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试金石。中国人的全球化、信息化、应试教育、道德培养、家庭计划……喏,现在产品就摆在面前。
一扇扇“90门”打开,曝晒在公众的目光之下。有人感叹“世风日下”,90后的道德底线退及膝下,也有人称“习以为常”——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就像其父辈60后选择上街游行一样自然。代际冲突是中国这个急行军社会的常态。上辈对新世代的“看不惯”也是常态。
中国经历30年高速增长,社会全方位的失衡正引起广泛关注。如果选择两个关键词,我选择嚣张与恶搞:强者嚣张,弱势者恶搞。90后就生活在这种嚣张与恶搞并存的环境中,空想让他们在温室里“学学学、考考考”是自欺欺人的。他们是现实的影子,只是他们更出位。
90后的成长就两个字:缺练!
现在儿童游泳班大人是要回避的。按我儿子回来后的描述,恐水的会被一下扔到水中央(当然是用绳子牵住),有小孩惊恐逃逸,一边哭着围着游泳池跑,一边被教练在后面追,像老鹰抓小鸡,被逮住后还是丢到水里;还有小女孩抱着池边柱子不放,哭着喊着要回家,可还是被丢到水里。此情此景多数家长不忍目睹,还是回避为好。今后小的们会感谢这种野蛮训练方式的,如此才能学会在未来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作为完全独生子女一代,90后自称有过残酷青春,与父辈相比这种残酷又算什么?因为父母的过分保护,让他们失去了自己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90后的教育应是“放养”而非“圈养”,他们缺乏“野蛮训练”。
这个世代老练与缺练并存。他们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出生时嘴里衔着鼠标。他们熟练操控电脑的程度让父母这等“菜鸟”无从监管,“绿霸”是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如今一个北京11岁的小学生都要用ppt格式交作业了,而其父甚至都不知道ppt模板是啥东东。
90后用谷歌搜索作文内容和性知识,认同出名要趁早的时代法则,在孤立电脑后寻求认同感,郭敬明是他们的教主。90后渴望有个机器朋友,他们是孤独的独生子女一代。《变形金刚》让他们以为做人很无聊,做机器真酷——机器人够朋友、真哥们,还不闹劈腿。他们从机器人身上学习到价值观,比如正直、忠诚、仗义。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车库里放一辆大黄蜂,才是人生最踏实的一件事。
现实只会带来挫折。他们不愿意在街上踢球,因为那样太危险,他们只玩虚拟的足球游戏。90后成长历程中缺少挫折磨练。一个少年夏令营都要父母陪同,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玩法。现在到哪儿去寻找挫折?父母们一边过分保护,一边要求他们成才,不是天方夜谭是什么?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老练的。有了互联网90后可以网上学习,一个网站可以大于一座学校。同龄群之间的学习内容大于家庭+学校之和。家长只会给钱和溺爱,老师只会给作业和体罚,而网络除以上之外可以给他们一切。网络老练,现实缺练,构成90后畸形画像。
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他们干劲更足,目标更明确。他们的行为是兴趣取向和目标取向的。只是,谁来教授美育和德育呢?
问题出在,你关心的事情他们不关心,你的新闻太假,他们制造的新闻才是真新闻。90后聪明、早熟、消极、信仰缺失……非主流(fzl)是他们主流精神特质。
亲耳所见一位父亲正在吼他那个90后儿子,间或听到儿子喃喃反驳,现在儿子进入反叛期,力量对比将倾。这种争吵的关键是儿子脑袋里装的东西老子根本明白不了,万事以高考为准绳的老师更明白不了。
在蜜罐中长到六七岁,从幼儿园蹦进学校,像是跳进一架永不停歇的绞肉机,人生的竞赛开始了,作业、奥数、课外班、考重点、高考、找工作……这个人生的角斗场让角色迅速切换,导致的困惑和紧张可想而知,“90门”的反叛行为当视为某种抗议,或者解压。文化人类学上说,文化必须为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作出安排。中国社会当下为学生设置的文化只有一种,就是考学文化。至于身心需求就没有文化安排了。原始社会没有压力和紧张,年轻人没有青春期,没有反叛。当代中国反之,考学文化只会增加压力和紧张,新生代老练却一点不阳光。90后有些“古怪”行为是对社会强加任务的拒绝。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是社会压力越大,反叛意愿越强烈。
蜜罐是现实,同龄竞争也是现实,考学文化更是现实。所以他们宁愿从现实世界脱落。人民网提出的问题是“独生一代”会不会忘本?重提西方政治家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以及年轻人向往西方的物质享受和颓废的精神享受,应该使他念念不忘、深刻反思之类。虽然90后课本上也有“王小二智斗鬼子兵”的故事,但已被当作漫画故事看。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丝毫打动不了他们。人民网的提问题方式及话语体系已彻底出局了。
一位研习国学的政治课老师见到高二女生的领口越开越低(已是“风尚”),并未当面制止。课上老师讲《黄帝内经》,讲天象与人体,最后说东方人不随意裸露的养生之道,那些袒胸露肚的女孩中年之后必受其果。其次,女人当自重,别人才尊重你,男孩口头推崇所谓西式性感,但内心都希望自己的那位有东方式的清纯。那堂政治课之后,班上的女生都收紧领口。
美育和德育的关键是找回中国味。中国味是孔孟、易经、尚书、礼记的儒学,是离骚、白蛇传、西厢记的东方浪漫,是汉字、小桥流水、梅兰松竹、水墨画的古意情怀,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的搞怪。但问题是,连大人对这些都不自信了,如何让下一代自信?
90后是试金石。中国人的全球化、信息化、应试教育、道德培养及家庭计划看似辉煌光鲜,喏,现在产品出来了!全球化下的蛋,互联网下的蛋,考学文化下的蛋,个个小眼镜儿、大脑袋的模样。长辈们与其惊奇不如反省,这是你的世界出了问题。长辈要做的是先端正自己的世界,抛弃考学文化,给他们恰当的挫折历练,让其长大成人。
与90后交往的10条原则:
第一条要明白什么是“90后”,就不要将“90后”叫“90后”。
放弃按年代划分人群这种愚蠢做法吧,人当然会被出生的时代所影响,但这种变化绝不会恰巧在每个年代的第一年发生。
第二条要理解90后,就不要认为把“彻底”理解作为目标。
理解代沟是克服代沟的最好办法,但请把解析90后思维诞生原理的任务交给社会学家。通俗点说,你又不是90后,怎能彻底了解90后为什么这样想?
第三条要试探90后的禁忌,就不要和90后谈禁忌。
各种“90门”足够让我们杞人忧天。卫道士认为90后代表的是世风日下,也有人认为90后活出了自我。或许我们应该撤去说教的嘴脸,重新分析那些他们触犯的禁忌那些需要警惕,那些只需一笑而过。90后大可百无禁忌,如果对他们亦对社会无害的话。
第四条要防止90后变成美国人,就要学习美国父母。
他们生活在全球化环境之中,动画片的影响有时超越了父母和老师。既然如此,不如向美国父母学习一二,让他们在自己的试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道理。西方的一套当然不是全对,但应该让90后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第五条要说服商业时代诞生的90后,要先明白商业社会的生存原则。
他们生于商业化社会之中,恋爱都讲究“短、频、快”。让他们自己权衡利害,比理想主义教育更加有用。有媒体奉劝不要对90后忆苦思甜,不必苦口婆心,不要和90后谈父母很辛苦,因为他们只会回答你:“那他们这么辛苦干什么?”
第六条要明白90后的逻辑,就不要和90后讲逻辑。
90后的逻辑很多人表示无从理解。大可坚持你的逻辑,在90后面前坚持你的意见,但没有必要将虚无缥缈的逻辑性用来攀比、谴责与嘲笑。准备迎接多元社会吧。
第七条要让90后不要沉溺于网络世界,最好用网络工具说服他们。
90后活在一个由qq空间、猫扑、劲舞团、魔兽世界等组成的虚拟社会里。你可以选择匿名窥探他们的隐私,也可以大胆在网络上与他们交流。试着接受他们的交流方式,你会发现大家其实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第八条要教育90后,就不要试图当90后的老师。
你必须明白他们生于信息化社会。你知道的未必超过百度知道,你隐瞒的未必在论坛就看不到。在信息相对透明的这个时代,与其端起架子,不如与孩子来一场辩论。
第九条要看清90后,就不要当看客。
回顾自身,过去10年你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动摇与变化?在你依然因为你的价值观而迷茫的时候,先不要急着谴责。若要和90后谈理想,必须自己先有理想;若要批评90后,就要先批评自己。动物园外手舞足蹈的无知游客,岂不是比猴子更可笑?
第十条要和90后谈平等,但不要苛刻的平等。
面对的社会环境不同,每代人都有自我调节。“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郎。”90后胜在青春无敌,他们面临改变这个世界的任务,谁知道拧巴的你,是不是事物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阻力的一部分?
「每章一句」中国的文人喜欢讲中国的历史,于是他们重写了历史。