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阅读_红牡丹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部分阅读(1 / 2)

老天爷也是捉弄人,他们到了庙里不久,雨也停了。牡丹看见堂兄拖泥带水的样子,不禁笑起来。侍卫从庙里借来一条毛巾,想把大人的袍子上的水擦干。庙里的方丈早就知道这位贵客的来历,出来请他们到里面去歇息,给他们倒茶以表敬意。

孟嘉说:“丁妈听说了,一定会怪我。”

牡丹说:“这也是旅游之乐,她不懂。”

“她怎么能够懂?”

“我一辈子,就是愿意把在书上念到的地方,都去逛逛,要爬高山,一直爬到离天神不几尺的地方,像李太白说的一样。”

“你真是狂放不羁!我相信你虽是生为女儿身,却是心胸似男儿。”

“也许是。也许是男儿生为女儿身吧。怎么样也没有关系。”

“只要一个人肯说没关系,什么事情也就莫能奈他何。”

他们到船上时,已然掌上灯了。

晚饭已经摆好,等着他们吃饭。丁妈由于害怕打雷,几乎都吓瘫了。她还缩在床上,等人告诉她暴雨已过,他们已经回来,她才起床。这时她忘记了自己的提心吊胆,叫牡丹到里舱去换上干衣裳。

梁孟嘉这时在外面等候。牡丹似乎在船舱里停了好久。过了一会儿,他听见牡丹在里间儿的问话声:“你喜欢戴东原吗?”

孟嘉大笑,但是没有回答。丁妈在隔扇上轻敲了敲说:“你不要叫他在外头等你太久,他也得换衣裳。”

“我就要换完了。”

一分钟之后,牡丹从里面出来,语气很重的说:“我很爱看戴东原的著作。我看见你桌子上有戴东原文集。”

孟嘉觉得那天下午已经够荒唐的了。于是说:“你等我换好衣裳再说吧。”

孟嘉看见堂妹衣裳还没扣上扣子就出来了。他恨牡丹这样厚颜大胆,可是却发现了这么个无与伦比的妙人儿。他以前遇见的女人,没有一个像她的。一进舱,看见牡丹把东西乱七八糟的扔在地上,等着丁妈捡起呢。他心里忽然想,天下还是很需要些教人循规蹈矩的大道理呢。

戴东原并不是一个受普通人欢迎的学者。他的著作只有学者才阅读。他俩坐下吃饭时,牡丹的嘴唇撅起来,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好像一个狗受了主人的责骂一样。她一言不发。堂兄安慰她说:“你看过戴东原的著作我真想不到。”

牡丹的脸才缓和下来。她说:“把戴东原的思想介绍给我的就是你。在你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他,你说他对理学家的要害施以无情的攻击。有一段时间,我很想找他论孟子的文章。在你的文章里你说过,你认为他会引人重新回到儒家的学说吗?”

“当然他会。宋儒理学的根本是佛学,是佛学的制欲思想,也可以说是虔敬制欲说。你可以想象,理性哲学中主要的一个字是‘敬’,这个基本要点你当然知道。理学家对抗佛学思想藉以自存之道,却是接受了佛家思想,接受了佛家所说的肉欲与罪恶的思想。戴东原由于研究孟子的结果,他认为人性与理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而且人性善。这是孟子的自然主义。”

梁翰林这个道理之外,还说了些别的。俩人对吃饭谁都不起劲。丁妈很烦躁。她吩咐人把汤拿下去再热一遍。她说:“你们俩吃完再说不行吗,菜都要凉了。酒也得再热。你们在雨里衣裳湿了个透,喝几杯热酒才好。”

酒后,他们坐在船头上。这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夜,因为运气好的话,明天可以到嘉兴。皓月当空,湖面如镜,近处边岸,灯光万点,因为地在苏州地区,人灯船密,已靠近吴江,明天,船又再度进运粮河了。

大约有两百码外,一个船上酒馆儿,亮着灯光,响着音乐,正在缓缓移动,将镜般的湖面冲起了褶皱,把漆黑的条纹变成一片乳白的光亮,但那些条纹像水银般转眼又恢复了原来的平滑光润。由远处传来桨橹哗啦哗啦打击水面的声音,飘来了令人感伤的箫声,箫声虽然令人感伤,但正如穿云而出的月亮,使人感到安谧宁静。

牡丹在船头上悄然静坐,头向后仰,陷入沉思默想。孟嘉两眼向她凝视,发现她两眼湿润,带有泪痕。她的流泪有许多理由——为自己的将来,为了金竹,也许这是她和堂兄在湖上最后的夜晚。孟嘉尊重牡丹私人的心情,不愿窥探打听。

过了一会儿,他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是要感觉……把今夜湖上的记忆印在心头。一切的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达,你说是不是?”

“你很对。那就先不要说什么。”

她又懒洋洋的说:“说话又有什么用?”她那小银铃儿般的声音落在沉寂的水面,犹如晶莹的珠子落在玉盘之上。

孟嘉看得出牡丹脸上的渴望和思求之感。这一刹那,她那一时的抑郁的情绪过去了。在今天晚上,她不能不快乐。得到远处飘来的音乐的暗示,她轻轻哼了一段昆曲“嫦娥奔月”,因为没有琵琶,在江上的月光中,牡丹在句子中间的空白时,以“初阿——啦——啦”的舞曲调子自己伴奏。孟嘉静悄悄的听着。

那天晚上,两个人谁也没说几句话,两个人都那么沉默,一轮明月,穿云而过,自白银镶边儿的片片云彩之间,射出条条的光亮,那轮月亮,就仿佛是半隐半现的羞羞答答的新娘,她娇羞的面庞露出时,佳夜良宵,就浸入温柔颤动的光亮之中,足以使凝情相爱的男女意乱情迷。孟嘉回舱就寝,牡丹默默无语,对月静坐,直到夜半,她偶尔回顾舱中,由后隔扇缝隙射入的光亮中,她知道堂兄正在夜读,也许是正在写作。她就寝时,丁妈已在梦中发出了鼾声。

第二天早晨,牡丹醒来就头疼。她整夜未曾安眠,知道自己要做一次不可避免的痛彻肺腑的决定。情况对金竹极为不利。在牡丹给金竹的信里,牡丹说要嫁他,她可以等上两三年,可是她心里一直认为金竹若遗弃妻子,抛弃儿女,不顾社会地位,简直是办不到。他们俩暗中来往已经四年,那四年,热情似火,相思相念,有多少悔恨,有多少谴责,却终归无用。金竹若不休妻再娶,一切便毫无指望,因为出身良家的女子,绝无屈身为妾之理。牡丹早就想找个解决办法,藉以摆脱无望的纠纷。而今终于知道必须舍弃金竹;这当然会使金竹十分伤心,但是她自己也是一样难过。但是她以为实在别无他途可循。而如今得到了孟嘉。孟嘉在品格和精神上,是如此不同于凡俗。在人间物色到这样的男子,牡丹还应当再存什么非非之想吗?牡丹知道她之爱孟嘉,是以一种全然崭新的热爱,但另外还有少女时代对孟嘉一种相知之情。所以她不能因真爱而愿随孟嘉北上,而故意骗自己说:北京城是个新世界,具有万般千种自己前所未经的繁华美丽,只因此我才随他去。

今天是最后一天的航程。牡丹想到与孟嘉分别在即,心情十分沉重。丁妈在船尾忙着包装东西时,牡丹得有机会单独和孟嘉在一处。

牡丹伤感的说:“这是咱们相处的最后一天了。”

孟嘉慢慢的说:“只要你不变心,咱们不久还能再见。事情你仔细想过吗?”

“我想过。我要跟你到北京去。”

“你想你能那么快就离开婆家吗?我在八月底或是九月初就可以回到杭州。现在我更有理由可以早点儿回来了。”

“我相信可以。俗语说:要嫁的寡妇不能留。现在你若叫我跟你走,我说走就走。”

孟嘉说:“你真会做惊人语。这就是你所说日子要过得充实的意思吗?”孟嘉的腔调掩不住心中的喜悦。

“是。”

“牡丹,不要。至少要过了穿孝百日。因为即使刚过了一百天你就离开婆家,也会惹人说闲话的。因为我八月才回来,你也无须乎早离开。关于怎么样和婆家尽可能的和美相处,我会给你出主意。然后你以堂妹的名义随我到北京去,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牡丹伸出了一只手,去拉孟嘉的手。他俩看见丁妈走近,立即改变了话头。

牡丹问:“你在杭州住哪儿?”

堂兄简略的回答说:“当然住在姨妈家。”

牡丹说:“我要去收拾东西。失陪了。”说着目光扫了孟嘉一眼,自己眼里噙着泪。丁妈看见了。

午饭后,牡丹觉得又累又困,到自己舱房里去躺着。

孟嘉说:“为什么不到我的舱房里去?睡得还舒服。”

“你不想睡一会儿吗?”

“不,我这船还往前走,我夜里足有时间睡的。”

牡丹在舱房里歇息时,丁妈和孟嘉说:“牡丹真可怜,她一定想到她婆家,心里很慌乱。一整夜我听见她在床上抽抽嗒嗒的。”

孟嘉听了很不高兴。不愿意告诉她他俩的新计划。丁妈正高兴把老太婆的聪明智慧提供给年轻人呢。

梁翰林问丁妈:“你觉得她怎么样?”

丁妈低声说:“从来没见过穿孝期间的寡妇像她那个样子的。不管你爱听不爱听,我把心里的话非告诉你不可。你看她坐的那个样子!站的那个样子!有咱们在船上,她居然还知道守礼穿裙子。我从来没见过那么个邋遢的女人!刚才我把洗的衣裳给她放回箱子里。你应当看见了吧。不管什么东西就那么扔进去。还有那的牙刷儿。用的又平又斜。若是我,早就扔了买个新的了。”

堂兄觉得应当为堂妹说几句话。他说:“我知道你会换把新的。可是牙刷用斜了又有什么关系?”

丁妈的老眼看了看梁翰林,她说:“孟嘉,你不懂得女人。我懂得。你们男人看女人,只看她美不美。我承认,她是非常之美。可是将来谁娶她,那个男人就可怜了。”

孟嘉闭着嘴笑了笑。他说:“我觉得这个女人又漂亮又聪明。”他心里虽然不愿谈论牡丹可是觉得竟欲罢不能了。

“我知道你喜欢她,你瞒不了我。”

“我是喜欢她。干嘛我要瞒你?”

“固执,你就是固执。为什么不娶个大家闺秀安安静静过日子。你妈若在,一定给你正式婚配。别忘记,你也快四十了,还没有后呢。可是你老是不听我的话。你若打算娶妻生子好好儿过日子,千万别娶那个样儿的女人,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儿,我不知道你们俩一直说什么。把成本大套的学问往女人肚子里塞,有什么用?你一定要找个能照顾你的女人才对。给你……”

“……做饭,洗衣裳,修修……缝缝……”孟嘉兴致很好,这样接着往下说。“噢,我忘了。为什么我不娶一家饭馆子,娶个洗染店呢?”

“够了!固执,你就是固执。”

丁妈这样大模大样教训他,他早已听惯了。停了一会儿,又用哄她的口气说:“丁妈,你一直就像我母亲。那天晚上你说不要再在外头跟主儿,要回到杭州和儿孙去过日子。我也不怪你。”

“谁老了不想回家呢?”

孟嘉说:“我也一直想这件事。这次我回京的时候儿,我另外雇个管家,娶个饭馆子,再娶个洗染店。你不要惦记我。有人给我做饭洗衣裳。”

“这是你的大恩大德!你能不再叫我操心就好了。”

“我是说正经话。我永远忘不了你。你若真想回老家,我送给你三百块洋钱。你可以买块地,盖房子,舒舒服服过日子。”

他们快到嘉兴了,运粮河两岸都有了房子。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牡丹实在抑制不住,哽咽着哭起来。这也好,因为她婆家的人会看见与丈夫恩爱的寡妇两眼哭得又红又肿啊。

牡丹站在跳板了,泪眼模糊的向堂兄望了望,也没说声再见,径自走上岸去。

牡丹走了之后,梁翰林走进舱去歇息。他在镇尺下发现了一封短信,上面有牡丹的住址,另外简单的四个字“给我写信”。

第五章

九月初,梁孟嘉已经回到杭州。他到福州去,坐了一段船,骑了一段马,途中经过的山水之美,为生平所未见。海军学堂的公务完毕之后,已经接近八月底。为了九月初以前赶到杭州,他这样答应过牡丹,虽然他厌恶海洋,他还是走的海道。

那一天,在牡丹家暗潮紧张。新寡的牡丹在十天以前,已经由母亲接回娘家,母亲正是应女儿之请亲自去的。母亲一向疼爱女儿,也希望早日摆脱与婆家的关系。早就不愿女儿在费家过那样抑郁寡欢的日子,这种想法,完全和女儿一样,这么一来,引起了费家的恶感,也招得牡丹自己的父亲十分没面子。但是母亲奋斗成功,最后的安排终于达成。虽然牡丹把自己的衣物全都带回娘家,她母亲和费家商量好,叫外人看来,这个年轻的寡妇是回娘家小住。在送别之时,费家一个人也没露面儿,她的行李是由费家的仆人送上船的。

梁翰林现在住在苏姨丈家,今天晚上正为他设宴洗尘。因为纯是家宴,没有外人。梁翰林是避免打扰外人,也避免官方宴请,他认为那是苦事。他到了杭州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拜见牡丹的父母,并且探望牡丹。牡丹已经告诉父母梁翰林答应带她到北京去。父亲听见这消息的激动不安,就犹如女儿不遵名教之礼不在费家守寡一样。他觉得牡丹和梁翰林进京,实在不妥,应该带着素馨同去。最后,他说,梁翰林单身未娶,家中又没有别的女人。素馨闻听让她进京,喜悦之下,雀跃三尺。所以大家万分兴奋,话说个没结没完,大家都盼望吃晚饭时,当众再谈此事。

牡丹的生活上有这么一个转变,她是欢喜非常。昨天孟嘉来拜访时,虽然是礼貌上的规矩,话也没说多少,牡丹看见他如约在九月初到来,心里自是欣慰。孟嘉从福州给她写了两封热情似火的信,她已经深信孟嘉是对她真心相爱,毫无疑问了。

素馨还是以平常沉静平板的声音对牡丹说:“你该换衣裳了。”

天气日渐凉爽,牡丹正穿着拖鞋在屋里踏拉踏拉走,手里拿着一个苍蝇拍子,各处寻找晚夏的苍蝇打。在追打一个逃避的苍蝇时,她得意洋洋的喊:“我可自由了!自由了!你知道这对我多么重要吗?”

素馨不理会她这话,只是跟她说。“你到底要穿什么衣裳?按礼俗,你最好穿白的。你现在应当是穿孝,免得人家说闲话。”

“人家会说话吗?”

“我们也怕翰林大人会说你不懂规矩。”

牡丹哼出了笑声,说:“他明白。”

牡丹正要洗脸穿衣裳,白薇忽然来了。

牡丹惊喜若狂,叫道:“白薇!”她俩有一年多没见面了。白薇是她最好的朋友。是从桐庐特意来看她的,白薇和丈夫住在山水明媚的桐庐。

她俩的目光相遇,彼此仔细打量对方,十分惊喜。两个人的气质那么相像,真是天下无独有偶,二人亲密异常,彼此毫无隐瞒之事。牡丹很佩服她,她的精神,她的机智,做事行动的漂亮。她高兴白薇能有若水那样的丈夫。有些方面,白薇比牡丹更不拘细节,更不重礼仪,也更潇洒脱俗。过去牡丹一直梦想她能找到一个男人,像若水对白薇那样了解,二人那样看法相同,那样真情相爱。

白薇比牡丹略为消瘦,头发的梳法常常改变。现在她的头发是向上梳拢的样式,这是受中国留日女生的影响。她穿着紧瘦的裤子,牡丹的父母对这种派头儿十分厌恶。她们那等阶层中已婚的正派妇女都穿裙子,可是若水却赞成并且喜爱那种紧身贴肉的裤子。

白薇的声音细而软,她向牡丹说:“噢,小鬼,你可自由了!”素馨默默望着她俩。

牡丹回答说:“对,我可自由了!现在人以为我是来住娘家;可是,我再也不回婆家了。你还不知道我要到北京去呢?”

素馨也很安详的说:“是,我也去。”

白薇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对这消息颇感意外。

“慢点儿说,我一时还弄不明白。”

“梁翰林现在在这儿,他是我堂兄,你还记得吧?我们跟他一块儿去。”

白薇的眼睛向欢天喜地的梁氏姐妹瞥了一眼说:“我真羡慕你们姐儿俩。他会给你们找如意的丈夫,那是必然的,你们多会儿起程?”

“现在还不一定。我们要到苏舅爷家去吃饭。一会儿就要动身。”

她转身要走时,白薇向她扫一眼说:“来,我只跟你说几句话。”

两个人走出了小门儿。素馨并没觉得意外。她知道一定和金竹有关系,但是并不提起。等身边没有别人时,白薇拉着她的手,俩人在背静的小巷里慢慢的走。

“金竹来了。他让我告诉你。你现在在这儿捣什么鬼?他说他明天要见你。我想他是正设法调到杭州来,住在杭州。你要不要去看他?”

“当然去。你千万告诉他我去。明天。”

牡丹全家还没有到。苏姨丈家在城里的中心地区,由牡丹家步行十分钟就到。他家四周环以围墙,高约三十尺,叫做火墙,是防邻居发生火灾后大火蔓延之用的,因为当地街道拥挤,人烟稠密,很多房子四周都建有高墙保护。

苏姨丈今年六十岁,脸微长而丰满,再点缀上微黄的胡子。他已经回家养老,儿子在金华照顾他的生意。他对姨甥梁翰林实在夸耀的过甚,虽然他自己姓苏,孟嘉姓梁,但是有这样一个亲戚,他颇为得意。

“你必须让我们苏家给你接接风。上次你经过杭州,同宗怪我没告诉他们。实在因为你不常回家,大家都觉得有你这么个亲戚,脸上很光彩。”

“那我就打扰了。我这次来杭州不是公务在身,我是不受官家招待的,跟自家人聚会当然可以。还有奕王爷,咱们的总督大人,是老朋友,我明天要去拜访他。至于我的本家,我当然乐意见。”

“我很高兴。他们都那么至诚。给我们几天准备准备。你不用赶着回京吧?”

“不用。生意好吗?”

“我儿子接着做呢。几年好,几年坏的。赚的钱总够过日子的。”苏姨丈用手轻轻捋着自己的胡子,十分欢喜。

苏姨妈进到客厅里来。她前额高,眉清目秀,像梁家的人。她打扮得朴素,但是高雅不俗,穿的是黑褂子,没戴首饰。她拄着一根拐杖,裹得秀气的小脚儿迈步时,身子有点儿颤动。

苏姨妈看了看墙上的钟说:“他们现在应当来了。”说着就在一张乌木椅子的蓝垫子上坐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