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温腕上前,侍侯了宁芳洗漱更衣,才发了出去。
“睡吧,我在这里坐会。”
汤泉就是好,不用起火龙屋里一样温暖如春。除了厚衣子,穿着打膀子的绸衣便睡了。
此番行程即为侍侯太皇太后幸汤,故没有后妃随行。
屋里本就热,玄烨又依着宁芳躺着,汤泉特有的那股味道也抵不过身边人独有的情味,丝丝入扣,尽是勾起了他的□。
玄烨觉得很难受,可又不愿下床,便这么受着。可这感觉越来越强烈,竟是引得头脑晕沉沉的,身边之人也似乎越来越近。
仿佛过了几光年,玄烨还是没能克制地吻上了心爱之人的红唇。
此刻,什么被发现的担忧都已不存在,只有万分旎绮的眷恋与渴望。
这吻,并不火热,只是时不时的触碰与吮吸。
身下之人已是累极,没有一丝察觉。当然,平日里只要睡了,便也是小猪子一头。
玄烨笑了笑。这唇虽红,却不足够,渐渐便过界的吻遍了睡猪的脸盘。见她睡得欢丝毫没有察觉,心里便有些奇怪的负气,伸了舌头东舔舔西吮吮,不过是下下“恨意”,可谁知却是苦了自己,身下的“兄弟”痛得叫嚣无二。
而此刻,估莫着是嫌热,身下之人竟是丢开了大半的被子拥被侧卧,两条白腿是立刻印在了小三的眼里怎么也出不去。
接连着吞了几口唾液,火气直冲门顶胀得脑袋充血,□更是痛得连经脉都在火跳。
玄烨知道,他这是不行了。虽然可以奔出去随便宠幸了宫女,可他又如何舍得起身呢。
带着雀跃、刺激、担惊、痛苦等各色的情绪,玄烨已是身过于心地侧依了上去。
开始,连呼吸都不怎么敢,只是微弱地挨着,这么过了半晌,觉得边上之人没什么反映了,才一点点紧依了上去。
他的身体温度高得吓人,可被吓之人却已是会了周公没有察知。
玄烨渐渐大胆起来,伸了手环过宁芳的腋下,先是拥在她腰间,停了半分,再缓缓上移轻盖住了山头,“睡猪”只是唔哝了一声,更使他雀跃,紧紧包住桃子不撒手,下半身也是十分有技术含量的翻转着角度正好把他的“兄弟”插入宁芳一伸一抬的两腿间。一开始,他还没有那个胆,不过,柔体既在在怀里,气味又不停引绕着,他那“兄弟”便不听使唤起来,一冲一冲地直往前冲。可他的眼睛也没闲着,连宁芳有没有抖动一下睫毛都看得真真的,就直给“兄弟”做的掩护。
眼瞅着睡猪始终没反应,这胆便更膨胀了,一冲一收自不在话下,连空着的舌唇也行动起来,直裹着身边之人的颈廓不放,这么一来一回也不知多久了,怀里之人突然就伸了一只手来过到后面,把那在梦里擢得她不舒服的“硬家伙”往下挪了挪。这可惊得玄烨同志动是不敢动,连呼吸都没有了,那“兄弟”受了“爱抚”愣是没忍住,一股脑的全失了门户,嘟嘟啦啦抽动了半晌才偃旗息鼓。这可好,惊得玄烨是一口气没缓过来,直打起嗝来,还不敢出声。
四周很安静。连屋外旷野子里的鹰啼兽哭都近在耳畔。
如今焉然已过十八的康熙帝欲哭无泪。
怎么就这么囧呢?
玄烨仰躺在边上,身下湿哒哒的衣服已是无暇顾及。
哪里错了呢?怎么又这么快呢?……
反复纠结着刚才的得失不能自拔。
呵呵,初师未捷身——先逝。
玄烨很纠结,后果——未可知。
偏头看了看依着之人,却道正是酣然香眠自得意,不知梦外引孽生。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善瞳问题上宁芳的“过激”,木白只想正视一点,不管宁芳过了十几年是不是才来讲什么一妻多妾的问题是不是有些过了,只一点还是希望大家正视的,那就是,我们的裂根性:我们越发对别人的感觉不在乎(当然是被现实伤的);而自己的亲人出事了却绝对会跳脱出来质问别人你怎么可以如此如此……越是自己在意的人被伤了便越是“歇斯底里”,宁芳在素心问题上无作为因为素心已经死了,那么对善瞳呢?她能做什么?还是用理智的律师是非标准思考吗?正是因为前有素心后有温腕,一件看着在古代令所有人莫认的事可在关心她们的宁芳心里,却可以立刻上了火头过激起来,这一点,仔细想想大家便可以理解。我们对亲人的关心首先发作的永远是情感而不是理智。
其次,木白安排这章对小三的质问也确实是考虑到二人以后幸福结局的,不管宁芳对夫妻的定义小三听进去多少,至少会引起他的思考,没有越来越多的疑惑与省思,这二人真想要幸福几乎是不可能哩。
木白很高兴,还是有许多心思沉静的读者是一眼便能明白木白铺阵含义的。至于有些读者的质疑,其实木白虽然开始有些“伤心”,再想想,大家其实都在投入的看,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与思维模式不同所以造成了种种“误区”,再寻思一下,可能大家正是站在读者的立场看待所以才会有分歧。其实,结合一下亲们生活里的一些常态,可能便更好理解二只了。
(bsp;呵呵,还是要感谢大家,特别是容忍俺那么多错别字的所有亲们,呵呵,木白真的是写了就发都没检查过,哎,检讨!等过年要是休息好好的改一改,年后等工作得心应手抽出空了一定在发文前仔细检查(当然,检查了俺也不保证一定没有白字哩,呵呵,俺实在是白字懒猫一只)。爬走===………
ps:今晚应该还是一章
第八十九章撞破
太皇太后只幸汤数日便明显感觉腿寒减轻,皇上以孝为先,自是不离左右,除巡视赤城周边与理政事,还要一天数次亲视太皇太后,有时一骑数十里也不觉勤。
康熙十一年二月八日,一骑飞骑驰入赤城汤泉行宫,报丧:嫡长子皇后所出承祜夭。
太皇太后听报,只是哎叹了一声。毕竟经历的生死过多,可以说麻木,可以说淡然,也可以说不能不淡木。
玄烨对承祜还是寄予了厚望的。从里到外无不亲自安排,连用的奶嬷子都是识书知礼之人。帝国是个什么样子,未来的储君该是什么样子?他也是一路走来的,那些冷遇与阴谋,便坚定他要对每个所出的阿哥一般对待的心。虽然孩子们还小,看不出什么资质,与无母妃方面的宠薄,可嫡子毕竟是嫡子,即便不是最好的,也是帝王的门面,皇室的导向。虽然满人历来是取强不取嫡,但大清治下汉人独众,有些读书人的口还是要考量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