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也就只有我会觉得他很帅吧!石音心想。按照当今主流的审美标准,没有哪个女生会将他和“帅”发生联系。帅的标准,自然是长的高,身材好,皮肤白,颜值高,穿衣风格佳。然而石音却永远对符合这一主流标准的男生提不起一丁点兴趣。
记得有一次——
“音音你看,我们学校的校草!”
“噢。”石音又一头扎进书堆里。
我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生吧?石音有时候这样想。“高富帅”和“白富美”一直被石音无情地列入“无聊而无知的群体”。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啊!他们空有一副父母赐予的好看的皮囊,却没有实质性的闪光点。他们没有付出成正比的劳动,却心安理得地,享用着广大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出的财富。因为“颜值”和“财富”,他们受到很多很多人的吹捧乃至金钱的付出;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给予这些吹捧他们的人以任何恩惠——可能唯一的恩惠是他们所谓的“美”吧。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就算单从“美”的表面含义上看,她也从来在这群“普遍意义”上的“帅哥”、“美女”身上看不到任何关于“美”的影子——他们更像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空壳——至少第一映像是如此。
对于石音,于海几乎符合她对“美”的定义。但唯一不解的,直到毕业也无法理解的是,他为什么要学理科?人总是需要一些证明自己的时候,这不可否认。但是倘若多年努力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那是不是太荒谬了?
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努力读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穷,过上富裕无忧的生活。这无可厚非,甚至理所当然——一个人努力读书可以给全家带来福音,这是好事。
但是,总是能够听到很多寒门出身的人,他们熬过了生活的艰苦,熬过了求学的艰辛,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却因为几次评职称、涨工资失利,一蹶不振。
“他们不想要低人一等,他们想要成为人上人。”一个诡异的逻辑突然浮现在石音的脑海。
“我想当官……”“我要当领导人……”“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你该开始在意你的衣着了,别再穿这么朴素了……”“以后等你上班了你就知道了,‘你的包多少钱呀,什么牌子的?’这就是事实。”石音突然想起了小鱼儿往日的碎碎念。
这太自我了,石音心想。
我们总应该为我们所处的社会的做点什么,而不是永远以自我为中心。
我并不否认个人对美好前程的追求,并且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渴望前程似锦。
但我认为,我们的前程应当同国家、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没有谁可以脱离国家、社会这个大的生存环境而独自繁荣。
当你摆脱了糟糕的处境,你应该想到,依然有很多人身在那个处境中,他们挣扎着,恐惧着。你应该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他们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更何况,基于你从社会上得到的恩惠,这些恩惠促成了现在的你,你也理所应当为这个让你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世界,给予一定的回馈。
然而——
活着已经不容易了。高尚超脱的人格,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长时间压迫在黑夜中的人们,为生活而奔命的人们,在不知名的角落里日夜打转的人们,要如何要求他们胸怀一整个世界?
他们本来就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你也就无法和他们谈论你眼中的理想。你见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你的理想可以是星辰大海。但是穷人的理想,只能是柴米油盐,因为这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切实际的问题,这关乎他们的生存。活都活不下去,谈什么理想?
也许,我本没有资格希望所有人高尚。
石音心想。
然而工人阶级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最初确乎是从关乎柴米油盐的生存问题出发,但他们的冲锋陷阵却又实实在在地带来了中华民族的光明。
石音又想。
不可否认有很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后来又回到了大山。他们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毅然走回大山,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高尚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的民族是充满希望,互帮互助,可以共同繁荣的。
石音心想。
也许他的理想本来就在于理科相关的某个领域,想要在这个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不得不选理科……
石音这样想,她也更愿意这样想。
有一天,
他发了个朋友圈,标题:科研使我快乐;配图:实验室+穿着白大褂,举着一只试管的于海。
另有一天,
他又发了个朋友圈:“某研究生:大一什么都不会,进什么实验室!”表情:愤怒。
还有一天,
他发了个朋友圈,标题:人生巅峰;配图:一张照片——一张纸上写着: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本科(现在)→重点大学硕士生、博士生→研究所
后来的后来,
他发论文了。
再后来,
她在一条推文里看到了他。
“于海,想要请教一下你成功的秘诀。”某记者。
“一切要趁早!我从初一就准备考重点高中,从高一就准备考重点大学,大一就准备考研,研一就准备读博……”
小鱼儿也看到了这条推文。
“音音,你品位好高啊!”
“啊……”石音哑言。
读初中是为了读高中,读高中是为了读大学,读本科是为了读硕士,读硕士是为了读博士……一个诡异的逻辑浮现在石音的脑海。
“对于学文、学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记者问。
“要学理,尽量学理科!学理科才是动脑子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业面广,工资高。”
“感谢于博士的建议。”
------题外话------
思想裂变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