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的名节家世。
“昌成君,这奏章是谁写了托您交给朕的?”宣帝一看就知道,自己这位前岳父即使想得到,也无论如何写不出这奏章,于是就直接问道。
“皇上,是御史大夫魏相大人。”许广汉知道这瞒不住宣帝,直接回答说。
“这个魏相真是。”宣帝摇着头说。
“这魏相大人说的对啊!”许广汉小心看着宣帝的脸色说道。他心里清楚明白,眼前这位已经不是困境之中需要他家帮助的穷女婿刘病已了,已经是完全掌控朝廷和整个天下的精明大汉皇帝。
“对与不对,朕心里有数。这奏章的内容一定要保密,您千万不要告诉他人。”宣帝对许广汉嘱咐说。
“老夫明白。”许广汉点头应诺。
许广汉走后,宣帝叫来魏相故意问道:“魏爱卿,你上奏章怎么不署名直接送给朕,反而要匿名通过昌成君啊?”
“皇上,霍光大人生前因丞相田千秋儿子一事,曾把我撤职关在狱中,臣怕皇上和同僚认为我一再上书,是为了泄私愤报私仇。”魏相神情尴尬地说道。
“哈哈!”宣帝听后笑着说,“只要真是为了朝廷,出于公心,哪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
“皇上,说到上书,臣还有一个建议,不知可讲否。”
“你说。”
“皇上,依照惯例,凡上书朝廷都要把奏书写成两份,其中一份注明为副本,由主管尚书事务的人先打开副本审视,如所奏之事不妥,就会把正本搁置起来不上报皇上。臣认为这种规定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容易让居心不良的人阻塞言路,从而蒙蔽皇上。”
“是啊,爱卿说的很对。那你说如何改进?”宣帝高兴地站起身来,打断魏相说道。
“臣建议取消奏章副本,所有上书奏章不经尚书主管官员开阅,全部原本原样转报给皇上。”魏相脱口而出。
“好。”宣帝认为魏相的建议很对,立即下诏取消奏章副本,并给魏相加官给事中。
宣帝在重视朝廷机构、人员、运行机制调整改革的同时,极为重视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高级地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对丞相韦贤、张安世、霍禹等人说道:“老百姓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没有忧愁怨恨,主要就在于朝廷为政施策公平清明,处理诉讼合乎情理。能与朕一起做到这一点的,不正是那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二千石官员吗?”
“皇上英明。”丞相韦贤拱手说。
“皇上有什么诏示?”张安世问道。
“凡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二千石官员到岗任职前,朕一定要亲自面见,请二位爱卿注意安排并提醒朕。”宣帝回答说。
凡是选拔任用的高级地方官吏,宣帝一一亲自召见询问,观察其言行举止、抱负打算,随后再跟踪考察他到任后的所作所行,看是否与他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言行不一的,便责成相关官员追究原因何在。
渤海郡每年出现饥荒,盗贼并起,而时任郡守却一直不能有效治理。丞相韦贤、御史大夫魏相推荐龚遂可以胜任,宣帝于是让龚遂担任渤海郡守。
龚遂已七十多岁,宣帝任用前召见龚遂,见他个子矮小,与他所听到的形象不大相符,内心里一下就有点看不起他了,于是担心问道:“龚大人,渤海郡动荡不安,朕非常担忧。请问爱卿去后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来平息那里的盗贼,实现那里的长治久安呢?”
龚遂从宣帝脸上表情看出了宣帝的心思,他平静自信地说:“皇上,海滨离朝廷遥远,未蒙圣上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困扰而当地官吏却不加悯恤,所以使得海滨百姓被迫闹事,好像幼儿盗窃兵器,戏弄于池畔一样,并非有意为乱。”龚遂停了停,接着向宣帝反问道,“现在皇上您打算让我以武力制服他们呢,还是让我用德化安抚他们使他们得到安定呢?”
宣帝听到龚遂的问话,微微一笑,非常高兴回答:“朕选派有德行的人去治理,肯定是打算用德化安抚,使他们得到安定。”
宣帝的话音一落,龚遂就接着说:“微臣我听说治理叛乱的人就好像清理没有条理的绳子,不能心急;只能一步一步地来,然后才可以治理。我希望朝中丞相、御史不要用法令条文来限制我,让我完全能见机行事。”
“哈哈,人还没去就在要权啊!”宣帝听后笑道,“行。”宣帝当场答应,并赐给他黄金和专车。
龚遂到达渤海地界,郡中官吏听说新太守到来,派兵迎接,龚遂将护送迎接的人全都打发回去,立即下发文书到所属各县,要求全部撤回追捕盗贼的官吏,宣布凡手执兵器的人定为盗贼一见就抓,所有手持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善良百姓,官吏不得盘查过问,更不要抓捕。
郡内许多抢劫掳掠的盗贼团伙,听到龚遂的命令后马上解散,放弃兵器而手持锄镰回家种田。随后,龚遂要各县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贫民,选拔起用有德行的官吏到各地安抚管理百姓。
龚遂到各地视察,发现风俗奢侈,喜从工商,不务农事,于是亲自施行节俭以作表率,并鼓励百姓致力于农桑,规定每一个人必须种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每一家喂养两只母猪、五只鸡。见有人携带刀剑,便让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经过治理,渤海郡内每家都有积蓄,吏民都很富裕,官司逐年减少,动乱完全平息,百姓安居乐业。
重灾区渤海郡尚且稳定发展,宣帝完全统治的整个国家可想而知。
没有霍光主政,太阳仍正常升起,地球仍正常运转,天下官民不再担忧,周边邻国不敢小视,西汉顺利完成了两个时代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