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四月,宣帝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自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病逝以来,霍光主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他这一下甩手走了,西汉王朝如何向前走去,朝廷百官、天下百姓、周边邻国,无不观望着。
此时的朝廷还是没有霍光的“霍光朝廷”。霍光侄孙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总揽朝政,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还有侄孙霍云、六个女婿都在朝中位居要职,皇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皇后是霍光的小女儿,还有一些霍氏家族成员、霍光的心腹亲信都在朝廷重要岗位任官。
宣帝亲自主持朝政后,没有高兴失持高枕无忧,反而更加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分别召集自丞相以下各部门的主管大臣,听取他们汇报所负责事务的情况、措施以及对朝政事务的意见,然后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并随后考察、检验其功效。如此一来,朝廷机构健全协调,制度严密完备,人员配置得当,上下用心尽力,官员们没有人不能也不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整个朝政处于正常有序运行之中。
“皇上,臣上的奏章您看了吗?”御史大夫魏相在汇报完御史府的事后,向宣帝问道。
前几天,魏相就朝廷人事安排给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见宣帝几天了没有作出反应,着急之下,便利用皇上约谈的机会主动询问。
“朕看了。”宣帝平静回道。
“自皇上亲自主政以来,朝廷运行流畅有效,大家都纷纷称颂。自大将军霍光大人病逝后,大将军之位已经空缺数月了。”魏相说罢,望着宣帝。
“你说。”
“大将军之位长时间空缺,臣担心会引起朝臣争权。皇上应选任一个大臣为大将军,既对有功大臣明示尊崇显扬,又可镇抚各诸侯封国。”
“你认为张安世爱卿最适合?”宣帝反问道。
“对。臣认为应任命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将军,不要再让他兼领光禄勋事务。”魏相果断回答说。
“那谁来担任光禄勋?”宣帝又问道。
“张安世大人之子张延寿稳重厚道,臣建议皇上任命为光禄勋兼领宿卫职务。”魏相马上进言回答。
魏相见霍光死后,霍氏家族仍位高权重,就给宣帝上秘密奏章,名为安排大将军职位,实为打压霍禹、霍山和霍光两个负责宫中宿卫的女婿。他知道张安世的哥哥张贺对宣帝有抚养照顾之恩,揣测宣帝有报恩之心,就推荐张安世父子。
宣帝接到魏相的秘密奏章后,正中下怀,他正想通过任用张安世父子来报他哥哥张贺的恩情,更想通过这种安排来牵制霍氏家族,正在思考之中,魏相又来催问,于是决定按魏相的建议办。
魏相赶忙向张安世透露卖好,张安世一听,知道宣帝和魏相的真正用意,向魏相拱手致谢后,赶忙进宫面见宣帝,再三坚辞大将军一职。
“皇上,老臣胡乱听说,特先来将事情说出,我不先说明情况就不好办。自己实在是自量不足以居重要官位,继任大将军之职。希望皇上裁定可怜我,以保全老臣性命。”张安世跪在地上流泪说道。
宣帝听了,搀起张安世笑着说:“张爱卿就是太过谦了,你要是不可以,还有谁可以呢?”
“皇上要是不恩准,罪臣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张安世连连跪下叩头说。
“唉,好吧,朕就应了你。”宣帝搀起张安世说道。
宣帝见张安世态度如此恳切坚决,采取了一个变通办法,取消大将军称号,几天后,加拜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
张安世的职位与霍光生前一样,只是将军称号有点不同而已,但他知道宣帝的用意,处处小心谨慎,事事从不专主,一切听从宣帝的旨意,同时特别注意与魏相和许广汉等不发生矛盾。他知道一旦得罪了魏相、许广汉等人,他们就会说他是霍光心腹,后果不堪设想……
张安世的
担忧是对的。魏相很执着,一直在为削弱打压霍氏家族动着脑筋。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把他想到的一招写成秘密奏章。为了让宣帝重视采纳,也为了让宣帝不疑心他在泄私愤,奏章上不署上自己的名字,利用宣帝的前岳父许广汉因女儿封皇后、自己封侯仇恨霍家的心理,通过许广汉向宣帝递上这道奏章。
宣帝见是前岳父上的奏章,连忙打开一看,只见写道:
《春秋》讥讽由贵族世代为卿的制度,憎恶宋国三代人都做大夫,反对鲁国
季孙氏专擅国政,因为这都使国家陷于危难祸乱之中。我朝自孝武皇帝后元年间以
来,王室子弟能得到俸禄,朝政大事却都由职权最高的辅臣决定。如今霍光虽死,
但他的儿子仍为右将军,侄孙掌管中枢事务,子侄女婿们都身居权要、掌握兵权,
霍光的夫人显以及几个女儿都在长信宫门录有姓名,出入宫禁自由,甚至半夜也能
叫开宫门出入。霍氏一门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会渐渐难以控制,所以应设法
削弱他们的权势,消灭他们可能会生出的阴谋,以巩固皇家的万世基业,也可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