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筛选人物(二)_三国之召唤天下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22章 筛选人物(二)(1 / 1)

朱浮有些才干,文笔也说得过去,又是光武帝的亲信,经常挖苦别人,弄得大臣们怨气很大,实际上这正是光武帝要的,刘秀是用朱浮来制约大臣们,让大家处于一种不团结不安定的状态中。在光武帝当政的二十多年中,朱浮功不抵过,但混得如鱼得水,步步高升。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朱浮的灾难立马就来了。汉明帝非常讨厌朱浮,永平年间有人控告朱浮,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汉明帝赐死了朱浮。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在光武帝的时候,朱浮有罪没杀,在汉明帝的时候,朱浮无罪被杀。

“姚崇倒是也不错。”

而一想到姚崇,刘辩就想到了张说。

张说的祖先原是范阳,世代居于河东,后迁至河南洛阳。永昌元年,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举行制科考试,命吏部尚书李景谌考核策论,张说的应对排名第一。武则天认为近古以来没有甲科,将张说定为乙等,授任太子校书,后任左补阙。圣历二年,武则天命张说等学士四十七人编修三教珠英,并由麟台监张昌宗总领此事。但是,张昌宗不学无术,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张说与徐坚出力最多。武则天在三阳宫避暑,到了秋天还不回京。张说上疏进谏,并提出四条不能留下的理由,但是武则天没有理会。三教珠英修成,张说改任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被提拔为凤阁舍人。张易之与张昌宗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并让张说作证。张说在武则天面前,不但没作伪证,反而揭露张易之逼他诬陷魏元忠的真相。魏元忠因此得以免死,而张说却因忤旨被流放钦州。

之后唐中宗复位,张说被征拜为兵部员外郎,后任工部侍郎。不久,张说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但丧期未满,中宗便欲起复他为黄门侍郎。当时,礼教衰薄,很多人都以能在丧期中被起复为荣耀,而张说却能坚守礼制,数次上表推辞,言语恳切,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服丧期满后,张说复任工部侍郎,不久改为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唐睿宗继位,张说改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谋夺皇位失败,其党羽数百人被捕获。东都留守审讯数月,迟迟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张说前去审理。张说只一个晚上便查清此案,将主谋张灵均、郑愔等人捕获,弄清全部罪状,其余误捕下狱的一律宣布无罪释放。睿宗慰劳道:"知道你审理这个案子,不冤枉良善,不遗漏罪人。如果你不是忠正之人,怎能做到!"并命他与国子司业褚无量一同担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读。

景云二年,张说进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当时,太平公主交结朝臣,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睿宗对侍臣道:"有术士上言,五天之内将会有急兵入宫,你们为我做好防备。"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张说则直言不讳道:"这是有小人想离间东宫,陛下如果让太子监国,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胆怯,流言便会平息。"睿宗大喜,当日便命李隆基监国。

先天元年,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荐萧至忠、崔湜为宰相。张说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罢去相位,贬为尚书左丞、东都留守。张说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怀阴谋,于是派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以铲除太平公主。开元元年,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张说被征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职名称,张说被改封紫微令。张说与同州刺史姚崇关系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为相,张说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提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玄宗明知是张说的计谋,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后,张说非常害怕,私自到岐王李范府中申述诚意,结果被姚崇告发。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张说又被他事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

开元四年,苏颋担任宰相。张说与苏颋之父苏瑰是故交,便撰写一篇五君咏,在苏瑰忌日时献给苏颋,其中一则是记载苏瑰的故事。苏颋非常感动,向玄宗进言,改任张说为荆州长史。不久,张说改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七年,张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率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帐中。副使李宪得知后派人传信,劝他不要涉险,张说却丝毫不惧。诸部落深受感动,得以安心。

开元九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攻陷兰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当时,康待宾暗中勾结党项,攻破银城、连谷,还占据粮仓。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当逃到骆驼堰时,党项反戈,叛军溃散。张说招抚党项流散人员,使他们各安其业。副使史献认为党项反复无常,建议把他们全部诛杀。张说道:"如果把他们全杀了,是违背了天道。"于是奏请设置麟州,安顿党项。同年,张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元十年,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并巡视边防五城。当时,康待宾余党康愿子举兵造反,自立为可汗,并劫掠牧马,西渡黄河出塞。张说率兵追讨,在木盘山擒获康愿子,俘虏三千人,又将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余人强行迁往中原的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边境有镇兵六十多万,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为由,奏请裁军二十万,让他们回乡种地。唐玄宗对此犹豫不决,张说道:"边军虽多,但各将帅都只管拥兵自卫,役使兵丁营私。真能制敌,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担心裁减人员会招来寇贼。臣请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担保。"玄宗这才答应。当时,诸卫府兵贫弱,大都在轮班休假时逃跑了。张说建议招募壮士,修改条令,减少劳役,不到十天,便选得精兵十三万,分别补给各卫,增强京师的守卫。这就是后来的彍骑卫队。

武则天晚年,张昌宗构陷魏元忠与高戬谋反,并许给张说高官厚禄,让他作证。武则天询问张说,张说还未答话,魏元忠道:"你想和张昌宗一起陷害我吗?"张说怒道:"你身为宰相,怎会说出这种陋巷小人的言语!"这时,张昌宗在一旁急忙催促张说,让他赶快作证。张说道:"陛下看到了,张昌宗在陛下面前,还这么逼迫我,何况在外面呢!我没有听说过魏元忠要造反,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张易之急忙大声道:"张说与魏元忠是共同谋反!"武则天追问详情,张易之回答道:"张说曾经说魏元忠是当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太甲,周公作了周朝的摄政,这不是想谋反又是什么?"

张说辩解道:"张易之兄弟是孤陋寡闻的小人,只是听说过有关伊尹、周公的只言片语,又哪里懂得伊尹、周公的德行!当时魏元忠刚刚担任宰相,我以郎官的身份前往祝贺,他对客人说:'无功受宠,不胜惭愧,不胜惶恐。'我确实是对他说过:'您承担伊尹、周公的职责,拿三品的俸禄,有什么可惭愧的呢!'那伊尹和周公都是大忠臣,自古到今一直受到人们的仰慕。陛下任用宰相,不让他们效法伊尹和周公,那要让他们效法谁呢?我难道不知道依附张昌宗就能立刻获取宰相高位、靠近魏元忠就会马上被满门抄斩的道理呢?只是我害怕日后魏元忠的冤魂向我索命,因而不敢诬陷他罢了。"武则天却道:"张说是个反覆无常的小人,应当与魏元忠一同下狱治罪。"

后来,武则天又一次召见张说追问此事,张说的回答仍然与上次一样。最终,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尉,高戬、张说都被流放岭南。

张说和徐坚同在集贤院当学士十多年,爱好一致,感情相投。当时和他们共事的学士们,已经衰落的很多,独有他二人还留在集贤院。有一次,张说把当年的学士名字一一写出来,和徐坚一起观看。

徐坚问道:"他们当年都是各有专长,各领风骚啊,请问文章方面,谁先谁后?"张说道:"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章,都是良金美玉,无可挑剔。富嘉谟的文章,严峻峭拔,雄奇豪放,别具一格,但他这种言论,若是用在议论朝政的地方,必然引起大乱子。阎朝隐的文章,浓妆艳抹,词藻华丽,轻歌曼舞,读后令读者愉悦,虽然有些风流儒雅,但是有点过于幽默诙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