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三十除夕夜,东十四街灯火通明,火树银花,街上被清洁工整理的明亮干净,各家门口贴的大红对联高挂气势,上面龙飞凤舞的字体更添喜庆。姜峰做完父亲交代的事情便早早跑了出来,约了李青然来到强子那里。姜峰四人早就商量好,哥儿几个除夕晚上一起贴对联放鞭炮,晚上一起吃饭,午夜凌晨还要到城隍庙焚个香儿,燃点黄纸,放个炮儿,抢个头香。
姜峰和李青然来到强子那里,强子的房间也精心整理过一番,地上收拾的干干净净。这时强子和阿豪已经煮了饺子,桌上摆好了几斤熟食,一瓶烧酒。
“我操,日子这么拽!还有电视看!”
“哪里啊,过年么!咱也得有个样子!花一百多从二手市场弄来个破黑白电视。阿豪用废铝丝搞了天线,看个中央联欢晚会还是可以的!”
“牛逼,阿豪还有这一手啊!真是个人才!”
这时阿豪从电饭锅捞出煮好的饺子,“开饭了,速冻饺就是快熟!”
“是吧,就是不禁饿!”李青然灭了烟,帮阿豪端碗递筷。
强子的蒜泥现在也搞好了,盛了醋,放点香油,“真他妈香!”
“对联贴了吧!”姜峰摆弄了一会,整出几个电视节目来。
“早好了,煮饭前就贴了!”
“真他妈好吃,来开锅了!多吃点!”
“喝酒不!”
“当然喝了!这气氛,不过少喝点,一会还得上香呢,上完回来再接着一起喝,守夜到明天!”
“就这么定了!”
“碰杯!”
“吃饺子喽!”
四人的声音杂七杂八,但是洋溢着最纯洁最真诚的气息,这是个喜庆的夜晚,属于每个人的温馨的夜晚。姜峰四人吃完晚饭,过了赵本山的小品,那时基本十一点半了,四人便收拾了一圈,拿上鞭炮香纸,向城隍庙出发。
东十四街的城隍庙处于街段中心位置,“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英雄圣贤的纪念与崇拜,深入民心,广布流行。在历史上,城隍庙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志,也是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家园。而对于姜峰四人来说,来城隍庙一方面只为新奇喜庆,如同电影里的社会江湖一般,和自己的结拜兄弟一起上香,颇觉豪气;另一方面新年喜庆,又大了一岁,当然上个香,祈个愿,保一年平安么。
“小时候只跟我爸来过一次!”姜峰抽着烟,望着万灯缠绕的城隍庙说。这时耐不住欢喜的人们已经开始噼啪的放炮,街上满是笑语声,还有烟花味。
“和兄弟们来第一次吧!”阿豪哈哈大笑。
“今年来了,明年咱在一起来!”李青然搂过姜峰的肩膀。
城隍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三进两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很大,据说六千多平米,建于明朝,清朝曾修过几次,后来改革开放后,政府也曾大力修缮,所以至今保存的非常完好,也因此从山门看,城隍庙的整体非常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进入城隍庙门,是一座青砖照壁,六米多高,上面刻有花云纹图案,四周一圈橘黄彩灯。其东西两侧为钟鼓楼,“晨钟暮鼓”早上敲钟,晚上打鼓,钟鼓一般为城隍庙管事报时的工具。在前院左右各有各五间廊房,前一间为马厩,中三间塑着城隍神巡游的衙役,后一间塑地方鬼爷爷、鬼奶奶像。
沿着中间甬道往前走,是三间过厅,最后才是正殿大院。大殿正中塑有城隍神的坐像,白面长须,官袍乌纱,台下左边站立判官,右边站立恶面鬼役,背面绘有山神、土主对坐画像。大殿的山墙东西两边各有壁画,绘有十二曹官图,两边各有六个,东墙的后半部分绘有城隍出阵图,右图为马祖、牛王、山神、土主、药王、张仙、百子娘娘等神像,他们各自手执自己的法宝与兵器,与上界各路神仙由城隍率领出征之势,左图为凯旋归来图,偃旗息鼓,缓步笑谈,判官忙着点验录复,众鬼犯绳曳艰行之图。
大殿东西还有配殿十间,墙壁绘有十八幅壁画(俗称十八层地狱)。每幅壁画上半部分绘有十八冥司审判善恶案件图,下半部分绘有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那些青面獠牙的小鬼和锯解、挖眼等酷刑泥塑像群,形象逼真,阴森可怖。
从大殿东侧绕进后院北为寝宫,中间是城隍夫妇便装的木雕坐像,左边为卧室,右间是城隍出巡时的神像和乘舆明轿。
姜峰四人循着小道绕城隍庙一周,虽然现在这里的人也较多,可谓熙熙攘攘,但是城隍庙幽暗的气氛让人不得不肃穆庄重。四人在看十八副壁画的时候,都是心惊胆战。
“我们现在每天偷啊抢啊打啊,会不会下地狱啊!”姜峰问其他三人。
“可能啊,要肢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