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 7 章_穿成捕快的小跟班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7、第 7 章(1 / 2)

大燮显德十年,五月初六,是淇乐伯庄广陌的三十六岁寿辰。

自从两年前太后仙逝,皇帝立誓守孝三年,一心只问朝政,不兴礼乐。加上这两年边疆时有战况,军饷消耗与日俱增,去年北方又遇到灾荒,圣上哀民生之多艰,开国库粮仓赈灾济贫。

两年下来,眼看着国库日渐空虚,于是皇后领后宫一众嫔妃,主动消减开支,为皇帝陛下分忧。

见皇室如此以身作则,望京城内的王公贵戚,富商巨贾,都纷纷返璞归真,节俭起来。

从那以后,望京城内少有鼓乐丝竹之声,朝廷各官员的亲眷之间,虽仍然时常有走动往来,但到底比不得以往那般,动辄大设宴席,极尽浪费之事。

淇乐伯此次寿辰,因算不上大寿,也未曾大操大办,只在府内设了一席家宴,出席的只有几位家人和借住在府内的亲近友人。

江楼月在几日之前,亲自将庄广宁预定的《蓝睡莲》送到了淇乐伯府。

送货之前她做了些功课,知道上回来的青衫男子,就是当今淇乐伯的亲弟弟,庄广宁。

淇乐伯府人丁简单,如今在内府当家的,是先伯爵的夫人,现淇乐伯的嫡母,老夫人齐氏。

不过,淇乐伯庄广陌,虽是嫡出长子,却并非这齐氏所出。

庄广陌的父亲,先老伯爵庄永嗣年轻时,曾云游四方,游历至岭南一带时,偶尔结识了世代清流名门的颍川陈氏之女。

二个人少年相识,两情相悦,家世又门当户对,最后结为夫妇,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当时也是街头巷尾的一桩美谈。

只是那陈氏女远嫁至望京后,故土难归,她孤身一人毫无倚靠,心里唯有老伯爵一人。

虽然老伯爵对她情深意重,却也难免在外逢场作戏,陈氏女恃才傲物,让她做小伏低,曲意逢迎,到底有些意难平,于是反而让其他人钻了空子。

最后夫妻二人离心离德,陈氏女也在生下长子庄广陌不久,抑郁而终。

先淇乐伯也是个痴人,原配陈氏亡故后,先淇乐伯很是懊悔,当下便遣散了家中妾侍,从此也无心官场,每日只在家读些“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诗词,这之后又足足过了十余年,方才续弦,娶了齐氏。

齐氏婚后也育有一子,便是二少爷庄广宁。

正因为隔了十余年才续弦,庄广陌和庄广宁兄弟二人年纪相差了十几岁,如今庄广陌已三十六岁,庄广宁却才年方十八,更似两代人而不似兄弟。

庄广宁去年刚刚参加科举,如今过了乡试,只等明年春闱的会试。

他原本就家世不凡,本人又相貌清俊,再加上性格温润如玉,因此,在如今望京城里,有女儿尚未婚配的人家里,颇具人气。

除了庄氏兄弟二人外,府上还住着庄广陌的夫人朱氏,庄广陌与朱氏膝下有一子,名为庄举贤,今年十六岁,去年与庄广宁一同参加乡试,却未中第。

都说庄举贤是个不成器的,平日里不爱读书,却只喜欢在后院与侍女们厮混。

此外淇乐伯府里还借住着几门远亲,想来是家大业大,也不在乎几个亲友偶尔来小住。

绿袖有些好奇江楼月为什么要做这么细致的调查,江楼月也说不上来。非要说有什么缘故的话,大概算是职业习惯吧?

那一日,江楼月将《蓝睡莲》装裱好,便亲自提着画,送到淇乐伯府门前。

小厮见到她出示二爷的手信,不敢有所怠慢,亲自领她进了侧门,一路送到庄广宁的书房里。

她一路上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却一直在仔细观察,记下了自己所经过的地方,行走的路线及方位,甚至已经在脑海中大致绘出了地图——这也是她以前踩点时的习惯。

庄府几代高官厚禄,家宅比一般人家更大些,她一路从侧门走来,庄广宁又只住在偏殿的一隅,她脑中所绘出的,不过庄府整体面貌的十之一二。

小厮将她领至偏殿的书房,便退下了。

庄广宁见到江楼月,十分高兴。傅芜姑娘站在他身旁,也对江楼月微微点头示意。傅芜这一日穿的

是件新绿的褥裙,与庄广宁站在一起,如一双青葱一般,亭亭玉立。

屋内还有一名二十余岁的男子,人很高大,仪表堂堂,江楼月却不曾见过。

庄广宁向那男子介绍道:“这位是博雅斋的掌柜,江楼”,又向江楼月介绍道:“这位是我的表兄,严润东。”

江楼月将画交到小厮手里,双手作揖,向那男子打招呼。

她听说,庄广宁有一位表姑母王氏,去年带着儿子来京城赶考,齐家老夫人便邀请她们到府中做客,如今二人也客居在庄氏府上。

想来,这位便是那位表姑母之子。

“江掌柜来的正好,广宁哥哥与润东哥哥各作了一篇文章,原是要我做评审,润东表哥却偏要说这样有失公允。你来了,刚好也一起评鉴一番,如何?”

傅芜俏声对着江楼月说道。

说着,她又偏头朝严润东笑道:“润东哥哥,不知这样可算公允?”

江楼月可不想平白得罪人,忙摆手说:“我向来不通文章之道,恐怕难当重任。”

她说的是实话,古时候科举,考的都是八股文,她只是比平常人多见识些文物,多背些文章典籍,八股文什么的,着实没什么经验。

三人见他推脱,只当他是自谦,便也不再勉强。

于是庄广宁又兴致勃勃地命人将新画拆开,邀请严润东一同欣赏。

几人兴致勃勃,又说起那天在博雅斋见到江楼月临《中秋帖》一事。

庄广宁笑,“江掌柜倒真是个雅人。”他又对严润东说道:“上回我和芜妹妹去选画,正遇到江掌柜在练字。写的正是《中秋帖》,笔意虽不及王献之,却也是难得一见。”

傅芜也在旁边点点头:“是还不错,不过,我觉得失之模仿痕迹太重,比不上二哥哥的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