著,也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严防越轨行为的发生。后来这个方法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借用以惩戒那些时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随后,各行各业争相仿效都兴起了黑皮书,即后来的黑名单。
3月2日,致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的工作人员,据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尚没有定期披露不良招聘公司的制度。北京市劳动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劳动部门主要是通过将正规的投诉渠道如投诉电话等通过新闻媒体披露给公众,让大家遇到问题及时举报。记者通过登陆各地的劳动社会保障网发现,目前受理投诉多以电话、信函、来访等方式为主,即使是开通网上投诉的网站,却只有投诉页面,看不到别人投诉的内容,即找不到官方网站上的“黑名单”。记者就“黑名单”网络中出现的北京投诉致电朝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上举报无法核实,需要带齐相关证据现场投诉。
2月27日,通过网络采访了“求职黑名单”的创办者“小霖”。这位“站长”坦言,因为自己工作较忙,所以说举报目前处于自然状态,他所能做的只是利用空余时间整理一下。当问他是否对网友的举报进行筛选、核实。他反问:“核实,你觉得我一个人有能力办得到吗?”
问他主办这个求职打假黑名单是否有“越位”之嫌时,他答道:“有,但那又如何,如果有人管的话人家跑这来做什么?”
目前在上海一家制造业公司工作的“小霖”告诉记者,因为求职遇骗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太普遍了,自己刚毕业时也遇上过不正规的公司,比如招聘时说不加班,结果去了才知道是强迫加班且不给加班费,说好的工资到了发的时候少个几百元等。他坦言:“毕业那会不敢多问,怕没人要。”在这种背景下,去年9月他发现还没人做这类网站,而且挺有社会价值,就自掏腰包利用业余时间做出了这个“黑名单”网站,提供一个平台给求职中遭遇不顺的人。
“小霖”称这个网站现在“没有收入一分钱”,但他并不在意,因为每天二三千的点击率和20多万的总点击率让他感到了社会价值。
对于“黑名单”的认定,小霖认为,自己只是提供平台,没有精力也很难去核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劳动学研究者认为,“黑名单”最好由政府认定,否则,如果有人想借此对别人进行攻击或泄愤,会被利用的。
“黑名单”的法律隐忧
尽管“黑名单”上绝大多数举报的内容是招聘当中的骗术,但还是偶尔可见以下这种指名到姓的渲泄:“boss名字是xx,是个极垃圾的人。拖欠员工工资,有诈骗其它同行业公司的一堆记录。大家万万别上当。这位老板现已被公安通缉……”
“老板粗俗,名字叫“xx”,以前在电台作节目主持的,出名的“过河拆桥”的大赖皮,不要脸到极点,不过此人却是一‘流氓长相’!”
“老板xxx,其实就一骗子公司,烂人一个,长得又老又丑还自称美女。”此类的泄愤信息一旦失真,可能带来麻烦。
就此询问站长“小霖”,他表示这类贴子一经发现马上删除。对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他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表示等“来了再说”。
对于这类泄愤举报,受采者们尽管都认为应该更规范些,但表示还是可以接受,用郑顺添的话说是“大家都有基本的判断。”
再次登陆“黑名单”时注意到,网页上多了如下的声明:“请网友们发布信息的时候注意措辞!谢谢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个平台才能正常的运作下去。对于发布恶意言论者,我们暂时只能给予谴责。”
北京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贾俊玲教授不主张民间主办这种“黑名单”网站,虽然如果这个网站不以赢利为目的的话可能并不违法,但因为解决劳动争议有正规的机构,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受骗者完全可以采用正常的渠道来解决问题。贾教授认为,虽然在渠道、办法和监管上目前可能还有要改进的地方,但个人办“黑名单”网站,如果出现争议或纠纷,网站缺乏相应的职责与权利。同时,民间的网站面临着信任问题,作为平台,如果正规的新闻媒体能承担这种发布功能可信度更高些,也更合适。
一些学者对黑名单网站的信任度与潜在的侵权问题表示担忧。有学指出,如果有应聘者仅凭自己的感觉或者道听途说就举报招聘单位进黑名单,这些虚假信息就容易侵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05年12月14日公布的《2004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77个,全年查处群众举报投诉案件25万件,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747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