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循的话,四维都算不错了,毕竟只用七十愉悦点召唤的。”
刘辩想到,有一个叫做朱浮的人。
朱浮是东汉沛国萧人,字叔元。初从刘秀为大司马主簿,改任偏将军,从定河北。后拜大将军领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建武二年受封舞阳侯,食邑3县。但不久因为旧怨,为渔阳太守彭宠所攻,第二年汲郡太守张丰也起兵反汉,朱浮兵败弃城。尚书令侯霸奏朱俘"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刘秀念其有才有功不忍加罪,让他代替贾复担任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并改封父城侯。建武七年,任太仆,二十年代替窦融担任大司空,二十二年因事免,二十五年徙封新息侯。明帝时被杀。
朱浮是武将,兼有文才。他写文章,下笔如行云流水,文采斐然,论理立意,引经据典,警语时出。他的为幽州牧致彭宠书,言词犀利,脍炙人口。其中"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一句,颇为后人传诵。朱浮重视人才。在做幽州牧时,广揽州中名流,就是在王莽政权中做过官的,也在延揽之列,并从各县调集粮食,供养他们的妻子儿女。建武七年,朱浮以国学既兴宜广开博士之选,谏止刘秀在洛阳一地选博士的做法,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
刘秀即位后,以御史监察州郡官员,只要有所弹劾,立即加以处置,出现官不安其位的现象。于是朱浮上书奏称:陛下听信监察官员的话,监察官员又听信手下随从的话,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任免年俸几千石的高官,完全取决于年俸百石的低级小官;不让三府查勘核对,就无法知道所奏是否属实,处理是否得当,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刘秀把朱浮的奏疏交群臣共议,结果多数人赞同,从此吏治一清。永平中有人无凭地告发他,汉明帝怒,赐朱浮死。死后入乡贤祠受百代敬仰。
朱浮任幽州牧时,为了笼络当时的一些名士和旧官僚,把他们都收罗在自己的左右,还发粮食给他们的家属。当时鱼阳太守彭宠,以为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反对他这样做,两人因此互相争执,各不相让,仇恨愈来愈深。朱浮便向光武帝密奏彭宠受人货贿,招兵买马,积聚粮食,意图难测。光武帝就下令召彭宠回京,彭宠大怒,拒不应命,并起兵攻打朱浮,朱浮便写了这封信给彭宠,劝他收兵。朱浮写信的动机,显然是企图利用朝廷的力量,向反对他的人施压,但态度既严正又婉转:一方面劝告彭宠要为自己前途着想;一方面叉提醒他不要妄自尊大,规劝与警告并存。特别是最后一句"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后果,不要让亲朋好友友痛心,而让敌人高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
朱浮两汉之际沛国萧县人。范晔在后汉书中罕见地没有交代朱浮的出身门第,但我们从光武帝对他的任命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任命朱浮为大司马主簿。大司马就是总参谋长,大司马主簿就是总参谋长的秘书,此时的大司马是吴汉,他来自北方渔阳,是一员骁将,不擅长打理日常事务,大司马主簿就成了大司马的常务助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岗位,光武帝一定会用自己的嫡系亲信。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平民情节很强的人,他对出身门第向来缺乏认识,所以朱浮作为光武帝的嫡系亲信十之八九出身平民,这在东汉时期是不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范晔写后汉书的时候没有找到朱浮出身的相关资料。
后来朱浮作战有功,升任偏将军,跟随刘秀攻下了邯郸。此时刘秀派吴汉刺杀了更始政权幽州牧苗曾,任命朱浮为大将军幽州牧,镇守蓟城,负责征讨北方。注意啊,刘秀当时根本就没有多少地盘,幽州几乎是他唯一的比较完整的辖区,看来刘秀对朱浮的信任别人比不了啊!建武二年,在功劳不明显的情况下,朱浮被加封为舞阴侯,食邑三个县。朱浮表现得很有才干,很想快出政绩,他征召了涿郡王岑等人作为从事,王莽时候的两千石官员也全部征召,给他们很高的待遇,弄得财政非常紧张。
光武帝刘秀对手下人就很大方,随便封个侯就是几千户,朱浮的作法显然和刘秀一脉相承,那就是高官厚禄收买人心。但渔阳太守彭宠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天下未定,军旅正兴,不应该任命很多官员,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战争中去。从行政级别来看,渔阳太守彭宠是幽州牧朱浮的下属,但彭宠有大功于刘秀,在刘秀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彭宠归顺了刘秀,使刘秀有了一个立脚点,刘秀的很多将领包括大司马吴汉都来自渔阳,原来都是彭宠部下,所以彭宠自恃有功,有点桀骜不驯。此时如果朱浮能够采取比较温和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事态恶化,但朱浮没有这样做,他"以峻文诋之",相当于把彭宠教训了一顿。彭宠这人也谈不上有多倔强,但他认为朱浮对他的这番教训应该是刘秀授意的,是刘秀告诉朱浮对他不用客气的。朱浮密报刘秀,说彭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
刘秀非常讨厌彭宠,彭宠这人像个钻心虫,别人的心理根本瞒不过他,刘秀做人已经算比较光明的了,但在彭宠这双鹰眼面前还是感到不自在,彭宠对此也心知肚明。彭宠知道朱浮告他黑状之后,认为已经无路可走了,于是举兵进攻了朱浮。朱浮给彭宠送来一封信,其中的思维方式绝不是朱浮应该具有的,那是光武帝刘秀的思维方式,"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今乃愚妄,自比六国。六国之时,其势各盛,廓土数千里,胜兵将百万,故能据国相持,多历年世。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这事瞒不过彭宠,他原来的怀疑得到了证实,马上大举进攻朱浮,同时联合了涿郡太守张丰,朱浮腹背受敌,形势危急。朱浮原本以为刘秀一定会亲征,没想到刘秀只派来了游击将军邓隆,朱浮赶紧上书刘秀,要求刘秀立即出兵。实际上刘秀确实想出兵营救朱浮,但是当时洛阳附近也出现了变乱,大臣们认为不能舍近求远,刘秀临发兵又变了主意,他让朱浮加强防守,自己麦收后再来。朱浮防守经年,城中粮尽,人们易子而食,正赶上上谷太守耿况派兵来救,朱浮趁势突围,到达良乡的时候,自己的手下又叛变了,朱浮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孤身遁逃,勉强生还。蓟城投降了彭宠。
尚书令侯霸认为朱浮"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刘秀没有杀朱浮,还任命他为执金吾,加封父城侯。哎呀,不杀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重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朱浮基本上是遵照刘秀的旨意做事的,所以有罪也不能杀,此后再也没有派朱浮带兵打仗。
光武帝刘秀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也严格,还有点信不过别人,他派出的地方官只要有一点过失,立马罢官,这样一来官员们换来换去像走马灯一样,老百姓也不得安宁。建武六年,发生了日食,朱浮趁机上书光武帝,他认为"天下非一时之用也,海内非一旦之功也。愿陛下游意于经年之外,望化于一世之后,天下幸甚。"说白了就是你别犯急性病,耐心点,地方官至少也得让他干满一年。给光武帝刘秀提意见风险挺大,一般人都不敢,但朱浮不怕,并不是因为朱浮胆子比别人大,而是他知道光武帝信任他,他是他的嫡系。原来的时候,地方官是否称职都要由三公讨论,三公各有属官,他们负责具体考察,三公就可以决定地方官的任免了。但光武帝信不过别人,他把用人权收归自己,全靠自己的察言观色来确定人选,然后派人监视,这个方法有点类似明太祖朱元璋的厂卫特务制度。
朱浮上书光武帝,他认为这个方法不好,应该耐心点,"传曰:'五年再闰,天道乃备。'夫以天地之灵,犹五载以成其化,况人道哉!臣浮愚戆,不胜惓惓,愿陛下留心千里之任,省察偏言之奏。"建武七年,朱浮升任太仆,他再次上书光武帝,要求加强文化事业,得到光武帝的支持。建武二十年,朱浮接替窦融当了大司空,两年后由于别人的事受到连坐,免官,三年后,改封新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