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词:下海。想好了再做。摸清形式下手。
======================
汉中这个地方最有名的当属刘备。当初刘备没有汉中这片地的话,他怎么发展的起来。不过仓子湮本人对哭哭啼啼的刘大耳皇叔没有任何兴趣,倒是汉中应该是入蜀的必经之地,那么李白的《蜀道难》就应该是写这里的吧。
仓子湮骑着骡子在山路上走,走着走着便有了想吟《蜀道难》的冲动。
“噫吁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后面的“问君西游何时还”仓子湮就没办法在吟出来了,万一相宇他们问自己“西游的君”是哪个君,那不就穿帮了。
仓子湮倒是对自己借用他人劳动成果毫无愧疚,就像她自己看不惯歪歪扭扭的大篆便写她认为好看的隶书,而且隶书刚好有简化篆书的特性,所以她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字师。
在仓子湮上辈子,隶书的形成是在汉代,虽然个人和历史的波涛比起来算不得什么,而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产生的“外祖母悖论”使得项少龙这样的人不敢违背历史进程。
但是仓子湮相信“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既然在仓子湮的认知里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你是从新再来,也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结果,更何况仓子湮认为自己进入的只是平行世界,哪有那么多该去顾虑的。
而且有种事件叫做“蝴蝶效应”,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只要仓子湮对现在的历史的初始条件造成极小偏差,那么将会引起结果的别会与她上辈子所学的历史有极大的差异。
所以仓子湮根本不担心这么做会有什么不好,最多、最的情况就属被同是穿越的人说成侵犯别人版权。可是那样又如何?现在的李白还没生呢!
再回来说汉中。
汉中这边靠近蜀地,所以仓子湮决定在这里收购一些蜀地的特产拿到吴越那个地方去倒卖。
仓子湮最先想到的一样东西就是花椒。蜀地盛产花椒,所以川菜的一个特点就是“麻”。不过既然有花椒,那么其他的作料、香料就都不能放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仓子湮琢磨着要在这个很多技术不发达的社会赚到第一桶金就应该从“吃”做起。吃喝拉撒睡,掌握了百姓的肚子才是在纷争的年代里最兵不血刃的打法。不过罪与仓子湮所带出的这个三四十人的“没有背景(装的)”的小商队来说,贩卖粮食实属不智。一则没有粮食来源,二则没有销售渠道。
那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贩卖作料与香料。不过光是这些还是不够,像是很多副产品还是需要推广的,毕竟现在的食用作料还是比较少,盐巴也需要进行粗盐的提纯进行贩卖,花椒既然只是在蜀地开始作为食用作料那么就还需推广,桂皮、八角可以推广,胡椒、蒜应该还未从国外传入,待到通西域之时便可以早些寻来……
仓子湮虽然这样想,但是她也会留心一些其他的东西,例如药材和矿藏。
就像仓子湮的个人理念里有着“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医生”一样,仓子湮也晓得药店是个能赚暴利的地方。就像在二十一世纪药店卖的维生素,几毛钱的成本能卖到一两块,而且一片药片有很大的成分是淀粉。所以,仓子湮收购药材是以尽量多收的的原则进行的,而且以止血、敷创口的为主,毕竟要打仗了,这些储备总是要的。
再者是矿藏。矿藏这个东西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指标。有了矿,像是兵器啊、钱币啊、日常用的刀剑锅铲斧头酒杯啊等等就有了最基本的原材料。而现在这个时代正是由青铜器向铁器转型的时代,谁有了对铁矿的控制权,谁就有了领先的地位。要是还能跑去大庆找油田就更好了。然后所有矿藏统统收为国有,强大的秦国就有了良好的后备物资。
不过汉中在三国的时候是个战略要地,秦惠文王时,秦国战胜楚国,楚国不得不卖地媾和,于是秦“取地六百余里,置汉中郡”。后来秦国凭借这块地,灭了蜀国,也就是蚕丛、鱼凫二人的子民及其后代。
蜀这个地方对北边和南边都有一定的威胁,有蜀地作为军事的隐性后方,秦国就不必担心再被六国合攻而没有退路,所以汉中这个交通要道就至关重要了。
仓子湮此次前来也算是为秦王苛视察一下驻军,所以她来到了汉中军所属的南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