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姐姐的,就是喜欢看弟弟这样自信的神情,仿佛天下都是他的,未来也全是他的。可她又牢记长姊的职责,适当泼泼冷水:“好好好。我们明家三个男孩子,都去念一个学校了。要我说,圣约翰的少年班也蛮好,将来还能留美。”
明楼挽住她的胳膊,亲昵地说:“我的好姐姐,你就让阿诚自己拿主意吧。”
明镜的预想一点也没错。阿诚听说兄姐们想要他去考学,静了一静,点头说,好。
明镜看了看一旁的明楼,继续和颜悦色地问:“袁先生说你可以跟着同龄的孩子上中学了,阿诚你想考哪所?姐姐想办法给你报名去。”
“徐汇。”
虽然这是预想中的回答,但明镜还是想争取一下自己的初衷:“圣约翰想过没有?那也是好学堂。”
明诚转过头去看了一眼明楼,没吭声。
见状明楼走上前,揽住阿诚的肩膀:“那就念徐汇。”
阿诚听到这里,扭头看明楼,轻声问:“考不上怎么办?”
“你一定考上。”明楼鼓励他,见姐姐还在,又把“明台都能考上”默默咽下去。
阿诚去徐汇考试那天明镜和明楼一起陪他前往。像他这样一天正规学校也没念过的孩子,按理说徐汇是不收的,但明家以往对学校多有襄助,再加上校长听说阿诚格外聪明,生了爱才之心,破例给了个面试,并允诺说只要合格,就能来办就读手续。
校长是知道明家的男孩子的,无不高挑健康,笑容里全无一点人世间的忧愁和烦恼,于是见到阿诚的第一面,他不免有些吃惊:这么瘦小,简直说得上羸弱,比同龄的孩子足足小上一圈,也不笑,静静站在明镜和明楼中间,神情有些冷淡。眼睛里有十三岁孩子没有的成熟和隐忍。
但他很知礼,规规矩矩地鞠躬,问好,用的是法语。有一点口音,但发音标准,吐字亦清晰有力。
校长先用法语考他,又换英语,后来发现,他还懂一点意语。外文考完之后让他写字,默写《正气歌》,见他的字有褚遂良的影子,校长不由问:“平时都临什么帖啊?”
阿诚老实作答,手上不停:“临小王最多。小楷常临玉版十三行。”
“我看你倒是像褚遂良多些。”
阿诚又答:“嗯,教我字的先生说,褚河南虽是个文人,但临皇权不佞,人有傲骨,风采落落;字甜而不媚,亦有傲骨。学完小王再学褚河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校长听到这里笑了:“你这先生说得很有道理。”
阿诚飞快地瞥了一眼身侧的明楼,看见他嘴角的笑,也跟着一勾嘴角,又很快地隐去了。
校长接着考了他理科。阿诚把数学和地理都做完了,物理勉强做了些,生物和化学几乎交了白卷。
看了一眼他的卷子校长也不急着表态,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小公子今天先回去吧,我拿你的卷子给任课的先生看看。他们拿定了主意,办公室会打电话到贵府上。”
阿诚许久没有这样的挫折感,竟有完全不知道的科目,他咬了咬嘴唇,点点头:“谢谢校长。”
明楼一看他脸色就知道他在难过,但毕竟是在师长面前,他也不好说什么,悄悄拉一拉他的手,送去一个只有彼此才知道的安慰。
明镜再与校长寒暄了几句,三姐弟就告辞了。临出门前许久都没出过声的阿诚忽然开了口:“先生。如果我考不中,请您告诉我学校用的书,也给我自己学一学的机会。”
校长一愣,呵呵笑着说:“少年人好志气。就是要有这样的争强心。”
这话在阿诚听来不算赞扬。只是他习惯忍耐和隐藏,又鞠了个躬,跟兄姐离开了。
回家路上明镜见阿诚闷闷无语,笑着安慰他:“阿诚一定能考上的。考外语的时候,校长一直在笑和点头呢。”
阿诚紧紧牵着明楼的手,不吭声。
明镜又说:“小人不要心事太重。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都会了还念什么中学,直接念大学好了。我明天要去一趟苏州,回来带水八仙给你们吃。我说明楼,你这个做大哥的,倒是说句话啊。”
明楼笑笑,还是那句:“阿诚一定会考上的。”
明镜一下子吃不准他的神色和语气,却也不想让阿诚更沮丧,忙跟着说:“当然会考上啊。这样,正好差不多要下学了,我们等等明台,然后一起去沙利文吃点心好不好?”
阿诚当然知道姐姐这是在安慰他,乖巧地笑笑,也去牵明镜的手:“好啊。我想吃冰。”
“只能吃一份。我知道明楼不像话,带你们去吃都是要两份。”明镜佯装发怒地瞪明楼。
考试后过了一连好几天都没消息。明楼知道阿诚心里有些耿耿,但并不说破。
有一天兄弟两个在沙发上翻书,阿诚因为有心事,看着看着睡倒在沙发,额头抵着明楼的腿,像只小小的兽类。他并不喜欢与人亲近,但对于明楼,却是到底不一样的。就好像明台做噩梦的时候总是去找明镜,阿诚若是偶尔午夜梦回想到还在桂姨那里的事,就会睡到明楼身边来,冰冷的手脚贴着他,直到他把自己熨暖。年复一年,如今无论是明楼还是阿诚,都习惯了这种亲密和信任。
明楼看他直发呆,忍不住推他一把,喊他:“阿诚,来,把这句翻给我听听。”
说完就把手上的书递给他。是《神曲》的《地狱》,他正好翻到第三篇。
阿诚便坐起来,掠开睡乱了的额发,凑上前来看明楼随手指的句子,一字一句跟着读:“Lasciateognisperanza,voich“entrate…”
这句子从他口中读出,分外柔和。他略想了一下,说:“‘进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
明楼一怔,半晌后再说:“来,接着往下翻……翻到第十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