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一中第一个红卫兵组织的主要发起人是高中生江志远和几个“红五类”子女。江志远的父亲不是老干部,但他根红苗正,父亲是个老工人、老党员,当了车间主任,曾在抗美援朝战争立功受奖,是受伤复员后,被组织上安排到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南城市国营大厂工作的。
华卫国也是第一批加入的红卫兵。
因卫国能写会画,江志远便叫他在瓦棱纸扳上临摹毛主席书法的“红卫兵”三个字,写完刻好版后,同学们压在红布上用黄油漆喷涂,最后便做成了红底黄字的红卫兵袖章。就此发给每个批准参加红卫兵的同学。
这种袖套自然要比最初在红布上,用墨汁写上红卫兵三个字的红袖章(天安门上毛主席第一次佩戴的就是这样的红卫兵袖章)讲究多了。
可有一天,高南下得意洋洋地在卫国面前走来走去,还不时双手叉腰、挥动手膀,像是在做广播体操,又像是在发神经,不晓得搞什么名堂。
原来,他左臂上竟戴着一个名噪全国的北京“联动”的红卫兵袖章。可卫国没看清,也懒得看。
这个袖章上的红卫兵全称是:“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几乎全是由北京西城(因中央与军队系统多在西城区)的高干子女组成,他们在*初期、特别是在破“四旧”运动中成为潮头,声名显赫。
南下见卫国沒有反应,正巧有同学看清了他的红袖章,惊问他袖章来历,他就赶紧对同学滔滔不绝地夸耀起来。
原来,“*”一爆发,在教育战线,要打倒“资产阶级的旧教育路线”,批判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分数挂帅”、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为生产劳动和工农兵服务的“白专”道路,等等。这样,对南下这类同学来说,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上学了,甚至,永远也不会为分数头疼了,这使他们又惊又喜,是他们最高兴的。就凭这些,他高南下就特别欢迎和积极参加*。他有一个表哥在北京,父母也都是高干,他这个表哥就是“联动”的重要成员。他高南下虽远离首都,有一日,突发“奇想”,也想加入,便给他连发了数封信。信上字数之多,超过任何一次作文;革命精神之强烈,连自己都佩服不已。于是,事便成了。
他扯着红袖章,自豪地道:我申请加入被批准以后,这是我在北京的表哥马上就给我寄来的!
他说完,又展开了与《毛主席语录》一样也慎重地放在一个红塑料封皮里的、盖了“联动”图章的红卫兵证,继续夸耀。
作者题外话:假如您们还喜欢此书,烦请收藏、投票、留言,还能增加您的积分到交易中心换U币,而U币可购买任何书的上架内容。十分感谢您们!
欢迎阅读我另外的书《迷》、《回望》、《炫人生》、《恋爱的风景》。
第三章第三节高南下去歌舞团“炫耀”。卫国这些中学红卫兵们,又“杀”回母校小学……
说实话,高南下为何想方设法加入北京的“联动”红卫兵,心中深处,还有一个暂不能示人的原因。那便是,他要用这个崭新的形象去舞剧院,改变自己在女孩中的印象,特别是对玉秀。要让她们晓得,并大吃一惊一一他居然是南城唯一的大名鼎鼎的首都“联动”红卫兵呢!
其实,收到“联动”红卫兵袖章的当天,他就不是来学校“展示”,而是先去了歌舞剧院。
那时,歌舞剧院还没有造反组织,只有些大字报。他这个戴着首都“联动”袖章的红卫兵来了,当然应该是醒目得很。但他自以为不是那种真正鲁莽的傻小子,为了彻底树立新的形象,这次,他先找到了梅阿姨,又跟在她后面,在院里假模假样地看大字报,双目却暗暗寻觅那些女孩与玉秀。但很不幸,他却被这个小个子的梅阿姨哈哈笑着不断捏住鼻子揪到她前面去看大字报,然后,还佯装正好回家,“押”着他上了公共汽车,结果,害得他谁也没看到。
后来,他又去了两趟歌舞剧院。自然,再不敢去找梅阿姨。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次,他终于让玉秀看到了自己,不,准确地讲,是自己看到了玉秀。
那次,是他有意赶到午饭时去的。他站食堂外,装作观看食堂墙上越来越多的标语口号和大字报,眼睛却盯着门口进出的女孩,便发现了她。
可她似乎瞟他一眼后,却好像没认出来。
他灵机一动,就迎面走去。
但她这次,怪了,只仍旧鼓着小胸脯走路,却不抬头扬脸,他只好故意用戴了“联动”红卫兵袖章的左臂撞了她一下,然后冲她急忙做出事先准备的假装不好意思的笑脸,还咧咧嘴,却又开不了口说声道歉(因从小就不习惯),于是,人家就根本不瞧他,只皱皱眉,便继续很有“范儿”地挺拔着身体走远了。
只留下他怄气地直跺脚。
那天,高南下说的话,卫国已听清;他的“联动”红卫兵袖章与证书,卫国也看清。晚上,卫国回家,开始翻箱倒柜。
其实,他在南下面前无动于衷,心里却是不服。他想:你那红卫兵袖章再狂,也不过是块红布,我要找块红绸来做袖章。
他妈知道后,拿出一块红绸给他。见儿子喜上眉梢的样子,不由道:儿子,妈干脆给你用金线绣上红卫兵三个字好了。
卫国惊道:真的吗,那太好了!妈,你啥时间学会绣东西啦?
妈自豪道:傻儿子,我小时候就学会了。
原来,她虽生在地主的深宅大院,从小便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小姐,但在那时的地主家庭,作为女孩,除了念书,还是要学一些诸如刺绣之类的所谓“女红”的。
这些,卫国当时自然不懂。
妈妈熬了两个晚上,才一针一线给他认真地绣好这金丝红绸的红卫兵袖章。
卫国身穿父亲一身黄卡叽布夏季干部军装(军衔制时的军官夏季常服),赶紧戴上了红卫兵袖章,又翻出55年刚实行军衔制时,爸爸配发过的很宽的仿苏式牛皮武装带,扎上后,看了看,忽然嫌斜挎肩头的小皮带太张扬,便拆下,再试试,这次,颇满意。
于是,卫国便迎着太阳出了门。
卫国这一身,是那时最漂亮、最帅气、最时尚的男孩服饰了。
一路上,不知慕煞了多少男孩;也不知吸引了多少女孩。
卫国进了学校,在同学们的目光注视下,按这段时间的习惯,头件事,便是去看学校有没有新写的“*”的大字报,再往后,要去参与准备批斗校长的会议。
可突然,他看到了另一个吸引男女同学和红卫兵视线的人。
那人好像是个真正的军人,头上戴红五星,领上佩红领章,身着65年取消军街制后刚配发的四个口袋的草绿色(后俗称国防绿)65式干部军装,斜背着军用挎包,腰上扎一条干部专用的红棕色人造革武装带。真好比一棵翠绿的青松顶着几道鲜红的霞光立在那里,一脸朝气,英姿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