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临安的兴旺,一直延续到元朝,曾经被意大利著名旅游专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华贵之都”…
临安经济的繁荣,让赵构心中有了底气,他下定决心要与金兵一决雌雄,可想起以前的一帆风顺,却举棋不定。
从此以后,赵构再也没有被金人欺侮过,要不是他东躲西窜,那头吃东西的项颈早就不属于自己了;要不就去五国城与他的父兄团聚。
想到这些惊心动魄的事,赵构心中总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
建炎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赵构奉钦宗之命,与王云出征金国。
通往磁州,州官宗泽劝赵构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兵临城下,求和还有什么用,你这个去岂不是自找麻烦!”
民众还拦住赵构的马不让他北走,赵构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于是驻扎相州,号称河北兵马大**。
第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
金兵在京城烧杀抢掠,激怒了赵构;这一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是为高宗,改年号为“建炎”。
赵构即位后,一心想把金兵逐出中原,但数十年朝廷积弊未改,士卒一见神勇彪悍的金兵,不是投降就是逃跑。
赵构无法保护自己,只好率亲信南逃。
赵构逃走那是形势逼出来的,而不是后世一些道学先生嘲笑的,说赵构被金人吓破胆,一见金人只是逃走云云。
三十而立,意思是说,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逃跑是保存自己的有效方法;只有保存了自己,才能等待机会去歼灭敌人;避之不及,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是识时务者选择的最佳方法,有什么不可?
赵构执政初期,以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守备,发动军民抗击。
很快,他罢免了李纲,任命黄潜善、汪伯彦为副都统,将宋军防线从黄河前线南下淮汉长江一线,扭转了抗战的局面。
那是赵构的错,可童鞋们要明白,那时的赵构也才二十多岁,还能不犯错误吗?正是由于赵构年轻无知,犯下这样大的错误,才使金兵轻而易举地分三路越过黄河,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的广大地区。
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实施“搜山查海”行动,率众大举进攻江南;江南一夜成军,赵构乘船逃亡。
浙东制置使张俊领兵至明州,欲随高宗下海,但未乘船;高宗手书赐俊,许以守敌,成功为王,于是张俊就留明州为敌。
金兵先锋至,张俊部将杨沂中、田师中、赵密等与敌交战,又得主簿李质所部舟师、知州刘洪道率州兵相助,大败金兵,杀数千人。
明王朝挫败了金兵,缓和了赵构的紧张情绪,欣喜地说:“谁说金兵是无敌的?张将军镇守明州,斩贼数千人;我军士气高涨,金兵不败的神话不攻自破…”
在明州吃了败仗的金兵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一举攻占明州后,立即乘船下海追击赵构。
可是海上风雨飘摇,金兵不懂海事,宋提领海船乘着张公裕率领的大船乘着进攻,金兵败逃,返回明州,对兀术说:“搜山查海已毕!”
金兀术烧毁了明州城,掠夺了临安的一段道路,率兵北上;沿着运河前进。
金兵至镇江,使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原驻扎在秀州青龙镇、江湾(今上海境内)的韩世忠,闻兀术已赴平江,遂迁往镇江。
金兵至,韩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寺,兀术欲渡江,遣使通问,并约之。
双方军队交战数十回合,世忠夫人与夫人梁氏亲击战鼓,金兵终不能渡江。
兀术遣使致词,愿归还江南被俘人口,并增以名马,均遭韩世忠拒绝。
秃鹫只好率兵沿长江南岸西行,世忠率船只沿江北岸并行,且战且走,最后将金兵堵住在黄天荡……
黄天荡是一条死水港,金军多次突围,都没有成功;后来又听说有老鹳河故道可通秦淮,便派军夜间凿渠数十里,得以逃到建康,但仍不能过江。
那时的福建人王某就向兀术献策,舟中载土,上铺木板,用木板作船桨,在没有风的时候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