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862年??咸丰崩,同治立。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除肃顺等八大辅臣。
鸦片战争告一段落,再来说说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在天京之乱后迎来一个新领导人,洪仁轩。
洪仁轩是洪秀全的族弟,是个知识分子,在香港和上海都待过,对西方国家有所了解。他来了以后给洪秀全献上一本他写的书《资政新篇》,宣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成果,建议太平天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造,主要是在经济方面的改造。洪秀全很感兴趣,任命他为军师,封他为干王,把朝政委托与他,就像当年委托杨秀清一样。
不过太平天国已呈颓势,没有机会给洪仁轩实行各项改革,比如造火车、建邮局、鼓励发明创造、开办银行保险等。太平军因为曾国藩回归清军而开始节节败退。
咸丰对太平天国迟迟不能剿灭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看八旗军实在不争气,银子花得哗哗的却看不到战果,只得转而依靠汉将汉军,召曾国藩回来继续指挥湘军,并派李鸿章去安徽组织淮军。
曾国藩重出江湖,战局立马发生变化。曾国藩率领湘军并指挥其他各路清军向太平军发起反攻。
李秀成善于计谋。但到了老奸巨猾的曾国藩这,他的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计都不能奏效。曾国藩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南京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为了打破包围圈,李秀成决定先攻破江南大营解决了后顾之忧再扭过头来对付曾国藩。他率军奇袭杭州,以“围魏救赵”之计调动江南大营。江南大营果然上当,派出主力部队去救援杭州。李秀成迅速回军,趁虚攻破江南大营,缴获了大批粮饷和武器弹药,打破了清军的包围圈。
太平军顺势发动东征杀入江浙,连克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直逼上海。
上海的“洋枪队”在美国人华尔的率领下迎战太平军被击溃。太平军随即向上海发动进攻。清军在英法的帮助下以密集的炮火击退了太平军。
曾国藩趁太平军主力东征指挥湘军围攻天京(南京)的西大门安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军救援被湘军击败。
李秀成率主力回援。他没有去安庆而是杀奔武汉,想再以“围魏救赵”之计解安庆之围。但武汉并非清军必救之地。李秀成杀至武昌县(湖北鄂州)也没引来湘军,只得回军江西。
安庆弹尽粮绝最终被湘军攻破。天京自此处于清军的枪口之下。
曾国藩布置兵马准备跟太平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但是咸丰皇帝是等不到南京决战的这一天了。
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咸丰在承德的避暑山庄郁郁而终。
《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的六弟奕?代表咸丰和英法在北京换约。咸丰躲在承德不愿回来,以免看到洋鬼子来换约时立而不跪。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首都被占领,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圆明园被毁,这一连串的打击最终将咸丰彻底击垮。咸丰肺病加重,咳血而亡。
这倒霉孩子前期碰到洪秀全起义,后期遇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位期间一天没舒坦过。死时才31岁。
咸丰死后,烂摊子留给了年仅6岁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那是他唯一的儿子。临死时,咸丰交代肃顺、载垣等八个大臣和大老婆慈安、小老婆慈禧共同辅佐小皇帝。
但是八大臣(主要是肃顺)和两太后(主要是慈禧)都对权力充满了欲望。他们在咸丰一闭眼就开始明争暗斗,把同治当成道具。
肃顺在朝廷以铁腕著称,并且性格刚硬,有跋扈专权之嫌。
慈禧是咸丰的宠妃,小皇帝的亲妈。因为咸丰体弱多病,慈禧经常替咸丰批阅奏章,久而久之不仅对官场了如指掌,也对权力充满了热爱。
肃顺对女人参政非常厌恶。据说咸丰临死前,肃顺用汉武帝杀钩戈夫人的典故劝咸丰杀了慈禧以防母后擅权。咸丰不忍杀掉慈禧但也担心肃顺预言的事情会发生,于是给慈安留了一道密旨,一旦慈禧出现擅权乱政的苗头立即出示密旨把慈禧杀掉。
不过这个说法至今存疑,因为正史上没有相关记载。多数人倾向于认为没有这道密旨。
还有一个说法也存在争论。据说咸丰也担心出现第二个鳌拜,所以留给慈安、慈禧两枚印章,传话下去,但凡肃顺等人做什么决定,必须有这俩娘娘盖章后才能作为圣旨下发。这个说法的争论点是:同治有没有把印章给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