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部长说完却没动地方,只是扭头朝楼上喊道:“志扬,志扬,下来!快点!”
“哎,来了!”随着清脆的应声,从楼上跑下来一个穿军装的姑娘。我一看到她,眼前顿时一亮:天哪,这女的好漂亮!
那姑娘大约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个头一米六六左右,尽管长得不算很高,但她的相貌出众,身材一流,给我的第一印象,她肯定是军区文工团的演员。
我有些奇怪,心想封部长尽管面相庄严,却不算什么帅哥;那位刘阿姨尽管长得挺耐看,却不算什么美女,他俩的女儿怎么会长得这么出众?后来我一下子意会到自己可能是搞错了,因为上次在工地的时候,封部长说的清清楚楚,他女儿不听招呼“擅自”转业了,而眼前这位姑娘穿的却是军装。
女孩跑下来之后,先是很快扫了我和周启明一眼,然后问封部长:“封伯伯,干嘛呀?”
果然,这不是他的女儿,只是个编外“侄女”。
封部长问:“志扬呢?”
女孩笑道:“马上来,她找不着鞋了。”
刘阿姨嗔怪地说:“你说这个志扬,丢三落四的毛病就是改不了,什么时候能学得利索点。”
“谁在说我坏话呢?”又一个女孩踢踢踏踏下楼来了。这女孩没穿军装,上身是件浅蓝色的毛衣,下身是灰色的裤子,我一看就认定她才是那个“小姐姐”。因为她长得很象刘阿姨。封部长给我们一介绍,果不其然,她就是封部长五个孩子中的老小——封志扬。
封部长给我们介绍完了之后就说:你们小年轻的一起玩吧,我给你们倒地方,我去书房。他走后刘阿姨也出门去了,客厅里就剩了我们四个年轻人。
跟封志扬在一起的那个女孩子叫魏淑玉,她父亲是河阳西柳庄驻军的一位处长,也是封部长原来的老下级。魏淑玉跟封志扬是同学,也是最好的朋友。我原来关于“文工团”的猜测非常不靠谱,她虽然长的特别漂亮,但她不是演员,她是军区某个师级单位的保密员。不过她虽然跟文艺不沾边,可她妈妈是某军区文工团的,原来是舞蹈演员,现在是团里的编导。
我们四个人都是当兵的出身,共同语言自然很多。封志扬对我勇斗歹徒的事迹极为钦佩,缠着我让我给她讲那详细的过程。魏淑玉对这些不大“感冒”,她感兴趣的是周启明这个帅哥,凑他跟前说个不停。说着说着她突然冒出一句:“哎小周,我也准备转业,还没想好上哪呢,你们市革委怎么样?”
我这时已经讲完“足本”的“后山喋血记”,便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魏淑玉身上,听她这样问,我赶紧横插一杠子,我说:“不好不好,那市革委真不怎么样,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
周启明也说:“当然是省革委最好了。要想上企业的话,‘河柴’最好。”
魏淑玉扑闪着那双足以勾人魂魄的大眼睛说:“省革委我可进不去。不过我姑父在安置办,看能不能使使劲去市革委。小周你在哪个局啊?”
我心里话这女孩怎么这样。要知道现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是二十一世纪,此时的姑娘大多比较矜持,象魏淑玉这样不知含蓄且“大方”过度的女孩子还真是不多见。
问题是魏淑玉不懂事吧,周启明的表现也不怎么样。按说魏淑玉问哪个局好,他就应该说哪个局也不怎样,你千万别去市革委(后来一想我也不怎么样。周启明不可能那么说,那样也太不给魏淑玉留面子了,同时显得周启明更不懂事),而周启明说的是:“我在农机局,我们局才筹建,不怎么样,工交口的局都一般化,叫我看公安局最好,转业了还能穿制服。”
我问封志扬:“封姐你安排了吗?在哪啊?”
封志扬说:“给我安排到三棉了,就是第三棉纺厂,在厂党委,也挺好的。我不喜欢机关,我喜欢在企业。”然后封志扬教育魏淑玉:“哎,你可不能挑挑拣拣啊,要服从组织安排。要不你也上三棉好了,咱俩还能在一块。”
魏淑玉说:“谁跟你似的那么听话,叫上哪上哪。三棉净些女工,跟她们打交道烦死了。我还是上市革委,我上纺织局,将来我管着你,嘻嘻!”
周启明见魏淑玉还想跟他探讨“市革委”的话题,就赶紧盯着封志扬,问她青海的风土人情。一说到青海,封志扬马上神采飞扬,给我俩大讲特讲了一番,魏淑玉想跟周启明说话,就插不上嘴了。
回家的路上我有些担心地问周启明:“你说那个什么魏淑玉,她会不会真上你们局去啊?”
周启明开始没反映过来,随口说:“这倒也没准,我们是新建局,还缺人呢。”说到这里好像想起了什么,赶紧又说,“你听她瞎吹,她家来河阳不长,没什么熟人,她在安置办那姑父也不是亲姑父,她还能想上哪就上哪?”
我“哦”了一声,马上又奇怪地问:“哎你怎么知道她那个姑父不是亲姑父?我没听她说啊。”
周启明说,她不是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吗,我说就一个姐,封志扬就说你家怎么就两个孩子呀,魏淑玉就说,我爸家也是,就两个儿。既然他爷爷就两个儿,那她哪来的亲姑父?
听周启明这一”推理“,我才有点放心。这样说来,这个魏淑玉没什么大“后门”,不大可能说上哪就上哪,说想去市革委就能去了。我凭着女人的直觉,能探察到她看周启明的眼神不大对。这女孩长得可是比严忆欣还要标致,当然我的周启明不是杨次山,但“防微杜渐”还是很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