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又在网上找到林总音频讲座的第二集,继续收听。
林总说:
有些福建的朋友喝铁观音或者大红袍,就放很多干茶在盖碗里面,上热水之后,像铁观音的叶子就展开了,“冒尖一盖碗茶叶子”那个盖子都有点盖不上了,我们一看,看着就苦,人家当地人就爱喝,然后等待回甘。苦到甘就是一个反转。
增加一个话题,有人也拿茶和咖啡做类比。评测茶和咖啡都有味道,顺滑程度、醇厚度这些是类似的项目。
咖啡就没有回甘的说法。喝茶的时候,就强调回甘如何。这点也反应中西方人士思维的不同,回甘是唾液产生的效果。
甜是味道,甘是唾液分泌口口里的感觉,甜味和甘在中国人的语境里面是不同的。人体机能运转良好就产生唾液,打坐、练气功时也容易产生唾液。这是人与茶会合后产生的状态。
这个回甘的速度,暗含了评估茶叶的标准,这个标准来源于中国古人的思路。
现在经常说茶文化,常见的是茶艺表演,茶具,茶文学,这些外显的情况。但也有多人产生疑惑,有人会直接怼你,他说什么呢?
穿着汉服,倒茶就是茶艺表演,那要是穿着汉服泡咖啡也行呀,那就是咖啡文化了。喝了茶写文章,写诗歌,拿我喝了咖啡也能写文章呀。茶杯就是一个容器,拿茶杯喝茶,我也可以拿着茶杯喝红酒。
完全可以替代,反过来我拿酒杯也可以喝茶呀。
你可以说他是杠精,可以也挺有道理的。
社会学家给了三层,一个是器物层,物品,设备,工具,这一类。二、行为层,人在干什么,第三就是思想,思路。
前两个层级都是外化的,可以被替代,比如,古人喝茶用陶瓷的器具,现在我们喝茶可以用玻璃杯呀。
只有思路,思想是唯一性的、其他国家的人没有这个思路。回甘这个思路只有中国人有,这个茶文化的底子,当然这只是一个点,举个例子。还有其他的点位,以后会涉及到。
再回来说茶,反过来就产生一个问题,有的茶越喝口里越干,就是不好的茶。因为阻滞了人体内部水液转换。
以味道来评估,是个标准,
下面再说一个,我们买茶会遇到的实际情况。
去茶城试茶,有的茶不适合我的口味,人家老板会说就这个味道。BJ人和豆汁,都是馊味的,就这个味道。(江苏高邮的作家汪曾祺就爱好豆汁。)同样的道理,味道不完全是品茶的标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有适应能力,越喝茶口味越重,越是不怕苦,茶叶的投放量就不断增加。人体的物质身体是有自调节能力的。推拿按摩也是这样,经常去按摩的人,就要求师傅用的力气大一点,否则不舒服,不痛快。
我被人家按过、做推拿。后脖子疼了三天,就是因为不习惯。如果多按几次,就好啦。
这些喜欢与个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口感习惯、生活习惯有关。
以上是从茶叶的口味角度说的。口感是茶叶与人的直接接触。
再说一个事情,口感习惯是可以培养的,BJ这边以前是不习惯吃辣的,现在这些年也很爱吃辣的菜。
下面说一些,外围因素。
2.2.4现在说说名茶,有名气的茶就是好茶,全国十大名茶,也是个标准。
传统十大名茶,有龙井茶,碧螺春,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
这个名单有人反对,有人在网上问为什么没有普洱茶,当时内地还不怎么认识普洱茶呢。
1982年6月在长沙有一个全国名茶评选会,AH、浙江等十三个产茶省和BJ、天津、上海、辽宁省等销售区代表,还有商业部科技局的茶界专家,(生产、销售、科技领域。)这是比较公认的有权威性的十大名茶。
后来各种版本太多了,导致2002年取消十大名茶的评比了。2017年又开始评比了。
一、西湖龙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黄山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