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君臣互探
一
霍光刚选好了皇帝,又马上要选拔丞相。宣帝刚刚即位十天时间,安平侯、丞相杨敞因病去世了。
得知杨敞因病去世的消息,霍光心里十分难过。霍光想到:这杨敞是好友司马迁的女婿、自己从前的幕僚,虽说在告发上官桀等人谋反、废黜汉废帝刘贺的事情上有过害怕犹豫,一旦明白缓过神来,还是坚决拥护和积极支持我老夫的;提拔为御史大夫、丞相后,对自己可以是尊敬遵从、言听计从。想到这里,霍光于是奏请宣帝,诏令杨敞的儿子杨忠继承爵位,因杨敞拥戴宣帝即位安定皇室宗庙的功劳,又加封三千五百户的封地。
官场的人最喜欢最盼望的是场子里有人腾出位置,一个位置空出来了,就带来数人得到提拔的“连锁”机会。
由谁来继任丞相职位呢?从资历和可靠等方面上考虑,霍光决定推荐蔡义。
那蔡义的御史大夫一职,又由谁接替呢?霍光想到的是左冯翊田延明。左冯翊,官名兼行政区名,西汉京畿三辅之一。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于将右内史改为右扶风,将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田延明数次带兵平叛有功,在都尉、太守、大鸿胪、卫尉、左冯翊数个岗位上都是业有大绩、治有能名。
霍光心想,自己推荐的两个职位都是“三公”之列,又是自己与宣帝刚即位后第一次商议,我要来看看这个自己选立的新皇帝如何表现动作。
“皇上,老夫举荐的这两个人适合吗?”霍光仔细观察着宣帝的表情十分客气问道。
“大将军您这太客气了。”宣帝拱手说。
霍光一看宣帝向自己拱手致礼,心里一热,连忙说道:“这是老臣应该的。”
“正因为大将军是老臣,熟知朝中众臣百官,朕刚被您选立拥戴即位,什么都不熟悉,一切全依大将军作主。”宣帝诚恳说道。
“皇上太看重老臣了。”霍光动情说道。心想,这新皇上确实与刘贺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和档次,看来我这一废一立完全正确。
随后,宣帝下诏,令蔡义为丞相,田延明为御史大夫。
宣帝其实心里认为蔡义不适合担任丞相,但霍光提出了,自己不能一即位就反对,又想到霍光主政以来,反正丞相就是个摆设,自己也没有必要反对。
皇上对霍光的推荐完全同意批准任命了,朝中臣官中却有人有不同看法。
这蔡义此时已经八十多岁了,身材矮小,没有胡须,这时眉毛也脱落了,脸相好像一个老妇人,平时步履蹒跚、身体佝偻,常常还要两名属吏扶持才能行走。朝官中有人就说,“他霍光废了旧帝立新帝,他还是要在朝廷里主政专权,所以任用丞相不选拔年富力强的贤才能人,反而选了一个年迈力衰、可以由他完全控制的傀儡。”
这话很快传到霍光耳中。他深感此议论对自己大为不利,就对侍中郎官、左右随从及属官门吏们说:“蔡义大人精通经诗,给孝昭皇帝做老师深得称赞,在少府、御史大夫任上从没出错,完全应当担任丞相。我推荐他做丞相,怎么能说不是选择贤才呢?这种议论应该立即制止,不能让天下人都知道。”
朝中臣官从此闭嘴。
这个蔡义做了丞相四年就死了,谧号称节侯。他没有儿子,封国废除。
这时,朝中还有一个官员不仅对霍光的推荐很不满意,而且是很愤恨,根本不听霍光这些辩白,直接给宣帝上奏参劾他大将军霍光。
自上官桀、桑弘羊被杀后,朝中再无人敢反对霍光,更莫说向皇上奏本弹劾。是谁吃了豹子胆?霍光马上就知道,上奏参劾他的这人就是汉废帝刘贺的岳父、侍御史严延年。
严延年是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担任丞相属官时,严延年在丞相府稍微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回到家乡东海郡担任郡吏。严延年虽说身材短小,但应了那句“矮子离心近”,精通政务,精明强干、反应灵活、干事迅速,有人说他胜过以通达干练著称的孔子的学生子贡、冉有等人。通过选拔后,入京担任御史大夫属官,后推举担任侍御史。
严延年以前对霍光是言听计从,自霍光废黜自己女婿汉废帝刘贺后,那是恨得要命。见霍光一下推荐了丞相和御史大夫两个“三公”高官,心里猜测刚即位的宣帝一定心里不满,知道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又是霍光提拔的人,就越过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直接向宣帝上奏弹劾大将军霍光。
严延年在弹劾奏章里激愤写道:“霍光自辅政以来,违犯朝制,专权霸道,培植亲信,排除异己,特别是擅自废立国君,失去了为人臣下之礼,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
宣帝没有即位之前,听到别人议论霍光一人独断专权,就知道朝中大权完全掌握在霍光手中,接到严延年的弹劾奏章,心想:没有霍光的竭力辅政,能有我刘家江山社稷今天这样好的局面?没有霍光的果断废立,能有我刘病已今天的帝王之位?宣帝思考了一会,决定来个不作处理的处理。他在弹劾奏章上没有提出半个字的看法和处理意见,却又把奏章递给身边的黄门和侍从官员看阅,还故作生气说道:“真不像话,这完全是对大将军的诬蔑诽谤!”
黄门和侍从官员,包括霍光安排在宣帝身边的心腹,感到宣帝十分信任霍光,哪里知道宣帝这既卖好又敲打的手法,本意是让朝廷官员特别是让霍光知道,御史官员已经在弹劾霍光专权,特别是擅自废立国君,以让霍光及其亲信党羽今后有所警觉收敛。
严延年的弹劾奏章虽然没有任何处理结果,但经宣帝这样一“处理”却有了另外一个大“结果”。朝廷上下为之震肃,众臣百官对严延年既敬重又畏惧。敬重,是敬重他敢于挑战冒犯霍光;畏惧,是畏惧他以后说不定哪天也会弹劾自己,大家对严延年都是敬而远之、远而敬之。
严延年见上书弹劾霍光未果,心想:我弹劾不倒你霍光,我就来弹劾你的心腹亲信,便把矛头指向废黜自己女婿汉废帝刘贺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霍光多年的心腹亲信田延年。
严延年看到田延年经常身戴佩剑,于是就上书弹劾:“田延年携带兵器冲犯了皇上侍从坐的后车,犯下大逆不道之罪。”
田延年得知消息后,就上书辩白说:“这是严延年擅权报复,造谣诬陷,下臣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
宣帝这次根据严延年弹劾的对象和事情,将此事交付给御史中丞于定国去查办,笑着对身边人说道:“一个‘延年’弹劾另一个‘延年’,有点意思。”
御史中丞于定国接到宣帝的命令,连忙向御史大夫田延明报告,按照“惯例”,俩人散朝后一道来向霍光请示如何处理。
听了田延明和于定国的报告,霍光见严延年为自己女婿汉废帝刘贺被废黜,向宣帝上书弹劾自己不成,又上书弹劾田延年,心里极为震怒。他想了想,严厉说道:“新君刚刚即位,他就为报私仇、为泄私愤,连续诬告朝中大臣。朝中参与废黜他女婿刘贺的有那么多臣官,如果不彻底严惩他,那以后朝中官员将如何自处?朝廷政局又将如何安宁?”老练的霍光一下把朝中臣官全扯进去了。
“对,一定遵照大将军说的办。”田延明和于定国心里完全明白了霍光的意思,就表态告退。
田延明和于定国本来对严延年两次越过他们直接向宣帝上书弹劾就不满,听到霍光这么一讲,心里就更加恼怒。
“余大人,我们都参与了废黜他女婿刘贺,与他同在一起共事,那他以后也会抓住我们的一些什么问题上书弹劾。既然大将军已经明确指示,那我们这次就不能客气了。”田延明边走边说。
于定国一听,站住望着田延明说:“对,下官完全赞同田大人的意见,我们动手反过来查他!”
纵观人类的整斗史,可以看到,要是内行、同行互相整斗起来,那下手比外行的人就更快捷、更精准、更到位,因为都懂行、熟悉,运作起来那是驾轻就熟、如臂使指啊!
于定国是东海郡郯县人。他的父亲曾任专职司法的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判案公平,凡是被他依法判刑的人没有因不服而心怀怨恨的,为此,郡的老百姓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于定国从小就跟随他父亲学习法律,他在父亲死后也任过狱史、郡决曹等官职,后补廷尉史,因才智出众、办案有方升为侍御史,又升任御史中丞。
回到御史府,于定国叫来严延年问道:“侍御史大人,你上书弹劾田延年大人携带兵器冲犯了皇上的后车,你知道是何时何地?哪些人亲眼看见了?有谁能出来进行举证?”
“下官是听宫内黄门讲的。”严延年回道。
“你是熟悉法律之人,仅凭听说就向皇上上书弹劾朝廷重臣?田延年大人上书否认此事,你又没有直接人证,你这应是诬告朝中大臣啊!”
“这……”严延年语塞。
“你身为侍御史,主要负责对朝官进行监察,既然知道田延年经常身戴佩剑进殿,你为什么不及时制发文书移送到宫殿护卫部门进行禁止,而让他能够长期自由出入宫殿?”于定国严厉斥责说,“你就是严重失责啊!”
严延年看到御史中丞这种态度,心里马上明白了,明白了自己这着棋又下“臭”了,明白了自己这着棋为什么下“臭”了。
随后,于定国反过来以此事向宣帝上书,弹劾严延年玩忽职守,纵容罪人私闯宫禁,连续诬告朝中大臣,按照法律应该处死。
严延年一得到消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立即弃官潜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